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制人与先发制人 提示 :面对齐国的两次进攻,曹刿主张后发制人,待其“三而竭”后在一举歼灭之;公子偃则主张先发制人,在鲁庄公“弗许”下主动出击。两次战法针锋相对,但皆取得了胜利。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5)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21),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2),故逐之”。 【作者介绍】 曹刿,亦作曹翙,生卒年不详,东原(今山东省东平县)人。春秋时鲁国大夫。姬姓,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其身份不详。《左传》中关于曹刿的记载出现两次:一次是庄公十年(公元前684),齐鲁长勺之战时;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1),谏庄公如齐观社时。按照春秋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奴隶等社会阶层分类,以及曹刿有晋见鲁君的资格并为之出谋划策等情况来看,曹刿当时的身份应该属于“士”阶层。在“长勺之战”后,曹刿取得鲁庄公信任,可能被任以大夫以上官位,这才可能有庄公二十三年谏庄公“如齐观社”事。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中的曹沬(mèi),亦是鲁国庄公时代人,亦领兵与齐作战,却三战三败,搞得鲁庄公只得割地求和:“曹沬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当代学者李零据此著文《为什么说曹刿和曹沬是同一人——为读者释疑,兼谈兵法与刺客的关系》(《读书》2004年第9期)认为曹沬就是曹刿。这种说法可能性并不大。因为据《左传》从鲁隐公元年至庄公十三年齐鲁两国的战事资料,共发生四次,即桓公十年冬、桓公十三年春、桓公十七年夏、庄公九年秋、庄公十年春。其中鲁国战败的有三次:桓公十年、桓公十七年、庄公九年、庄公十三年,这与《史记》关于曹沬的记载相同。假如曹沬就是李零所说的曹刿是同一人,那么,那他本身就是“肉食者”而且是三次打了败仗的“肉食者”,又怎么能在“长勺之战”前在乡人面前批评“肉食者”呢?再者,两人的性格反差太大。从《左传》记载的“曹刿论战”、“ 谏庄公如齐观社”两件事来看,曹刿是个足智多谋、沉稳持重的军事家和重礼知义的政治家,绝不是个“以勇力事鲁庄公”的莽夫。而且在三战三败怎么可能突然变得如此聪明,战前的民心向背调查到战中的冷静观察,再到战后的正确论战?另外,假如曹刿有异名,《左传》中也会出现。因为在《左传》叙事中,一人异名而称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曹刿在《左传》中两次出现,也并无“曹沬”之异名,更没有提到曹刿劫持齐桓公这一轰轰烈烈的壮举;相反《史记》的“刺客列传”中,只载曹沬劫持齐桓公一事,却不记载“长勺之战”这个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和谏庄公如齐观社这一知礼仪之举。所以《左传》中的曹刿与司马迁“刺客列传”中的曹沬并非同一人。 【注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秋》以及为之作注传的《左传》是以鲁国国君年号编年的一部春秋时代编年史。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前706―前662),姬姓,鲁氏,名同,鲁桓公之子,为鲁国第十六任君主,在位32年。 (4)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jian):参与。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长远。鄙,浅陋,无知,指见识短浅。 (6)何以战:即“以何为战”,凭什么作战。 (7)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8)专:独自亨有。 (9)人:这里指一些臣子。 (10)徧:同“遍”,遍及,普遍。 (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2)孚(fú):诚信感人。 (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4)狱:诉讼案件。 (15)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7)驰:驱车(追赶)。 (18)辙(zhe):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19)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0)盈:充沛,旺盛。 (21)夫大国难测也:大国的深浅是很难预测的。夫,发语词,无意义。 (22)靡( mí):倒下。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左右之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倒是对百姓尽了本职。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乘胜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附: 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庄公如齐观社(1)。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正民也(2)。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3)终则讲于会(4),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采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5)夫齐弃太公之法而观民于社,君为是举而往之,非故业也,何以训民?(6)土发而社,助时也。收捃而蒸,纳要也。(7)今齐社而往观旅,非先王之训也。(8)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9)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10)臣不闻诸侯相会祀也,祀又不法。(11)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12)公不听,遂如齐。 【注释】 (1)庄公如齐观社:鲁庄公要到齐国去参观祭祀土地神的仪式。