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4期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 【论文】 脑为一身之主:从「艾罗补脑汁」看近代中国身体观的变化(张宁) 朝贡制度与历史想象:两百年来的中国与坎巨堤(1761-1963)(林孝庭) 晚清「世界剧场」的理论与实践——以小说《黑奴吁天录》的改编演出为例(锺欣志) 习惯成四维:新生活运动与肺结核防治中的伦理、家庭与身体(雷祥麟) 【书评】 Mary G. Mazur, Wu Han, Historian: Son of China’s Times(陈耀煌) 酒井忠夫,《中国日用类书史研究》(吴蕙芳) Micah S. Muscolino, Fishing War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林敬智) 2、《台湾史研究》第18卷第4期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 【研究论著】 族群互动与迁徙、扩散:以清代哆啰嘓社人迁徙白水溪流域为中心(洪丽完) 日治时期台湾「双语学历菁英世代」及其政治实践:以草屯洪姓一族为例(陈文松) 乡土文学、历史与歌谣:重层殖民统治下台湾文学诠释共同体的建构(陈培丰) 浊水溪的历史难题(张素玢) 【资料介绍】 〈傅锡祺日记〉的发现及其研究价值:以文学与文化议题为讨论范围(廖振富) 【书评】 评柳书琴着《荆棘之道: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曾士荣) 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第4分册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内容简介: 论卜辞读为「夜」的「亦」──兼论商代的夜间活动(李宗焜) 汉代简牍公文书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签署问题(邢义田) 王鸣盛年谱(上)(陈鸿森) 4、《成大中文学报》第35期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南: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 内容简介: 孔子仁教之形上根据(吴肇嘉) 《论语》「物语」化──近代日本文化人之读《论语》法及其省思(金培懿) 韩愈〈毛颖传〉新诠(姜龙翔) 帝都·艺文·方志──明代李濂《汴京遗迹志》之以文代史与艮岳书写(许东海) 张舜徽之学术著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赵飞鹏) 想象台湾的方法:林海音主编《国语日报·周末周刊》时期之民俗书写及其现象研究(1949-1954)(王钰婷) 5、《国文学报》第50期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内容简介: 《京氏易传》的易学意义与徐昂《京氏易传笺》义例述评(许朝阳) 唐初道士成玄英「重玄」的思维模式──以《老子义疏》为讨论核心(郑灿山) 秉要执本,在乎情性之极:陆希声《道德真经传》「性情论」发微(江淑君) 援经拟古与征经辨误·用夏变夷与正名尊内──猪饲敬所《操觚正名》析论(金培懿) 上古汉语伴随动词的语法化探究(王锦慧) 世说新语·方正篇》析探(王妙纯) 主体错置、区隔他者、复国隐喻──论卢思道〈听蝉鸣篇〉中的离散论述(王美秀) 唐孙樵〈兴元新路记〉青松驿以北驿路之现地研究(简锦松) 王昭君和亲故事与宋诗之创造思维(张高评) 历史、戏剧、政治的三重奏:《周公摄政》与郑光祖的双重心境(汪诗佩) 6、《东吴中文学报》第22期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 出版单位:台北: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 内容简介: 先秦至秦始皇统一后所见「五大夫」在军功爵中的历史地位(周美华) 《说文解字·女部》姓氏婚姻字群文化意涵探析(沈心慧) 庾信辞赋之用典申说(陈松雄) 从现地研究看杜甫入蜀诗的旅行日期(简锦松) 生命的检证──从《稽神录》考述五代民间信仰中自我与神明之诠解及份际(黄东阳) 南宋时期之荐亡斋醮文化研究──以洪迈《夷坚志》为探讨中心(卢秀满) 金末遗臣杨宏道诗学对《诗经》的承继(林宜陵) 论许衡对孔孟学说的诠释(李蕙如) 宋濂之文论(刘文起) 陈耀文驳杨慎〈嵎夷既略〉评述(刘玉国) 向文化大传统的回归与变奏──连横对台湾古典诗「正典」的追寻(江宝钗) 战后题襟亭填词会与鸥社词作研究(苏淑芬) 与契诃夫的生命对话——巫永福〈眠春杏〉文本诠释与比较(许俊雅) 性别·凝视·再现──李昂小说《杀夫》、《暗夜》之电影改编与影像诠释(黄仪冠) 7、《东吴历史学报》第26期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东吴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辽、宋、北汉对「雄州和议」之认知(朱奕岚) 由「联邦优先」至「南方主权第一」:亚拉巴马州莫比尔市的分离运动,一八五年至一八六年(卢令北) 帝俄晚期农民对土地财产权论述之探讨(何萍) 办学与慈善:以槟城韩江中学的经营为例(曹淑瑶) 一部微观的旗人社会史研究:评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许富翔) 8、《文与哲》第19期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出版单位: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 内容简介: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周」——文献、铜器、考古的综合考察(何树环) 