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理论 >

曹寅编刻《全唐诗》时期交游考略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李军 参加讨论

    【内容摘要】曹寅作为康熙朝重臣,晚年奉命于扬州主持编刻《全唐诗》。本文以其编刊《全唐诗》时期的交游为主要对象,对参与《全唐诗》编订、校勘工作之人员生平事迹加以补正,并对曹寅编刻书活动与朱彝尊之关系加以稽考,试图勾勒出藏书家曹寅晚年的学术轨迹。
    曹寅生平事迹虽已有众多的中外学者加以研讨,但主要侧重讨论其在政治、经济上的功过,唯独对其藏书、刻书事迹关注不多。至于对参与编校《全唐诗》人员生平事迹的考察,尽管中日学者都有论文发表,但都存有缺漏。本文以曹寅主持编刊《全唐诗》时期,他本人的交游为切入点,参考别集、方志、书目、题跋等相关资料,对《全唐诗》编校人员事迹及朱彝尊对曹寅之影响加以考述,从一个侧面揭示清初学术的趋势。
    【关 键 词】曹寅;全唐诗;扬州;交游;刻书;朱彝尊
    【作者简介】李军,男,2008年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11年6月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
    一、前言
    明清之际的扬州饱受战祸,百业凋敝,清政权稳定之后,便开始复兴扬州的商业与文化。然而,此时扬州的士人并没有因为城池得以重建而淡忘传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夷夏之防」,相反在这种观念的刺激下,他们与苏州、江宁等地的士人一起,以文化为纽带,构建了江南庞大的遗民群体。清初的扬州,在经济上的地位又远非苏州、江宁等地所能比拟,因此如何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清政府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清圣祖康熙在施政过程中,也积极表现出对儒家文化充满倾慕的姿态,以期逐渐化解满汉两族敌对的僵局。
    曹寅作为康熙非常倚重的大臣之一,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七月,即出任江宁织造十二年后,又被钦点为两淮巡盐使,与李煦来年轮管两淮盐政。同年十月十三日,曹寅到扬州视事,实际上此前一年他已与李煦有过轮管的事实。扬州这座城市,对于曹寅而言并不陌生,他青年时期在京师时就与扬州的姚潜、汪若、程梦麟等人有过往来,任职江南后,汪若、王朝桓、田登也从扬州来拜访过他。如今他到扬州兼职,老友和新知汇聚于诗局、使院,共同参与《全唐诗》的编校、刊刻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唐诗局虽不能与明史馆相提并论,但其历史作用却是殊途同归的。
    虽然近年中外学者对参与《全唐诗》编校工作的人员从不同角度作了考察,但其中仍不无可加补苴者。曹寅作为编刻《全唐诗》的主持人,其本身在藏书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与书局中诸子,乃至江南藏书家的往来,使他积累了丰富的藏书,同时他也积极参与「流通古书」理论的实践。
    二、校勘各家
    曹寅作为钦命大臣,身兼江宁织造、两淮巡盐使之职,奉旨在扬州主持编刊《全唐诗》。当时在他的幕下聚集了一批士人,主要工作是校勘《全唐诗》,其中很多都是著名的遗民。他们以朋友的身份参幕,与曹寅保持了长久的往来。井波陵一在〈楝亭五种の同校者たち〉[1]一文中曾详加考察,今就其略者增考于下。
    东园是清初扬州的名园之一,是盐商乔氏之私家园林,它不仅曹寅在扬州时公余散心之地,也是当时参与《全唐诗》编校人员聚会休憩之所。《淮海英灵集》乙集卷四载吴均〈东园〉诗,题下注云:「乔逸斋先生别业,曹楝亭鹾使尝寓于此,题咏甚伙」。[2]张云章〈扬州东园记〉云:「今年甫至扬,而东园之名已籍籍人口,问之,则乔君逸斋之所作,三年于兹矣。君兄弟与余有旧好,闻其至,心甚喜,闻其与吾家匠门俱至,益喜,已洁尊俎而待之。其地去城,以六里名村。盖已远嚣尘,而就闲旷矣。……通政曹公时方为鹾使于此,游而乐焉。……且求文于新城王先生,先生今之有欧阳子之望者也。而继之者又文章巨公,如通政之题其胜处而各系以诗,家匠门属而和之,皆可传示于后。」[3]按乔逸斋名豫(1632—1699),字介先,扬州盐商,生平见张云章《诰赠征仕郎行人司司副乔君墓志铭》。墓志铭撰成于康熙五十年(1711),乔豫已去世多年,其次子国彦与曹寅过从甚密,而张云章则曹寅座上之宾也。《楝亭词钞》载〈疏影〉词自注云:「俊三索题东园看梅词不暇应,秋中真州雨窗赋寄」,《楝亭诗钞》卷六有〈和乔俊三东村书屋诗〉,《诗别集》卷四又有〈和乔俊三东村书屋诗〉,而《诗集》卷七〈真州西轩行药,念俊三病,书此代问,时将归金陵〉更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曹寅集中之〈晚酌同九迪、秋屏、鹿墟、元威、又昭、允文、冶堂、俊三、序皇拈得七虞〉,〈六月廿五日大雨同鹿墟、九迪、子鱼、植夫、吹万、滕友小酌分韵,前一日允文、序皇、又昭、上若、俊三先归扬州却寄二首〉、〈西轩同人将别,用和蕉饮原韵,醉中语无伦次兼简鹿墟、右诚、蒿亭、元威、俊三、絅庵、吉云、尚中四首〉三诗所涉及之人员有余禹民、吴贯勉、卓尔堪、孙鲤、郭振基、鲍开宗、王文范、萧旸、乔国彦、唐继祖、王朝桓、杜扬文、沈嘉然、汪若、史申义、闵奕佑、程序庄、巴锦、乔嘉征、吴照吉。其中几乎有半数以上的人参加了诗局的校书活动。
    内中自称是曹寅门人的郭振基(元威),据乔豫的墓志铭所记「次(女)适岁贡生、候补儒学教谕郭振基。卒,续适以第四女。」[4]知他为乔家之东床。他在〈楝亭别集序〉中说:
    昔随先君得觐司空太夫子,继而侍公函丈有年,今公子继任织部,又辱世讲。盖孔、李通门,三世于兹矣。[5]
    据此,则郭氏与曹家有数世之谊,至于其父似即曹寅诗文中提到的郭汝霖,因其生平与曹寅〈祭郭汝霖先生文〉所述合。而曹寅与郭振基之相交亦深,《楝亭诗钞》卷六〈过隐园〉「歌声隐约过帘栊」句注云:「余与郭元威征歌于此,今廿五年矣。」[6]时在康熙四十九年,则两人早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即有诗歌酬唱。
    王文范字允文,号竹村,江都人,「廪贡生,行修而学邃,工文章。棘闱屡荐不售,士林惜之。晚而肆力于诗,雄浑苍劲,颇得少陵风味,骚坛称宿老。」[7]《楝亭诗别集》卷四〈送王竹村北试二首〉,〈送王竹村入蜀二首〉,《诗钞》卷七有〈过朴镇有怀王允文北试不归〉,其与曹寅之交往还可参看胡艺〈李竹村与王竹村〉及《赵执信年谱》。[8]《江苏诗征》卷五十一载其〈和银台曹公使院种竹诗〉及〈郭于宫宅观通政曹公家伶演剧兼送杨掌亭入都〉,按王式丹《楼邨诗集》卷二十有〈燕九日宴集,观长生殿杂剧四绝句〉,其三注曰「调双邨」[9],即记此事,时在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全唐诗》已编竣。杨掌亭即校勘人员名单中之杨湝,《楝亭诗别集》卷四有〈送杨汇南入都〉,乾隆《江都县志》卷二十三「文学传」云:
    杨湝,字汇南,幼嗜学,善诗古文,备四体书法以献赋,取入纂修馆。康熙辛卯举顺天乡试,壬辰(1712)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湝博闻强记,一寓目终身不忘。家贫母老,每以俸先寄以养母,以疾卒于官。[10]
    联系上文,杨氏入都是为了应试,这与曹寅诗中所咏合。康熙五十四年,康熙南巡,行在召试,杨湝、郭元釪、张大受皆厕身其中,杨湝还曾参加《御选歴代诗余》的编录工作,《淮海英灵集》甲集卷三有其〈曹楝亭银台招游近郊〉一诗。
    郭于宫(?—1722)即郭元釪,家世业盐,乾隆《江都县志》卷二十五有传云:
    郭元釪字于宫,士璟子。生数岁,即善属对,及长,工诗文。圣祖南巡,元釪以诸生两次献诗,皆蒙嘉奖,取入纂修馆,与修《佩文韵府》。又奏请选刻《全金诗》,辑元好问《中州集》,并上之,授中书舍人,徙直禁苑,编《金元乐府》。壬寅夏,橐笔热河,初冬病还,逾月卒。有《一鹤庵集》、《牛鸣双村集》。[11]
    张大受《匠门书屋文集》卷四〈牛鸣双村歌为于宫作〉,王式丹《楼邨诗集》卷十九〈牛鸣双村棹歌为郭于宫作〉,与他一同参加编校《佩文韵府》的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三十八也有〈牛鸣双村棹歌〉,皆评郭氏诗作也。同在全唐诗局的查嗣瑮有〈牛鸣双村棹歌词〉(消夏七集为郭于宫赋)三首,其一注云:「时于宫被征校书。」 [12]郭元釪诗由宋荦选刻入《江左十五子诗选》。张云章〈奉直大夫工部屯田司主事郭公墓志铭〉(郭士璟字饮霞,一字眉枢)云:
    余丁丑之秋至扬州,始识郭君元釪,好古力学,能世其家,发闻于时者也。余旋返江南,心怏怏恨未拜见其家工部公,越三年而复来,则工部已即世,逾小祥矣。郭君偕其兄元钰过予。[13]
    又〈郭于宫诗集序〉 云:
    癸亥、甲子之交客京师,与汪蛟门刑部数过从,……越三四年,余在江南,今顾编修书宣渡江游吴中,与余相遇于昆山,一见定交,……无何,书宣以第二人及第,海内震之。又数年,乙丑之秋,余在扬,于俦人中识郭子于宫,心窃异焉,因得交之,读其诗,奇其才。[14]
    按张氏二文记其识郭元釪日月互异,乙丑当是丁丑(1697)之讹。曹寅《楝亭书目》「诗集补遗」著录「《全金诗》,本朝郭元釪补辑。七十二卷,四函二十四册。」《楝亭诗别集》卷四有〈题郭于宫克娴堂奉母图〉,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三十七有《题娴堂奉母图为郭于宫尊堂吕太君寿二首》[1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无「克」字,疑脱,因康熙所赐为「礼教克娴」四字),作于康熙四十八年,曹寅诗约在同时。《楝亭诗别集》卷四有〈于宫赠桱屑枕志谢二首〉,〈题画四首〉(其四自注:双村以册索题,仓卒无以为应,时方校《全唐诗》,语云自首免罚,天池亦曾及之),《词钞》有〈好事近〉(自注:同人赴双村醵饮戏填)。《诗钞》卷八有〈书院述事三十韵答同人见投之作,兼寄前诗局诸君及汇南、于宫、绮园〉一诗,作于《全唐诗》编竣后,从中可见曹寅对在诗局的那段时光还是比较的留恋。
