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贵阳举办,为读者带来了馥郁书香。参加“读者大会”,置身“享受阅读”的浓郁氛围,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读书经历。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文盲,那个时候家里穷,一本藏书也没有。特别是,我的小学、中学时代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打倒“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一个经常停课闹革命、搞运动、教材大多是批判文章的年代,一个许多中外名著被列为禁书的年代。俗话讲,“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少年读书,石板刻字;中年读书,粉笔写字;老年读书,河里划水”,而我在记忆力最好、吸收能力最强、最渴望读书也最能读书的年龄阶段,书却读得很少很少。别看有一张高中毕业文凭,但读的书恐怕比不上从前的小学毕业生。1978年进入大学以后,自己拼命读书,打“知识补丁”。但是,无论如何,黄金时期十几年没有好好读书,基本功毕竟不扎实,如同盖一栋大楼,基础没打好,再怎么修补效果也有局限。工作后,经常感到理论功底不够、文化素养不够,为此苦恼不已。我的经历可以说是50后、60后那一代人的缩影。我们当中当然有少数知识功底深厚的,但整体而言比30后、40后差老远了。 那么,现在70后、80后、90后、00后的读书状况怎么样呢?当然有许多好读书的。但也有不少同志忧心忡忡地谈起一个现象,这些年整个国家的读书氛围不浓,一些地方酒香盖过了书香,麻将声淹没了读书声,洗脚城挤走了图书城。现在年轻人谈恋爱,如果拿着一本书或者一本期刊去约会,恐怕成功的概率不会高吧。我看过一个调查,我国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不要说远远低于以色列的64本,跟我们相邻的韩国11本、日本40本相比,差距也很大很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无书可读?现在写书的、编书的、出书的、卖书的都很给力,全国每年出版图书达40多万种。是条件不行?我国已进入总体小康,再穷的家庭也买得起几本书,再偏僻的学校也都配有图书室,农村也都建有农家书屋。如果说,我们50后、60后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书读少了,还能埋怨家里穷、埋怨碰上了“文化大革命”,那么,现在70后、80后、90后、00后书读少了,能埋怨谁呢?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领导同志讲过一句很深刻的话:现在提倡读书,书不是问题,读成了问题。我认为,读成了问题会带来一连串严重的问题。小到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读书,越往后越缺乏后劲,最终不会有多大出息;大到一个民族,不读书就没有创造力,注定是悲哀的民族、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现在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读书恐怕不会梦想成真。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好年华正是读书求知的好时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趁年轻,读书吧。 (作者为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