论「亡大旆之左旃」(刘文强) 玄解以探新──《世说新语》中「时论」之示例的考察与延展(吴冠宏) 唐代〈江南〉诸曲的转化、记忆与书写(廖美玉) 丘光庭《兼明书》经说的意义与价值(冯晓庭) 胡仔诗学与宋诗宋调──《苕溪渔隐丛话》杜甫诗述评(张高评) 辅广《诗童子问》与杨简《慈湖诗传》之比较研究──以解经方法、态度与风格为核心的考察(黄忠慎) 记忆之城·虚构之城──《滦京杂咏》中的上京空间书写(李嘉瑜) 从汪懋麟《锦瑟词》看广陵词人群之词学宗尚(张博钧) 疆界内外──《聊斋志异》的同性情爱(陈翠英) 表述遽变──胡适白话文运动的论述纠结与根本依据(陈伯轩) 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惟中之演化论议题(戴景贤) 9、《东华汉学》第14期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出版单位:花莲:国立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内容简介: 【一般论文】 从非王卜辞与王卜辞的关系来看卜辞中贾字的用法(魏慈德) 汉魏六朝行记三类两体叙论(李德辉) 《祖堂集》死亡书写研究──以佛陀与西土祖师为核心(蔡荣婷) 《漫叟诗话》作者李公彦及《全宋诗》、《全宋文》相关诗文考论(李贵) 论朱泽澐《朱子圣学考》对「朱陆异同论」的文献探析(游腾达) 不用胡闹了──《红楼梦》荒诞意识的对反、超越与消解(侯乃慧) 从「拆白道字」看汉字结构分析与别裁(许学仁) 【学苑春秋】 校勘、注释与论述——王梦鸥先生治学之博览与纵深(赖芳伶) 10、《曾国藩传:日本人眼中的曾国藩》 作者:紫山川崎三郎 原著,王纪卿 译 出版日期:2012年2月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本书日文原版问世于1903年,距离日本明治维新和曾国藩去世只有短短的30余年,是贴近时代解读曾国藩的一部难得的传记作品。本书作者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知识界的代表人物。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曾作为随军记者到过中国,对晚清做过深入的研究。 阅读本书,读者可以看到曾国藩在日本近代知识界眼中的映像。清廷中不可撼动的「中兴之臣」曾国藩,在美国人眼中,他是「远东的华盛顿」;在同是东方人,又不乏过节的日本人眼中,他是怎样的呢?本书以区区十万字,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简洁明了地揭示了曾国藩的生平、事功、学术、教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可令读者轻松地对他既有囊括整体而又有细致入微的了解。 将历史人物进行有趣的模拟,是外国作者撰写人物传记时常有的特色。本书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正是以中外对比为基础的。他不仅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名人西乡南洲、大久保甲东等人为参照物,而且以西方国家的大人物如华盛顿、俾斯麦等人作为标杆,使读者对于曾国藩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高度,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1、《五四启蒙思想的延续与反思——潘光旦社会思想研究》 作者:吕文浩 着 出版日期:2012年2月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内容简介: 1920 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末期活跃的学者型社会思想家潘光旦,在接受优生学、社会学、性心理学等新兴学科时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在接受这些学科并作出开创性贡献之后,他结合这些学科内容和中国社会的实际阐发了哪些具有独到见解的社会思想?这些社会思想在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和文化建设上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些以前鲜为人知的内容将是本书着力探讨的问题。 作者简介: 吕文浩,1971年生,中国大陆西北大学历史学学士,北京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专门史硕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在潘光旦学术思想研究、社会学史、社会思想史以及清华校史、西南联大史等方面发表论文、书评十余篇,着有《潘光旦图传》。 12、《诗经章法与写作艺术》 作者:吕珍玉、林增文等 合着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出版单位:台北:Airiti Press 内容简介: 《诗经》末章变调诗篇研究(吕珍玉) 《诗经》之叙述视点及视点、聚焦模糊诗篇诗旨问题探讨(吕珍玉) 《诗经》顶真修辞技巧探究(吕珍玉) 《诗经》中的名言探究(吕珍玉) 概念譬喻理论的诗歌诠释——以《诗经.摽有梅》为例(林增文) 分化中的统一——《诗经.巧言》的总体性隐喻阅读(林增文) 《诗经》中的情感表现探讨(赖晓臻) 《诗经》抒情方法探讨(赖晓臻) 《诗经》男性人物形象塑造技巧(谭庄兰) 《诗经》讽刺艺术研究(林芹竹) 《管锥编·毛诗正义》论《诗》之修辞、句法与表达艺术(张惠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