    周仪字宜一,号确斋、容斋、晚畊。吴江震泽人,家有迂阁。据张云章〈寿周确斋六十〉中「输君两载早称耆,端合呼兄寿一卮」一句,可知其生于顺治三年(1646)。张云章在〈周宜一诗序〉中说:
    吾友锺陵周子宜一与余定交于京师,居处相接,暇则相过从论诗……而宜一戢影藏采,居京师四年不一出,号之于人,方将穷探力取,欲以数年之功,直抉杜甫氏之堂奥,非特游于阶级门户之间而已。[16]
    按周仪与陶煊相识亦当在京师,而周仪为《国朝诗的》作序则在三十年余后。又张氏〈题周确斋小影〉云:
    余向从昆山徐公传是楼得见阁帖祖本,有子昂白描小像,其风神仿佛确斋,故余有诗赠确斋云:「妙楷看来如斫阵,前身真个是吴兴。」今见姜西溟亦为此言,益信其有合矣。禹鸿胪传神于今海内第一,而姜西溟落笔妙天下,系以像赞,皆异时之宝也,又何假余言?为确斋以余最契,且久属赘语其后。[17]
    与〈题周宜一写照〉三首其三自注合,其二自注:「君晚得子。」[18]与〈寿周确斋六十〉其三「六十生男尚未迟」句同观可知周仪老来得子,时在康熙四十五年。 此外,从张云章《周确斋属题画扇次曹银台韵》看,曹寅曾为周仪题诗,今集中未见。周仪曾编辑《五朝绝句诗选》,有康熙五十九年晚畊堂刻本。
    殷誉庆,朱重庆〈感旧诗〉其二云:「蘧斋狂到十分痴,橐里金钱挥不辞。便号王门高弟子,那堪米熟未经筛。」注云:「殷秀才誉庆字彦来,号蘧斋。本松江人,占籍江都。诗才清丽,出王渔洋、曹楝亭两公门,性狂简,落魄死。」[19]王式丹《楼邨诗集》卷七有〈殷彦来自云间移居邗上,为诗二首索和〉(1697年)可证其迁居事。殷氏与周仪一样少游京师,久困场屋,然交游颇广,张云章〈题殷彦来岁寒吟卷〉云:
    彩绣争翻入座光,夫君馈岁富词章(自注:殷子诗以除夜寄田侍郎有「自笑门生非馈岁」之句)。品题自有三卿主(集后有王、田两侍郎题句,首陈尚书序),寄语才人莫等量。[20]
    按张诗第二句即田雯《古欢堂集》卷十四〈馈歳赠殷彦来〉序:「馈歳见东坡诗,都下纷纷率以笋橘登柈,其直踞巨鲤双兔之上。独殷子彦来绮情敏思,矜其富才,于除日自卯讫酉,饷予杂体诗十五篇。」[21]所记之事也。王士禛《分甘余话》卷二云:
    康熙甲戌(1694),余在京师。歳除大雪,偶邀老友姜西溟、吴商志,门人蒋京少、查夏重、宋山言、周策铭、殷彦来、蒋静山诸子寓斋小集,酒酣隶事,各赋五言咏古一章,彦来诗最先成。次日,又以《歳寒吟》十五首见投,余口占絶句赠之云:「昨夜草堂风雪里,羣贤击钵羡殷生。朝来更爱新篇好,十五诗当十五城。」此诗《蚕尾集》不载,今追録于此。一时公卿和彦来《歳寒诗》者凡数十家,田纶霞少司徒为授之梓,泽州相国作序,韩宗伯慕庐作跋,亦艺林佳话,因牵连记之。[22]
    兹见题评殷诗者有王式丹、惠周惕、汤右曾、彭孙遹等[23],可见王氏所言非虚。王氏因殷誉庆为其门生,故集中颇记其事。《蚕尾续诗》卷一有〈题殷彦来二图二首〉[24],二图分别是〈彭蠡秋帆图〉、〈纸窗竹屋图〉,曹寅《楝亭诗钞》卷七有〈题彭蠡秋帆图和阮亭〉即追和其作也,此外尚有张大受〈题殷彦来秋帆图〉[25]略与曹作同时。康熙五十年王氏还应殷誉庆之请,为乔氏撰〈东园记〉。[26]据朱重庆诗知殷氏也曾入曹寅门下,则曹寅与王士禛一样对古籍的痴迷他必有所知,他南下后入书局校书,与曹寅交往一度很密切,曹寅《楝亭诗钞》卷七〈蓼斋过西轩〉,卷八〈雨寒书院小酌王竹村以饼肉相饷,即事戏与元威、云村、蓼斋、已山、瑮亭、吹万共索竹村和用东坡集中韵〉、〈蓼斋饷麻酥、笋豆、鹅卵,题三捷句志谢,兼索数句为笑〉、〈已山枉过西轩,得又昭、蓼斋书漫赋,时东田先至〉,《诗别集》卷四〈雨后西轩与又昭、蓼斋、秋屏限字〉,《词钞》〈东风齐着力〉(自注:题殷蓼斋齐柳堰书堂图)、〈水龙吟〉(立秋后…蓼斋先至,同泛舟文山祠,拈得雨字)皆其证。
    唐继祖(1671—1733)字序皇,号饭山,一作范山,江都人。康熙六十年进士,由庶吉士充武英殿侍讲官,曾参加《御定音韵阐微》、《子史精华》的编纂校勘工作。[27]康熙四十四年开全唐诗局时,唐氏年仅三十余岁,可称后进,他在〈楝亭文钞序〉中说:
    继祖尝以文字被知于先生,猥以为知言,……先生居恒简牍往返,皆用茧纸,小幅真行,间作信笔驱染,风趣盎溢。虽造次谐弄,卒无只字近俗,在古人中,不减黄涪翁。余家留数十札,将裱潢而藏之,暇日搜葺诸家,可得数十卷,刊缀集末,当亦好事者之所宝也。[28]
    此曹寅生前与唐氏往来密切之明证也,《楝亭诗钞》中记唐氏者有卷六〈八月三日热甚,同鲍又昭、王允文、唐序皇、王植夫泛舟至池口柳下〉、〈晚酌同九迪、秋屏、鹿墟、元威、又昭、允文、冶堂、俊三、序皇拈得七虞〉,卷七〈小雪前一日石马桥回船,与又昭、东田、序皇、植夫分韵〉,《诗别集》卷四〈六月廿五日大雨,同鹿墟、九迪、子鱼、植夫、吹万、滕友小酌分韵,前一日允文、序皇、又昭、上若、俊三先归扬州,却寄二首〉、〈口占送鲍又昭、王允文、唐序皇归扬州三首〉,而《词钞》〈贺新郎〉五首皆曹寅与唐继祖、鲍开宗因耳闭之病相与唱和之作,其时曹寅已到暮年。据唐氏《文钞序》知其存曹寅书札不少,惜今多无存。
    曹曰瑛,身前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卷二云:「曹曰瑛字渭符,号恒斋,安徽贵池人。官待诏,内廷纂修,工画景。」[29]汪文柏《柯亭余习》卷二有〈范石湖诗簿书遮断寻诗路,陆放翁诗菱角磨成芡实圆,一时拈出,曹待诏善汉隶,书联句见赠,久而思之,终有未惬,作诗以自解〉,则曹氏亦善书也。王岱与曹曰瑛交往颇密,《了庵诗集》卷十七有〈为曹渭符画〉二首、〈赠曹渭符画〉,《文集》卷十二有〈题曹渭符画册〉,皆写曹氏丹青之雅。又有〈癸亥初春同会公偕曹渭符重游万柳园、育婴堂、放生池,访响山堂头,因再叠戊午原韵〉一诗,癸亥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此诗后有〈别曹渭符〉云:
    才媿昌黎博,官同百粤偏。风波潮汐地,瘴疠海南天。
    问险惭泷吏,灰心觅大颠。多君能惓惓,重聚有余年。[30]
    则曹氏曾赴岭南,林佶《朴学斋诗稿》卷九〈曹渭符待诏使闽归,诗以送之〉可为旁证。而《楝亭诗钞》卷四有〈渭符侄过慰有作,时颁诏入闽,恩许还家上冢,便道白下〉云:
    王程秋欲迈,间道子重过。多难怀兰讯,高眠共竹柯。
    慎言温室树,嘉遯碧山阿。草草瞻家庆,还如泪眼何。[31]
    据此,则曹曰瑛入闽或因获罪而行,故王岱诗颇写岭表条件之恶劣,时间约在一六八三年。王氏应康熙间博学鸿词科,在京数年,与叶藩、梅庚、施闰章等人皆有往来。而曹寅诗作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此时全唐诗局未开,曹寅与之接触,为曹曰瑛后来参加诗局的校勘工作埋下了伏笔。曹曰瑛因工书,又曾参加《御纂周易折中》、《万寿盛典初集》、《御纂性理精义》、《御制分类字锦》等书的编缮工作,与修《万寿盛典初集》时,还与查嗣瑮、车敏来(鼎晋子)等人共事。
    以上所论诸子加上卓尔堪、吴贯勉、郭正宗、洪嘉植、余禹民、俞养直、朱庭柏、杜扬文、王槩、汪鸿、汪若、孙鲤、萧旸,还有鲍开宗、巴锦、汪坛、施瑮、刘可临、程卜、沈嘉然等人便是曹寅在扬州使院刻书时,担任校勘工作者。他们中有怀才不遇、隐逸不出的遗民,有因事获罪、沉沦下僚的官员,有年少英俊、学有所成的士子,身份虽各自有别,际遇迥异,但从整体上看,他们都是学养深厚的士人,非一般校字工人可比,故《全唐诗》及楝亭所刻书在校勘这道流程中质量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与他们辛勤而认真的工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编修各家
    在扬州全唐诗局中,除了曹寅邀请或自愿参加校勘之三十二人外,主要编校工作则由康熙钦命的十员翰林担任,他们分别是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对此十人罗时进、周勋初都有过考辨[32],兹亦补论其略者如下:
    杨中讷(1649—1719),《两浙輶轩录》卷十一有传云:「字端木,号晚研,海盐籍海宁人,雍建子。康熙辛未二甲第一名,授编修,典试河南,升中允,出视江南学政。着《丛杜集》。」[33]按杨雍建(1627—1704)乃顺康间名臣,名垂青史,他们父子俩都曾为曹寅《楝亭图》题诗,雍建卒时,全唐诗局犹未设,曹寅之识杨氏必在康熙四十三年前无疑。吴骞〈杨中允药房心语序〉云:「乡先辈杨晚研先生,康熙辛未以二甲第一人登第,入词林,累官至右中允。视江南学,未终岁而去。平生力学攻古文词,书法入晋唐阃奥,湛深经术,尤精于《易》、《春秋》。蚤从秀水朱锡鬯检讨、姚江黄晦木征君游,故造诣譔论多有发先儒所未发者。查悔余内翰所撰《墓志》述之綦详,且惜其不肯著书垂后,故世尠知之者。」[34]按杨谦《朱竹垞先生年谱》载顺治十三年夏,朱氏游岭南,「海宁杨公(雍建)知高要县事,以币聘先生课其子(中讷),即晚研先生也。」[35]与《序》文合。杨氏曾入王渔洋门下,本人稔熟浙中学者故事。[36]其在书局与同是王门弟子之殷誉庆、查嗣瑮、汪士鋐辈及蒙师朱彝尊自然能诗酒为乐,相处融洽。杨氏晚年有魏晋人风度,张大受〈晚研先生七十〉诗可证:
    外物元非爱学仙,色空从不解参禅。黄金粪土官游戏,醒辄长谣醉更眠。
    四座红镫少长罗,上觞齐唱〈洞仙歌〉。彩衣拜舞郎君贵,莫景他乡醉奈何。[37]
    据吴骞〈书宋拓右军六十帖后〉云:
    右右军六十帖,本杨晚研中允松乔堂故物,有其手跋。……晚研以书名海内,自谓得此帮助而学益进,斯言岂欺我哉。[38]
    则杨氏松乔堂亦富收藏,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清人许奎《花庵诗钞》稿本一种,上有「海宁杨氏端木臧弆翰墨图书传之有绪」一印,即中讷旧物。杨中讷在诗局中与查嗣瑮的关系最好,具见于查慎行《敬业堂诗集》。
    查嗣瑮(1653—1734)字德尹,号查浦、晚晴,浙江海宁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嗣瑮幼敏悟,曾受业于黄宗羲,与其兄慎行、表兄朱彝尊相砥砺,其学日进。中式后曾任翰林院编修,在京期间,查氏兄弟与杨中讷往来频繁,《敬业堂诗集》卷二十三有〈人日同孙松坪、张汉瞻、杨晩研、宫友鹿、钱亮功、方拱枢、吴元朗、蒋杨孙、家德尹集王赤抒邸舍,分赋上元灯八首〉(丁丑)。[39]查、杨两人之关系到诗局后,愈发紧密。赵执信《因园集》卷七〈雨中过查编修德尹嗣瑮寓斋,杨编修端木中讷亦至,小饮志别二首〉(自注:二君皆在诗馆)其二云:
    杨子翩然至,相看泪转挥。九原知己尽,四海故人稀。
    骚雅时方盛,渔樵道未非。悲欣付酣醉,歧路各翻飞。(端木先公少司马,余座主也,去岁新逝。)[40]
    据杨雍建卒年推知,此诗乃康熙四十四年赵执信到扬州诗局时所作,此诗后即〈寄曹荔轩寅使君真州〉。《查浦诗钞》卷八有〈曹荔轩之真州,同晚研、道积、丽上三前辈及东山同年赋别〉诗,《楝亭诗钞》卷五有〈晚晴将之真州,和查查浦编修来韵〉。查嗣瑮在全唐诗局时,共事者多亲友同年,故频频集会。其中如卓尔堪乃其表亲[41],而任校勘者,多为其门生,《查浦诗钞》卷八有〈平山堂燕集〉(集者六十三人)三首,〈真州使院曾楼与荔轩夜话〉、〈东山将归常熟〉、〈及门程蒿亭载酒红桥,诗来次答〉、〈及门方觐文招同鲍又昭、汪长民、杨惠南、唐序皇放舟郭外〉等诗皆其记录。查氏兄弟皆富收藏,慎行以得树楼藏书闻名于世,而嗣瑮亦留意藏弆。[42]查嗣瑮在扬州时,与诸同人雅集,诗酒书画,无所不谈,他曾跋朱彝尊藏宋本《鉴诫录》云:
    欧阳子《五代史》,较温公《通鉴》反略,表兄竹垞先生尽搜十国遗书,仿裴氏注《三国志》,《鉴诫录》其取裁之一也。天籁阁图书,近时散轶殆尽,兹睹此本,古色苍然,于扬州书局采入《全唐诗》数十篇。因书于后,查嗣瑮。[43]
    《全唐诗》编竣,他有〈《全唐诗》校竣将有北行留别荔轩通政〉云:
    曾移书阁傍雷陂,落叶轻尘对榻时。三赋未收余补阙,二诗难合尚成疑。
    千秋册府祥符序,一代诗骚应帝期。原是集贤香案吏,写书犹及六年迟。[44]
    此后查氏还曾到扬州,曹寅《诗别集》卷四〈吴园饮饯查浦编修,兼伤竹垞、南洲〉即送查嗣瑮者,时已是康熙四十九年以后。
    徐树本,号南洲、忍斋,道光《昆新两县志》卷二十七「文苑传」(同治《苏州府志》卷九十六本传略同)记徐氏「字道积,元文子。元文弟晜以古学倡吴中,宾礼耆宿,如钱澄之、万斯同辈,皆折节与树本交。康熙丁丑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充《一统志》纂修官,乞归,养母读书。于典章制度条挈件系,为有用之学。诠次汉魏三唐诗,辨其源流体格,梓行于世。」[45]《楝亭诗钞》卷七〈三友图〉序云:「戊子年广陵涂生貌晚研、南洲与予为《三友图》,竹垞翁来迟不及图,跋一诗其后,云『要知傅岩求』,盖妒语也。己丑冬,竹垞下世。庚寅,南洲殁,晚研谪归。辛卯,真州出此图披阅,泪泫然下,因书数语付冶堂。此图不足藏,所惜者,知己数点泪耳。泪泪相接,宁有已时,学道尚可迟耶。」[46]则徐树本卒于庚寅,即康熙四十九年(1710)。曹寅与昆山徐家有通家之谊,徐树本之来扬州,曹寅异常高兴,在《楝亭诗钞》卷五中有〈真州述怀答徐道积编修玩月见寄原韵〉、〈西轩月夜有怀南洲却寄〉,此全唐诗局甫开时事。卷六〈再至广陵读南州学士诸同人红桥泛舟诗,述和一首〉、〈六月十日竹村大理、南洲编修、勿葊征君过访真州寓楼,有作〉、〈真州送南洲归里〉,则在广陵编书期间互相过访、唱和之事也。而卷七〈避热〉十首其十自注「哭忍斋编修」,与〈重题晚研跋后兼伤南洲〉、〈三友图〉,《诗别集》卷四〈吴园饮饯查浦编修,兼伤竹垞、南洲〉,此四首皆为徐树本身后曹寅怀念哀悼之诗,两人之交谊非诗局中他几人可比,可想而知。在扬州时期,曹寅曾借徐家所藏宋本《周易本义》作为底本重刻此书,又同朱彝尊、李煦等人一起为徐树本题其父元文手书《感蝗赋》手卷。
    汪绎(1671—1706)字玉轮,号东山,常熟人。其父乃清初著名藏书家钱曾之外孙。康熙三十九年中状元,后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四十二年主试,得查慎行等人,既而奉命编修《朱子全书》。四十四年,康熙南巡,挑选编校《全唐诗》人员,汪绎正在南方家中,因受命入诗局,但《全唐诗》未编完,汪氏就归里,因病而卒,年仅三十六岁。着有《秋影楼诗集》九卷。汪绎在全唐诗局时,兢兢业业,唯恐有失,其〈次韵和徐忍斋前辈玩月怀曹荔轩使君〉有「校书广陵城,同局恰满十。积阴连晦朔,兀兀若有失」之语。据《楝亭诗钞》卷五〈真州述怀奉答徐道积编修玩月见寄原韵〉,则当时曹寅身在真州。又汪氏〈和忍斋校书述怀叠韵见示〉云:「唐贤千八百,分校百之十。勘雠俨对簿,出入多恐失。丹黄纷几席,朗吟真景出。高坐拥百城,泛览周八极。」[47]可见其实。汪氏在诗局时,与徐树本交往唱和最多,他如查嗣瑮、周在都、曹殷六等人亦见其《邗江集》中。汪绎有《秋帆图》,曾遍征题咏,较早的有王式丹《楼邨诗集》卷十三〈题汪东山修撰秋帆图〉二首,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三十〈房师汪东山先生请假,奉太夫人南还,留《秋帆图》卷子命题,敬赋四絶句〉,皆作于康熙四十二年,汪绎到全唐诗局后,曹寅亦为题咏,即《楝亭诗钞》卷五〈题汪东山修撰秋帆图〉二首,其二云:
    雨榻虫灯对简书,广陵新涨足鲈鱼。天涯满眼孤帆兴,梦里东皋薄笨车。[48]
    此诗作于康熙四十四年,此外宋荦《西陂类稿》卷十八亦有〈题汪东山修撰《秋帆图》〉二首。清初士人交游,好以图卷征求题咏于友朋间,就曹寅而言,自有《楝亭图》,友人汪绎有《秋帆图》、徐树本有《感蝗赋》手卷、殷誉庆有《彭蠡秋帆图》、史申义有《春泉洗药图》、郭元釪有《克娴堂奉母图》等等,俨然已成一时风尚,此则以图卷题咏为中心兼及士人交游、书画品评等内容,进而可见一时之文化风俗,颇具专题研究之价值,限于篇幅,未敢深究。
    汪绎在全唐诗局不到一年时间,在他《邗江集》中最后一首是〈丙戌元旦〉,乃其返乡后所作,此后就再也没能回扬州。曹寅作〈哭东山修撰〉,从中可见汪绎身后家事维艰,更见曹寅痛失友人之恸。[49]
    汪士鋐(1658—1723)字文升,号退谷、秋泉。长洲人。康熙三十五年状元及第,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入直南书房。四十二年丁父忧,随即奉旨在扬州校勘《全唐诗》。服除补官,四十六年夏特升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雍正元年卒于京师日南坊第。文升书法有奇势,横纵自放,而分间布白无分寸失,名公碑版多出其手,李玉棻称之「为国初第一家」。[50]编有《瘗鹤铭考》、《全秦艺文志》、《长安宫殿考》等,自着有《秋泉居士集》。[51]《秋泉居士集》卷二《玉堂掌故序》云:
    昔余师竹垞朱先生有《瀛洲道古录》,尚未就。余尝侍先生于邗上,先生曰:子其为我成之,时余方奉命校刊《全唐诗》,未暇以为,因循岁月,遂逾一纪。今老矣,吾能为役,其书在先生之孙稻孙所。先生以布衣入翰林,在韩公后,而与新城公同时。[52]
    即追记全唐诗局时与朱彝尊交往事也。汪士鋐在扬州曾借观朱氏所藏之书,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卷二「鉴诫录(宋椠本)」条载汪跋云:
    鋐在维扬书局,适吾师竹垞先生亦来客于此,因得借观,遂书一通。其纸版伤损处,皆手自补缀,归之。时康熙乙酉十月朔,汪士鋐谨记。[53]
    按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有《鉴诫录》康雍间钞本一种,其后有汪士鋐跋,岂王士禛、曹寅之外,汪氏也曾录副一本耶?同时,曹楝亭丰富的藏书也是汪士鋐借观、录副的对象之一,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二「《长安志》二十卷《长安志图》三卷(明本)」条录汪士鋐跋文云:
    此书人间久已绝少,丁亥岁,奉命纂修方舆路程,因于织造曹银台处借钞得之也。壬寅九月十三日,秋泉居士记。[54]
    此跋作于康熙六十一年,丁亥即康熙四十六年,其时汪士鋐在扬州全唐诗局已有三年,跋中所说纂修事,当指编《长安宫殿考》一书。而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四〈书熙寜长安志后〉云:
    韦述《东、西京记》世无完书,宋敏求本之撰《河南》、《长安》二志,世称其该洽。《长安志》旧有雕本,字画粗恶。斯编借录于汪编修文升,善本也。惜乎《河南志》不复可得,为之怃然。金风亭长彛尊识。[55]
    从上文看,似朱彛尊也曾从汪士鋐处借钞此书。汪士鋐钞本后归朱奂,吴翌凤乾隆中借钞。吴氏后又借得朱彝尊藏本互校,改正数百字,或疑朱氏所钞《长安志》之底本非出于曹楝亭者耶?然据曾经眼汪本的黄丕烈所记,汪士鋐本中有朱彝尊印记。事实上,王国维撰《传书堂善本书志》「《长安志》二十卷《长安图》三卷(钞本)」条录有朱竹垞跋文,仅有二字之异(「字画」前多「第」字,「善本」后有「书」字),而王国维认为「此桐乡汪晋卿(森)所钞汪退谷本,竹垞翁为之题识。其原本旧在温陵黄氏,诸家抄本均从之出。黄复翁谓是成化刊本。」[56]则所谓朱氏借钞之本实出汪森之手,而两本有异,可能是朱彛尊用别本校改所致,其题识或即在校毕全书后所作,此跋当作于丁亥、己丑间。《辽海丛书》本《楝亭书目》「地舆」类著录「《长安志》,抄本。元侍御史李好文序,河滨渔者编类图说。二十卷,一函六册。」按万宝斋本《楝亭书目》此条无「元侍御史李好文序,河滨渔者编类图说」及「一函」等十八字,据诸家书目著录《长安志》乃宋人宋敏求撰,后附元人李好文《图说》三卷,则《辽海丛书》本近是,各本所录汪氏跋前尚有黄虞稷一跋,疑此书底本或乃千顷堂转归楝亭者。汪文升藏本后归周锡瓒香严书屋,孙星衍在毕沅幕中时曾校刻此书。吴氏钞校本曾归黄丕烈,后又归常熟铁琴铜剑楼瞿氏收藏,而黄氏藏明成化本后归聊城海源阁杨氏,汪森本归密韵楼蒋氏。[57]
    康熙四十六年,汪士鋐在扬州度过了他的五十岁生日,《秋泉居士集》卷十二〈五十初度奉呈诗局诸先生〉五首,其五云:
    旅馆芜城尽圣恩,朋簮讲习共朝昏。湖光山色诗中画,竹径柴扉郭外村。
    独坐闲窗翻故简,行看春水长新痕。它时若与耆英会,此日扁舟应再论。[58]
    时将离别,所以言语间略带感伤。但在过去的三年中,汪士鋐利用编辑之便,得遍阅楝亭藏书,借钞其所需者。而曹寅当时所刻之书,亦曾获赠,陆其清《佳趣堂书目》载:
    《隶续》二十一卷,洪景伯。己丑,汪文升太史赠。[59]
    按己丑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时《全唐诗》已编竣,汪氏返里,故有赠书之举,而曹寅所刻「楝亭十二种」及「小学五种」也已刊成,因疑汪氏赠陆漻之书为楝亭刻本。
    此外,车鼎晋乃邵阳车万育之子。道光《上元县志》卷二十「寓贤传」云车氏「字丽上,号平岳,敏州之仲子。康熙丁丑(1697)进士,入词垣,主试广西、顺天皆有声。督学闽中,立教条,拔真才,闽人感之,每致馈赆,让不受。去闽后,晋有急,闽人争相赴,谋为资助。事闻于朝,诏晋受之。居乡谦谨,治家有法度,一门孝友,子敏来。」[60] 有《车督学集》一卷。
    上增考全唐诗局十编修中六人事迹,可与罗、周两文参看。惟须注意者,曹寅在主持编刊《全唐诗》时之交游并非仅限于上文所考诗局中四十余人,他与扬州本地的地方官员、文人雅士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而其最重要者,非朱彝尊莫属。
    四、朱彝尊
    曹寅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编刻《全唐诗》这项工作上,并借刊刻内府书之便,依靠有利资源选刻家藏秘籍。在这过程中,我们不难注意到扬州使院中一个老者的身影,他就是朱彝尊。当时朱氏已年过七旬,休致在家,却仍要四处奔波,编刻著作。汪文柏〈赠朱竹垞太史〉诗云:
    丛编翳目赖金篦,千里风邮走赫蹏。昔撷琼葩载禁籞,今移带草茁招提。
    书饶奇字供瓻酒,菜有园官继臼虀。投老依人殊远近,百花洲胜浣花溪。
    后有注云:「时依宋中丞,寓慧庆僧房,镌选《明诗综》。」[61]此虽记朱彝尊依宋荦之力编书,但我们也可把它看作是对朱彝尊晚年活动的真实写照。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较曹寅年长二十九岁。朱氏前半生曾参加反清活动,失败后游食四方,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他五十岁那年,才以布衣参加清廷所开博学鸿词科,中式授翰林院检讨,后入明史馆参与纂修《明史》,曾以偷抄内府书落职。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云:「楝亭掌织造盐政十余年,竭力以事铅椠。又交于朱竹垞,曝书亭之书,楝亭皆有副本。」[62]表明曹寅与朱竹垞的交往过程中,他曾抄录到朱氏曝书亭的秘籍。曹、朱两人的交往要早至康熙十七年,朱彝尊入京参加博学鸿词科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曹寅与朱彝尊因客观原因各奔东西,联络无多。直到朱彝尊晚年返家后,他才频繁往来于江浙间,再次与曹寅相逢。时曹寅正主持《全唐诗》编纂工作,朱氏的到来,无疑可以为他在藏书资料上提供帮助,还能在编纂计划上给与一定的指导,故曹寅对其到来是真心欢迎的。
    在曹寅与朱彝尊晚年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也有一般性的诗酒酬唱,这在两人的集子里都有最直接地反映,如《曝书亭集》中有〈曹通政寅自真州寄雪花饼〉、〈五毒篇效曹通政寅用其首句〉、〈五月晦,曹通政寅招同李大理煦、李都运斯佺,纳凉天池水榭,即席送大理还苏州〉、〈题曹通政寅思仲轩诗卷〉等诗及〈重修江都县旌忠庙碑〉一文,其中曹寅〈题朴仙画五毒图〉及〈再题〉见〈楝亭诗钞〉卷四。而《思仲轩诗卷》上朱彝尊之孙稼孙亦曾题诗,翁方纲〈曹楝亭思仲图卷〉(竹垞及其孙稼翁题句)云:
    曹家伯仲喻,朱氏子孙诗。以楝名亭矣,于檰意寓之。
    池塘春共气,帘阁雨如丝。诗局扬州梦,新桐洗露时。(楝亭弟筠石有洗桐图)[63]
    又卷四十六《铁香得旧题曹筠石洗桐图诗一卷,而其图失去,筠石楝亭弟也,有楝亭、竹垞手迹,用竹垞思仲轩诗韵》诗云:
    三月桐芭雨,前春楝实期。婆娑二老在,缱绻十签诗。
    冉冉翻新叶,丝丝绾故枝。高轩思仲子,及见廿年垂。
    诗后注云:「此卷楝亭题于康熙壬戌,竹垞思仲轩诗在己丑也。」[64]则康熙四十八年朱彝尊还曾为曹寅题其弟之《洗桐图》。李佐贤《书画鉴影》卷三著录《白真人诗翰卷》,卷前有「竹垞审定」长方印,卷后有「楝亭秘玩」方印,则两家曾经过目也。
    除此以外,他们之间藏书上的互通有无,更为他们的交游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朱彝尊晚年过访曹寅时,其曝书亭藏书在当时的江南已属首屈一指,而曹寅的楝亭藏书仍处于发展壮大阶段,所以李文藻会在《琉璃厂书肆记》中说「又交于朱竹垞,曝书亭之书,楝亭皆有副本。」虽不免有些夸大其辞,却近乎事实,《楝亭文钞》中〈复社姓氏记〉云:
    《复社姓氏》共二千二百五十五人,为一卷。竹垞太史曰:是得之檇李士人家,知而记之者如此。其后附会增益与脱落者,不知凡几也。丁亥十月退院考,阅《姓氏》,知者什不能一,求其所以合立社之本意者什一之中,又无几焉。呜呼!即二千二百五十五人而明亡矣。
    然则此书曹寅得之朱彝尊无疑,康熙丁亥即四十六年(1707)。按梅曾亮《柏枧山房全集》文集卷四《复社人姓氏书后》(辛巳)云:
    右《复社人姓氏》一卷,朱氏彝尊得之,而藏于曹氏寅者。[65]
    然则此后梅曾亮曾经寓目,是书今藏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梅曾亮手题跋语赫然具在,书中有「道州何氏考藏」、「长白敷槎氏谨斋昌龄图书印」、「楝亭曹氏藏书」、「曹寅」等印。章绶衔《吴兴章氏紫伯藏稿》〈朱彝尊尺牍〉五通其五云:
    去夏稻孙之白下,偶泄二书,荔轩亟欲得之,托愚代觅。是以购之,俟此去相晤,度彼定兴阑,归时或上纳耳。将来驾驻西泠,必以《书画铺叙》交院长,则相见在迩,诸容明悉不尽。醧舫手复衎斋主人,廿六日。[66]
    此乃朱彝尊晚年致马思赞函之一,与《古学汇刊》中诸函同,据吴骞《竹垞、初白二先生尺牍》跋称张氏涉园藏朱氏尺牍六十通,多与马氏论典籍事,此或出于涉园。《国朝尺牍》卷五有朱氏致汪文柏函云:
    杜、韩韵本奇正相兼,足为诗家津筏。见惠本为竹西一友攫去,再请一部。长兄爱我,度不靳耳。诸竢嗣悉不宣。柯亭学兄,弟彝尊顿。[67]
    疑竹西一友即曹寅。《楝亭书目》中著录有:
    《经义考》,本朝秀水朱彝尊编。一百十九卷,二函十六册。
    《日下旧闻》,本朝秀水朱彝尊序辑。四十二卷,二函十二册。
    《三体摭韵》,本朝秀水朱昆田抄撮。二函十五册。
    按朱昆田为彝尊之子,已于康熙三十八年先竹垞而卒。《经义考》一书三百卷,朱彝尊生前未能全刻,至乾隆中始由卢见曾补刻完全。曹寅所藏一百十九卷,较之康熙时所刻之半部亦属不全者,似乎当时《经义考》随刻随赠,曹寅所得仅此而已,故未注「残缺」字样。《书目》「说部」类中著录:
    《读书敏求记》,抄本。明也是翁钱曾记,四卷二册。
    关于此书,清代以来就有一段朱彝尊酒宴钱遵王,贿童钞书的传说。暂不论传说本身可信与否,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读书敏求记》一书之稀见,钱曾、朱彝尊之外,鲜有藏此书者,曹寅藏钞本来源也就可想而知了,以上这些都是曹寅从朱彝尊处获得藏书的明证。
    不过李文藻只注意到曹寅借钞曝书亭书,却没留意他们之间的文献交流是相互的。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四〈景定建康志跋〉云:
    《建康志》五十卷,宋景定中承直郎宣差充江南东路安抚使司干办公事武宁周应合撰。岁在戊午春,予留白下。亡友周雪客语予曾覩是书阙本,访之三十年未得也。今年秋九月,过曹通政子清真州使院,则插架存焉,亟借归録之。应合,淳佑间举进士,尝为实録院修撰官,以上章劾贾似道谪通判饶州,自号溪园先生。康熙丁亥十一月,竹垞七十九翁彝尊书。[68]
    据《竹垞老人晚年手牍》第三通云:
    近闻章仲得梁克家《三山志》,子清得周应合《建康志》,皆宋刻精良,又闻屺瞻获秘册尚多,思一往探之,其如贱足不仁何?[69]
    则朱氏此次真州之行是专为借书而来也。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年,则两人之间藏书的相通有无确有其事。而当时朱彝尊正在为曹寅编辑《两淮盐策书》,曹寅也有意为朱彝尊刊刻集子。朱氏居吴门,曹寅曾遣人促之,《竹垞老人晚年手牍》第六通云:
    拙稿已录三之二矣,荔轩顷来促,然名山此席恐尚未稳,十九覆酱而已。[70]
    次年,朱彝尊将生平所作诗文编成《曝书亭集》八十卷,于四十八年(1709)七月交曹寅刊刻,未几朱彝尊去世,曹寅在其诗中不时流露出对朱彝尊的怀念,《曝书亭集》刊刻也直到曹寅下世才被迫停了下来,可见当时两人关系之不一般。曹寅的藏书思想除了受到当时江南藏书风气的影响,还受到曹溶、朱彝尊等「流通古书」理论的濡染,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曹寅的爱书之情在《楝亭集》中有很多记载,如康熙三十一年所作〈和芷园消夏十首·曝书〉诗云:
    十五年间万卷藏,中年方觉曝书忙。遥怜挥汗缤翻处,时有微风送古香。[71]
    可见当时曹寅藏书颇为可观,他还有记钞书的词〈古倾杯〉云:
    清哨严城,笼灯解鞯,归卧书堆内。频年嗜好,多惭糟粕,索索都无真气。闲宵甲乙重编,缤翻判尾。古人好语,今生难字,等闲去取,束共牛腰粗比。   岂不见论斤籴米,应少胜虫钻故纸。笑万卷空摊,一编未竟,颖秃埋何地。知无足付儿子。待掩帙蕉叶微酣,浇酬十指。烛跋漏下,颓然睡矣。[72]
    江澄波《古刻名钞经眼录》著录曹寅藏明嘉靖刊本《雍熙乐府》,钞录光绪间得到此书之江标跋文云:
    此书传本甚少,《纳书楹曲谱》中曾一引及之。余于己丑夏得于厂肆,重其经诸家收藏也。词山曲海著录繁多,然此书在明时已为藩府所藏,国朝又经曹楝亭补钞,继归敷槎,百余年来辗转归余书库中三年许,鹤巢世丈闻之,忻欲一观,即以掇赠。丈精于南北诸谱,当有所补正,近今换移金羽宫,或不仅视为寻常杂集也。光绪辛卯二月元和江标记。时赁京师西砖胡同。[73]
    则曹寅曾补抄此书无疑。至于他所钞秘籍,又往往来自周围一帮身体力行「流通古书」的朋友,除了这里提到的朱彝尊之外,还有王士禛、宋荦、周在浚、胡其毅、纳兰性德、徐干学等。他因为身在这样的藏书环境中而得以纵览古今秘籍,同时这个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了他,最好的证明就是曹寅积极从事于刊刻孤本秘籍,这其中不仅有其家藏之物,甚至还借友人所藏孤本,为之续命者。《楝亭文钞》中〈周易本义序〉有云:
    夫六经在世,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而首经谬误如此,亦学士、大夫之过也。余宦游江左,奉命于扬州置书局。借得花溪徐氏松椠《本义》善本,属门人重付开雕,以广其传。俾后学得以目见古经,而不汨没于俗学。是亦盛代右文之一助云尔。时康熙五十年,岁在重光单阏嘉平月,书于淮南使院。[74]
    康熙五十年即一七一一年,曹寅去世的前一年,其执着于「流通古书」可见一斑。
    从曹寅与朱彝尊的交游,尤其是藏书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知道曹寅虽然早已结识朱彝尊,但当时并未深入交往,他们重叙旧谊的时间大约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是年初,康熙南巡,曹寅忙于迎驾等事,二月底康熙命他主持刊刻《全唐诗》,等应付完南巡事宜。五月初一日,他又赶往扬州主持扬州诗局开局事宜,诸事略布置停当,才回南京。此时十竹斋主人胡其毅已经去世,曹寅从此失去了一位能共同品评诗画、言古籍流通、刻印的知音。未几,朱彝尊风闻编刻《全唐诗》事,便过扬州访旧友,趁机与诗局中的老友叙旧。《曝书亭集》卷三十三载〈寄查德尹编修书〉云:
    比得书,知校勘《全唐诗》业已开局。近闻足下先取杜少陵作,审其字义异同,去笺释之纷纶,而归于一是,甚善。[75]
    查嗣瑮与朱彝尊为表亲,他直接参与了《全唐诗》的编纂。从上面朱彝尊致查氏函可知,是他在听闻《全唐诗》开局后所写,从其内容可知《全唐诗》中杜诗部分就出自查氏之手。[76]本年十月朱彝尊为曹寅《楝亭诗钞》作序云:
    楝亭先生吟藁,无一字无熔铸,无一语不矜奇,盖欲抉破藩篱,直窥古人窔奥。当其称意,不顾时人之大怪也。先生于学博综,练习掌故,胸中具有武库,浏览全唐诗派,多师以为师。[77]
    序文中之所以会有最后两句,谅与曹寅刊刻《全唐诗》不无关系。关于《全唐诗》的刊刻问题潘天祯在〈扬州诗局考〉、曹红军在其博士论文《康雍干三朝中央机构刻印书研究》中已有很详细的说明,故此不再细论。因仅就刊刻《全唐诗》中有关朱彝尊与曹寅的交往加以说明。但这里必须先要申明的是,曹寅藏书在编纂《全唐诗》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王利器、周勋初等学者都曾提及。
    曹寅主持刊刻的《全唐诗》的版式、字体的精美异常,众所共知,当时金埴甚至将它称作「康版」,虽是溢美之词,却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问题。现在学者批评和补苴最多的是《全唐诗》的内容,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我们也不能不考虑当时的客观环境。周勋初以为:「尽管曹寅等人花了很大的力量为季振宜《全唐诗》的后半部分作了加工,但在御定《全唐诗》中,中、晚唐诗部分仍然编得水平较差。朱彝尊《潜采堂书目四种》之一《全唐诗未备书目》列出了一百四十种左右的集子,中、晚唐诗要占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后代陆续发现的一些唐诗集子,凡御定《全唐诗》所未收者,多半是中、晚唐诗人的作品。这与编校者凭借的底本这部分基础较差有关。」[78]这里提到的《全唐诗未备书目》即《晨风阁丛书》中所收之《潜采堂书目四种》之一,收唐五代人别集一百七十一种,该书目后有冯登府跋语:
    先生与曹通政书云:曩承面谕补缀《全唐诗》第十一函第七册孙元晏以下,至张元正共十四开无考,今查出四十三人官爵,似宜注明。又李潭□六诗七首,又联句三首,似宜补入。但业经进呈,成事不说,留此以见愚者千虑之一得耳云云。此目疑为同时录补者,时方修《两淮盐策志》,先生已望八,而端楷无一笔之率如此,可敬也。冯登甫记。
    据冯氏所说朱彝尊确曾为曹寅补缀《全唐诗》,此札《曝书亭集》未载。上海图书馆藏清末钞本《竹垞老人尺牍》,其中有致曹寅函,论及编辑《全唐诗》事。朱彝尊当时为避打抽丰之嫌,不愿具体参与其事,但在曹寅再三恳切要求下,他还是对此事颇为留心。除上引冯登府所摘录者,还有信札云:
    弟家储旧地志三千册,中间不少唐人集外诗,宜亟采获,入之全书。第卷帙繁重,断难携至局中。前承面订,莫若资弟烟楮虾菜之需。弟当于里门延一二门弟子,相助钞撮,度夏秋可毕。令老先生复视鹾政,仍许弟为游客,则悠悠之谤,庶几可息。
    此则可见朱彝尊当时确实想利用家中藏书为《全唐诗》的编辑提供帮助,使之更趋完备。
    周勋初在〈叙《全唐诗》成书经过〉中征引俞大纲《纪唐音统签》说:「一九三七年,俞大纲到故宫图书馆阅读《唐音统签》,看到了季振宜的《全唐诗》,这时才知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御定《全唐诗》的凡例和康熙御制《全唐诗序》中提到的『全唐诗』或『全唐诗集』,都指季振宜的《全唐诗》,现在通行的这部所谓御定《全唐诗》是依据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和季振宜的《全唐诗》成书的。」[79]其实,季振宜的《全唐诗》在朱彝尊的《曝书亭集》中被提到过不止一次,如卷四十九〈跋石淙碑〉云:
    予性嗜金石文,以其可证国史之谬,而昔贤题咏往往出于载纪之外。若贾竦〈华岳〉诗,李夐〈恒岳〉诗,任要、韦洪〈岱岳观白蝙蝠〉诗,三衢石桥寺李諲〈古风〉,临朐冯氏《诗纪》、海盐胡氏《唐音统签》、泰兴季氏《全唐诗集》皆略而不收。斯碑亦弃不録,世遂莫知睿宗及狄梁公之有诗传于今。[80]
    同卷〈唐储潭庙裴谞喜雨诗碑跋〉云:
    康熙壬申十有一月,泊舟于潭,获诸仪门之右。其阳裴谞诗,其阴裴氏族子题名记事。后十年,吴江张吉士尚瑗出知兴国县事,乃拓谞诗见贻。惜其阴面壁,工人不知响搨,然胡氏《统签》、季氏《全唐诗》,谞作皆无之。《丛编》所载诸道石刻,其中唐人诗尚多。惜无好事若张君为予博访而摹拓之也。谞字士明,洛阳人,尚书寛子,仕至兵部侍郎。旧史有传。[81]
    卷五十〈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跋〉云:
    其阴有记,则于季友辞,附赠范的诗,的亦有和韵之作,胡氏《统签》、季氏《全唐诗》均未之载。季友,太保頔次子也,尚宪宗女惠康公主,拜驸马都尉,授羽林将军。[82]
    可见亲历《全唐诗》编刊的朱彝尊早已道出个中隐秘,后人未能细读其书而已。《全唐诗》的编定,除了依据《唐音统签》、季本《全唐诗》两种外,还曾参用过冯氏《诗纪》。至于朱彝尊之所以能补缀《全唐诗》之未备,正以其皆曾亲自使用三书,而其补苴所用者正是今人所关注之金石碑刻等实物,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补正钦定《全唐诗》的第一人。
    以上所说是讨论编辑《全唐诗》过程中连类触及者,至少可以从侧面说明曹寅主持《全唐诗》刊刻事时,朱彝尊虽未能正式列名编修之中,但在代修《两淮盐政志》一书期间,仍与曹寅频繁交流《全唐诗》的编纂问题,可惜的是当时他的成果未能及时地吸收到《全唐诗》中,否则曹寅所刻《全唐诗》的质量应该会更好。更可惜的是他们之间频繁商讨编纂、补缀的书札现多不存,否则就是他们在文献学交流方面最直接的证明。
    除了奉旨刊印《全唐诗》一书外,曹寅还依托当时优越的刻书条件,雕印了《楝亭小学五种》和《楝亭十二种》两部小丛书。曹寅之刊刻秘籍,跟他与当时江南藏书家如朱彝尊、胡其毅等频繁交往,受到《流通古书约》等开明藏书理论的影响,不无关系。
    在此须进一步说明的是曹寅刊刻小学类典籍,即《楝亭五种》与《隶续》的问题。清人钱泰吉在《曝书杂记》卷上「郭氏汗简」条中说:
    康熙间,钱塘汪立名从朱竹垞先生得旧钞本,刻于一隅草堂。竹垞翁喜劝人刻字书,若吴门张氏及曹氏楝亭所刻书,多发于竹垞翁。唐宋人小学书今得传布,竹垞翁力也。窃谓字学当以《说文》为宗,参之郭氏所著《佩觽》及张参《五经文字》、唐元度《九经字样》等书以正字体。若古文奇字,聊广闻见则可,傥好奇成癖,将如薛常州之《书古文训》,令人舌挢不下,亦是一病。竹汀先生尝辩论郭氏之书,读者当以为法。[83]
    其中谈到朱彝尊曾劝人刻书,尤其是小学书。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三《汗简跋》一条就更加直接说:
    予偶得旧抄一册,爱其奇古,又一依说文「始一终亥」次序,后附宋虞部员外郎李直方、髙士郑思肖跋尾。钱唐汪主事立名,坚请发雕,遂锓诸枣木。呜呼!小学之不讲,俗书繁兴,三家村夫子挟梅膺祚之《字彚》、张自烈之《正字通》以为兔园册,问奇字者归焉,可为齿冷目张也。予也侨吴五载,力赞毛上舍扆刊《说文解字》,张上舍士俊刋《玉篇》、《广韵》,曹通政寅刋丁度《集韵》、司马光《类篇》,将来徐锴之《说文系传》,欧阳德隆之《韵略释疑》必有好事之君子镂板行之者,庶几学者免为俗学所惑也夫。[84]
    这里完全是朱彝尊的夫子自道,较钱泰吉所言更为详细。而《竹垞老人晚年手牍》第十通云:
    一抵竹西,地主适解维至真州,舍馆废署,热不可支,日与主人相对言愁,兼旬辞去。彼方自顾不给,长铗归来可知已。甚思索晤,畏暑如惔,道驾肯同查浦惠然极妙。初五、六日望即联舟而来,作数日谭,勿更游移也。小枚《玉篇》、《广韵》未曾携归,《西游记》不知发雕,仅携有丁度《集韵》奉送,晤顷面呈可耳。[85]
    其中所记《集韵》当即《楝亭小学五种》之一也。此外朱氏《汗简跋》中多了「力赞毛上舍扆刊《说文解字》」一句,据《竹垞老人晚年手牍》第二通(三月十四日)云:
    毛黼老留吴郡,下榻张吁三兄斋,依宋椠刻《玉篇》。相对数昼夜,力恳愚一过汲古阁,许尽出数十年之藏书。闻其目,多所未见,并有藏画廿余,皆元明真迹。……黼老兄见借书四种:曾端伯《乐府雅词》二册,系焦弱侯先生手抄;钱讽《回溪史韵》三册,借(疑「惜」字之讹)未全;周南瑞《天下同文》五十卷,系元初人选一代诗文,均属《文类》中所无者,此则尤异闻也;外《震泽诗赋》二册,乃宋元最僻人所作。若到其家,必有数十倍未见之书,偶与衎斋述之。又所携寓舍诸书,如《说文系传》、《类篇》、《集韵》、《龙龛手镜》、欧阳德隆《韵释》皆属宋刻,亦满目琳琅也。[86]
    则当张士俊刻《泽存堂五种》中之《玉篇》时,毛扆寓其斋中,张士俊在所刻之《群经音辨》跋文中记毛扆携宋本《玉篇》过访,时在康熙四十年(1701),同时开雕者还有《广韵》。康熙四十五年朱氏又劝其刻《群经音辨》,张氏再借南宋本于毛氏汲古阁,至其书刻成已在康熙五十三年,朱彝尊逝世将近五年,遂由张云章为之校读一过。毛扆当时曾力邀朱彝尊游虞,并慨然借书,《竹垞老人晚年手牍》第四通云:
    黼老于数日前过七星桥,原缄存笥,容寓信商之,徐报命。汉碑向日摹拓颇多,因未装池,尽为鼠啮。其仅存者,俟归里检出奉纳。杨、张、徐诗一卷已刻竟,样本偶为友人持去,须印就续寄。曾端伯《雅词》尚未录竣,《天下同文》为侠君借录,当索还觅便寄览可也。……僧舍久处颇安,惟贱足作楚久而木强,当成痼疾,然藉此省应酬,未必非美疢也。近借得《隶续》八卷以后至廿一卷,虽中有缺者大半,然人间多未见,专俟恺仲来抄之。[87]
    朱氏《乐府雅词》三卷《拾遗》二卷(旧钞本)跋云:
    曾端伯《乐府雅词》,陈氏《书录解题》一十三卷、《拾遗》二卷,此书抄自上元焦氏,止存二卷及《拾遗》,殆非足本,然藏书家着于录者罕矣。康熙乙酉,竹垞老人跋于吴关慧庆僧舍,时年七十有七。[88]
    按此书当即前文所记毛氏藏本,《曝书亭集》中收《乐府雅词》跋与此有详略之异,而无年月。此跋作于康熙四十四年,前一年毛扆开始重校其家所刻《说文解字》,至此年方告完成,其稿本有存于南京图书馆者。[89]就朱彝尊《汗简跋》及《晚年手牍》所记,则当时所翻刻小学诸书底本颇有出于毛氏汲古阁者。综合三家所刻,研治小学之基本典籍如《说文解字》、《广韵》、《集韵》等书已经基本完备。顾炎武作为公认的开有清一代之学术风气的大学者,毕生致力古学,精研古韵,撰成《音学五书》,但也以未见《说文解字》为憾。众所周知,正像钱泰吉所说,《说文解字》是研习小学的根本,干嘉时期的朴学大师段玉裁就是凭着一部《说文解字注》而闻名于世的。在毛刻本以前,《说文解字》流传极少,干嘉学者多以毛刻本为著述之基本数据,段玉裁就反复批校过毛刻本。李文藻〈送冯渔山《说文》记〉云:
    国家以《说文》治经,惠半农侍读最先出,其子栋继之。近日戴东原大阐其义,天下信从者渐多,高邮王怀祖,戴弟子也。己丑冬,遇之京师,属为购毛氏刻北宋本,适书贾老韦有之,高其直,王时下第囊空,称贷而卖之,曰归而发明字学,欲作书四种,以配亭林顾氏《音学五书》也。[90]
    上文所记即乾隆三十四年李文藻见楝亭藏书于厂肆,撰〈琉璃厂书肆记〉时事,老韦八年前曾开鉴古堂,时在刘氏延庆堂,楝亭藏书多经其手卖出。李氏所述王念孙买《说文》事,可见毛氏刻本在乾隆间之难得,高邮之学发轫时曾得其助明甚,后人每多批评毛刻之恶,却也不应抹灭其筚路蓝缕之功,至于张、曹所刻诸书也有相同的境况,后人每以后世发现之善本苛责前人无意之失,有失厚道。此外,《竹垞老人晚年手牍》第七通中记:
    已与查浦面订廿四、五当一渡江至真州,若魏、黄诸家《诗话》能借我,往劝荔轩刊之,甚盛事也,不审衎斋能慨然否? [91]
    此事不见后话,恐未有结果,然可证朱彝尊当时积极怂恿曹寅刻书无疑。
    其实,除了小学类典籍的刊刻,为干嘉朴学之兴盛作了铺垫之外,与曹寅主持编刻《全唐诗》之同时,朱彝尊以一己之力编成《明诗综》、《词综》,若加上此前钱谦益所编之《列朝诗集》,吴之振与吕留良等所编《宋诗钞》、顾嗣立所编《元诗选》、郭元釪参编之《全金诗》、《金元乐府》等书,从中不难发现,诗歌总集的编纂在清初已出现高峰,这无疑反映了清初学者已经有意识的去充分占有资料,为后人的深入研究作准备,同时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清代学术从一开始就有逐步走向对传统学术的总结之趋势。
    五、结论
    《全唐诗》作为后世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必备的诗歌总集之一,除了其内容本身在诗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早已为人所公认之外,其在清代雕版印刷史及图书编纂史上的成就也渐渐为研究者所瞩目,曹寅作为编刻《全唐诗》的组织者,从受命后拟定规划,搜集数据,到组织人员正式编订,一切事务均由其总揽。而近年来中外研究者在研究《全唐诗》编纂问题过程中,对曹寅本人的注意犹嫌不足。本文主要在补订前人对《全唐诗》编校人员研究中缺略的同时,以曹寅与朱彝尊的交游为重点,尝试探讨曹寅在藏书与刻书上的成就。
    利用方志与别集内相关史料,对日本学者井波陵一《楝亭五种の同校者たち》及罗时进〈《全唐诗》十编臣叙录〉中所考察的《全唐诗》编校人员的生平事迹作了补订。另外,侧重考察了曹寅与朱彝尊交游的相关细节。朱彝尊在曹寅编刻《全唐诗》过程中,曾欲以家藏方志资料增补其不足,且在看到相关石刻材料中发现可补其缺者,虽然《全唐诗》已经编定问世,但仍不忘在跋语中揭示,可见朱氏仍念念不忘补订唐诗。同时,朱彝尊积极怂恿汲古阁毛氏、泽存堂张氏刊刻基本小学著作,曹寅在他的影响下,也刊刻了小学五种。小学著作的集体刊刻,为清代干嘉时期朴学的发展作好了资料上的准备。以《全唐诗》[92]为代表的诗学总集的编纂,则展现出清代学术将有为传统总结之趋势。
    引用书目:
    一、传统文献
    清·卓尔堪,《近青堂诗》,康熙刻本,见《四库禁毁丛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清·王士禛,《分甘余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清·王士禛,《带经堂集》,康熙五十七年七略堂刻本,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王士禛,《居易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清·朱彝尊,《竹垞老人晚年手牍》,收入邓实编,《古学汇刊》,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清·姜宸英,《湛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清·赵执信,《因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清·王岱,《了庵诗集》,乾隆刻本,见《四库禁毁丛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清·惠周惕,《砚溪先生集》,康熙间惠氏红豆斋刻本,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汤右曾,《怀清堂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清·曹寅,《楝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清·曹寅,《楝亭书目》,收入金毓黻编印,《辽海丛书》,沈阳:辽沈书社,1985。
    清·张大受,《匠门书屋文集》,雍正七年顾诒禄刻本,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陆漻,《佳趣堂书目》,收入叶德辉编刊,《郋园先生全书》,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清·洪嘉植,《大荫堂集》,清钞本,见《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清·王式丹,《楼邨诗集》,雍正四年王懋讷刻本,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济南:齐鲁书社,2002。
    清·查嗣瑮,《查浦诗钞》,清刻本,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清·田雯,《古欢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清·汪绎,《秋影楼诗集》,康熙五十二年查慎行刻本,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汪士鋐,《秋泉居士集》,乾隆清荫堂刻本,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汪文柏,《柯庭余习》,康熙刻本,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张云章,《朴村诗集》,康熙间华希闵刻本,见《四库禁毁丛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清·张云章,《朴村文集》,康熙间华希闵刻本,见《四库禁毁丛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清·彭孙遹,《松桂堂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清·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咸丰元年戴钧衡刻本,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李文藻,《南涧文集》,光绪间功顺堂丛书本,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阮元,《两浙輶轩录》,嘉庆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钱塘陈氏种榆仙馆刻本,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阮元,《淮海英灵集》,嘉庆三年小琅嬛仙馆刻本,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吴骞,《愚谷文存》,嘉庆十二年刻本,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陶元藻,《全浙诗话》,嘉庆元年怡云阁刻本,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翁方纲,《复初斋诗集》,清刻本,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乾隆《江都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清·嘉庆《新刊江宁府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清·道光《昆新两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清·道光《上元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清·梅曾亮,《柏枧山房全集》,咸丰六年刻本,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钱仪吉,《碑传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清·钱泰吉,《曝书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
    清·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收入江标编刊《灵鹣阁丛书》,见《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清·梁同书辑,《国朝尺牍》,光绪17年刻本。
    清·杨谦,《朱竹垞先生年谱》,清刻本,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清·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清光绪刻本,见《国家图书馆藏古籍艺术类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清·章绶衔,《吴兴章氏紫伯藏稿》,见《名人尺牍墨宝》,上海:文明书局,1914。
    民国·佚名,《皕宋楼藏书题跋辑录》,沈氏感峰楼抄本,见《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二、近人论著
    朱希祖  1968  〈旧本长安志跋〉,收入《明季史料题跋》,台北:大华印书馆。
    王国维  1976  《王国维先生全集续编》,台北:大通书局。
    胡  艺  1982  〈李竹村与王竹村〉,《红楼梦学刊》1982.1:329-331。
    李森文  1988  《赵执信年谱》,济南:齐鲁书社。
    井波陵一  1997  〈楝亭五种の同校者たち〉,《东方学报》1997.69:73-203。
    江澄波  1997  《古刻名抄经眼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周勋初  2000  〈御定《全唐诗》的时代印记与局限〉,收入《周勋初文集》第三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周勋初  2000  〈叙《全唐诗》成书经过〉,收入《周勋初文集》(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罗时进  2001  〈《全唐诗》十编臣叙录〉,收入《唐诗演进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黄  裳  2001  《来燕榭读书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潘天祯  2002  〈毛扆第五次校改《说文》说的考察〉,收入《潘天祯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注释:
    [1] 井波陵一〈楝亭五种の同校者たち〉,《东方学报》1997.69:73-203。日文资料承日本爱知淑德大学寺尾刚先生远道惠寄,附志谢忱。
    [2] 阮元,《淮海英灵集》(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122。
    [3] 张云章,《朴村文集》,(见《四库全书禁毁丛书》),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页25。
    [4] 张云章,《朴村文集》,页51。
    [5] 曹寅,《楝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页388。
    [6] 曹寅,《楝亭集》,页271。
    [7] 乾隆《江都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页303。
    [8] 胡艺〈李竹村与王竹村〉,《红楼梦学刊》1982.1:329-331。李森文《赵执信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8)。
    [9] 王式丹,《楼邨诗集》(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济南:齐鲁书社,2002),页637。
    [10] 乾隆《江都县志》,页301。
    [11] 乾隆《江都县志》,页301。
    [12] 查嗣瑮,《查浦诗钞》(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页105。
    [13] 张云章,《朴村文集》(见《四库禁毁丛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页51。
    [14] 张云章,《朴村文集》,页651。
    [15] 查慎行,《敬业堂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页493。
    [16] 张云章,《朴村文集》,页3。
    [17] 张云章,《朴村文集》,页30。
    [18] 张云章,《朴村诗集》,页163。
    [19] 阮元,《淮海英灵集》,页106。
    [20] 张云章,《朴村诗集》(见《四库禁毁丛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页156。
    [21] 田雯,《古欢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页166。
    [22] 王士禛,《分甘余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页562。
    [23] 王式丹《楼邨诗集》卷四《题殷彦来诗卷后》二首;惠周惕《砚溪先生集》之《谪居集》有《题殷彦来岁寒吟卷》;汤右曾《怀清堂集》卷五《题殷彦来岁寒吟集后》(先有渔洋、山姜两先生赠句);彭孙遹《松桂堂全集》卷二十九《题殷彦来岁寒吟》二首。
    [24] 王士禛,《带经堂集》(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591。
    [25] 张大受,《匠门书屋文集》(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609页。
    [26] 王士禛《东园记》云,「辛卯(1711)初夏门人殷彦来书来,为其友乔君逸斋征文于予,纪其东园之胜,且绘图邮示。」见《带经堂集》,页51。
    [27] 唐继祖生平可参看顾栋高《诰赠通议大夫湖北按察使司按察使唐公继祖墓志铭》,钱仪吉《碑传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卷八十二。
    [28] 曹寅,《楝亭集》,页644 。
    [29] 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见《国家图书馆藏古籍艺术类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页373。
    [30] 王岱,《了庵诗集》(见《四库禁毁丛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页250。
    [31] 曹寅,《楝亭集》,页186。
    [32] 罗时进〈《全唐诗》十编臣叙录〉,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会议年会论文,收入《唐诗演进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第十一章「清编《全唐诗》研究」,页294-315。周勋初〈御定《全唐诗》的时代印记与局限〉,原载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5.6),后收入《文史知新》(《周勋初文集》第三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页526-541。
    [33] 阮元,《两浙輶轩录》(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427。
    [34] 吴骞,《愚谷文存》(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卷三,页211。
    [35] 杨谦,《朱竹垞先生年谱》(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页492。
    [36] 王士禛,《居易录》卷十六云:「门人庶吉士杨中讷言,黄太冲宗羲家所有宋人说部,可作史料者凡三百余种。又常令门生辈取汉唐、宋元以来诸儒经解,删其烦复,着其异同,将勒成一书。经始《春秋》,秖「春王正月」一句已盈五大帙,度不可成,遂罢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页501。
    [37] 张大受,《匠门书屋文集》(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页638。
    [38] 吴骞,《愚谷文存》(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233。
    [39] 按赤抒乃王丹林表字,王氏(1655—1705),号野航,钱塘人,中书舍人,着有《野航集》。他曾为曹寅《楝亭图》题诗,《楝亭诗别集》卷二有《汪上若、程劲飞过访野航,自天津初归》,则王氏曾居天津。章抚功《王野航墓志铭》记其生平甚详。参见陶元藻《全浙诗话》(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488。
    [40] 赵执信,《因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页373。
    [41] 卓尔堪有《查德尹表兄招同戴南枝、王紫诠、孙物皆、闵宾连、费此度、李简子、李苍存、程松皋、乔东湖、张星闲诸公大集平山堂分咏扬州古迹得浮山石五律一首,见《近青堂诗》(见《四库禁毁丛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页744。据查氏《平山堂燕集》诗知卓氏诗(三十七人)作于康熙四十年。
    [42] 罗振玉《雪堂秘藏古钞善本书目》著录查浦旧物颇伙。王式丹〈九月送查德尹前辈请假暂归,即题东还图后五首〉(戊子),其三有「连屋藏书翻目录,绕门流水溯津涯」之句。(王式丹,《楼邨诗集》,页621)。
    [43] 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见《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页761。
    [44] 查嗣瑮,《查浦诗钞》(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99页。
    [45] 道光《昆新两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页413。
    [46] 曹寅,《楝亭集》,页336。
    [47] 汪绎,《秋影楼诗集》(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197。
    [48] 曹寅,《楝亭集》,页219。
    [49] 曹寅,《楝亭集》,页236。
    [50] 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见《国家图书馆藏古籍艺术类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页345。
    [51] 汪氏生平详见沈彤《右春坊中允汪先生士鋐行状》,钱仪吉《碑传集》卷四十七。汪氏所辑书,罗时进记有《黄山志续集》一种,误,《续集》作者汪栗亭名士鋐,字扶晨,安徽歙县人。
    [52] 汪士鋐,《秋泉居士集》(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页557。
    [53] 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页761。
    [54] 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页114。此书后归海源阁杨氏,《楹书隅录初编》卷二亦载此跋。
    [55] 朱彝尊,《曝书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页151。
    [56] 王国维,《王国维先生全集续编》(台北:大通书局,1976),页3192。
    [57] 此书中各家题跋可参看《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一,《楹书隅录初编》卷二。此书版式、版本优劣及流传概况亦可参看朱希祖《旧本长安志跋》(收入《明季史料题跋》,台北:大华印书馆,1968),页130。
    [58] 汪士鋐,《秋泉居士集》,页685。
    [59] 陆漻,《佳趣堂书目》(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页762。
    [60] 道光《上元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页378。
    [61] 汪文柏,《柯庭余习》(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页74。
    [62] 李文藻,《南涧文集》(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77。
    [63] 翁方纲,《复初斋诗集》(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135。
    [64] 翁方纲,《复初斋诗集》,页89。
    [65] 梅曾亮,《柏枧山房全集》(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637。
    [66]《吴兴章氏紫伯藏稿》(见《名人尺牍墨宝•第二集》,上海:文明书局,1914)卷十一。
    [67] 梁同书辑,《国朝尺牍》(清光绪17年刻本)。
    [68] 朱彝尊,《曝书亭集》,页152。
    [69] 朱彝尊,《竹垞老人晚年手牍》(见《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页331。
    [70] 朱彝尊,《竹垞老人晚年手牍》,页332。
    [71] 曹寅,《楝亭集》,页90。
    [72] 曹寅,《楝亭集》,页608。
    [73] 江澄波,《古刻名抄经眼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页296。
    [74] 曹寅,《楝亭集》,页648。
    [75] 朱彝尊,《曝书亭集》,页27。
    [76] 周勋初,〈叙《全唐诗》成书经过〉(收入《周勋初文集》(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页195。
    [77] 曹寅,《楝亭集》,页11。
    [78] 周勋初,〈叙《全唐诗》成书经过〉, 页197。
    [79] 周勋初,〈叙《全唐诗》成书经过〉,页186。
    [80] 朱彝尊,《曝书亭集》,页204。
    [81] 朱彝尊,《曝书亭集》,页208。
    [82] 朱彝尊,《曝书亭集》,页216。
    [83] 钱泰吉,《曝书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页10。
    [84] 朱彝尊,《曝书亭集》,页143
    [85] 朱彝尊,《竹垞老人晚年手牍》,页333。
    [86] 朱彝尊,《竹垞老人晚年手牍》,页331。
    [87]《竹垞老人晚年手牍》,页332。
    [88] 佚名,《皕宋楼藏书题跋辑录》,(见《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页809。
    [89] 潘天祯,〈毛扆第五次校改《说文》说的考察〉,收入《潘天祯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页217。
    [90] 李文藻,《南涧文集》,页78。
    [91] 《竹垞老人晚年手牍》,页332。
    [92] 《全唐诗》之编纂出于钦定,与当时学人所私纂之宋、元、明各代诗歌总集之性质略有不同,其所代表者主要为康熙帝对诗歌之好尚,至其与有清一代唐宋诗之争之关系,亦当与同时出于私纂各总集区别审视。
    本文原刊于台湾《汉学研究》第28卷第1期(2010年3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