如,往,到;社,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周代的天子、诸侯和大夫百姓都要祭社,但各有不同:周天子所祭是社,代表中原及四方土地;诸侯所祭的社,代表封国领土;大夫至百姓所祭的公社,代表封邑或乡里的土地。 (2)夫礼,所以整民也:礼,是用来端正百姓行为的。夫,发语词,表示议论;整,同“正”,这里当动词用。 (3)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所以周天子开国时定下规矩,诸侯在五年内要派遣使者朝觐周天子四次,另外亲自去朝觐一次。是故,由于这个原因;先王,指制定周礼的周武王或成王;使,派遣使节;相,亲自,面对面。 (4)终则讲于会:朝觐的最后则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 (5)“以正班爵之义”等句: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排定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得荒废或怠慢。 (6)“夫齐弃太公之法而观民于社”等句:现在齐国废弃始祖太公望的法制,让诸侯去观看社祭,你为这事也前去参观,这是没有先例的,今后怎么去训导百姓遵守法制呢?按: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齐恒公只是诸侯霸主,也要诸侯前去观社,这是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僭越,违反了周礼的规定,也违背了先祖太公望的家法。太公望,即姜尚,一名望,字子牙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被封为齐国诸侯。 (7)土发而社,助时也。收捃而纳要也:春天举行社祭,是祈求农事得到上天的赐福;冬天收获以后举行社祭,是为了向土神贡献五谷。土,后土,土地神;捃(jùn):拾取,摘取;蒸,蒸尝,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纳,奉献。 (8)今齐社而往观旅,非先王之训也:现在齐国组织社祭让大家去观看阅兵,这不是先王的法度。齐社,齐国的祭社;旅,军事活动。 (9)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天子祭祀上帝,诸侯都要参加以听受政令、重申礼制。即前面所说的“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采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会之受命焉” (10)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诸侯祭祀先王先公,卿大夫要襄助料理并接受任务。 (11)臣不闻诸侯相会祀也,祀又不法:我没有听说过诸侯之间可以互相观看祭祀的,这种做法显然不合礼制。 (12)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国君的一举一动都会有史官记载下来的,记载下这类不合法度的事,后世子孙们将会怎么看呢? 【翻译】 鲁庄公要到齐国去参观祭祀土地神的仪式。曹刿谏规说:“不能去。因为礼,是用来端正百姓行为的。所以周天子开国时定下规矩,诸侯在五年内要派遣使者朝觐周天子四次,另外亲自去朝觐一次。朝觐的最后则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排定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得荒废或怠慢。现在齐国废弃始祖太公望的法制,让诸侯去观看社祭,你为这事也前去参观,这是没有先例的,今后怎么去训导百姓遵守法制呢?春天举行社祭,是祈求农事得到上天的赐福;冬天收获以后举行社祭,是为了向土神贡献五谷。现在齐国组织社祭让大家去观看阅兵,这不是先王的法度。 天子祭祀上帝,诸侯都要参加以听受政令、重申礼制。诸侯祭祀先王先公,卿大夫要襄助料理并接受任务。我没有听说过诸侯之间可以互相观看祭祀的,这种做法显然不合礼制。国君的一举一动都会有史官记载下来的,记载下这类不合法度的事,后世子孙们将会怎么看呢?” 鲁庄公不听劝告,径自去齐国观社。 【评说】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大儿名诸,二儿名纠,三儿名小白。僖公死后,诸继位即齐襄公。襄公无道,穷兵黩武,奢靡荒淫。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祸,分别逃往鲁国和莒国。公子纠的太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太傅是鲍叔牙。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爆发内乱。齐襄公被叔伯兄弟公孙无知杀死。一年后,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小白与纠同时飞奔返国以谋取君位。结果是鲁国支持的公子纠被公子小白击败。公子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著名的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管仲也在好友鲍叔牙的劝说下,接受公子小白的聘任担任了国相。在君臣共同努力下齐国国力迅速增强,齐桓公遂“九合诸侯”,成为春秋霸主。 齐桓公即位后,随即征讨逃往鲁国的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齐桓公又继续讨伐鲁国,以报鲁国支持公子纠之恨。在“长勺之战”前,齐鲁之间已发生过三次大战:桓公十年冬、桓公十三年春、桓公十七年夏和庄公九年秋。皆以鲁国的战败割地求和告终。就在庄公九年秋的战事刚结束,齐桓公又不听管仲“再三不可再四”、要与民休息的劝告,又急忙在第二年春天以举国之兵,再次入侵鲁国,发动“长勺之战”。 这次交战和前三次截然相反:弱小的鲁国居然打败了强大的霸主齐国。这次战争鲁国之所以能够胜利,原因固然很多,譬如齐国借口报复屡次入侵,已失去正义性,遭到管仲这样的贤臣和能臣的反对,而鲁国是抗击入侵,而且是背水一战。但从《左传》的这篇记载来看,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位高参曹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战前调查,即对战争胜负前景的评估预测。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它绝不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凭个人武艺的高强,一把青龙偃月刀就可以“杀得曹兵个个愁”,它与周边地缘政治,于国内施政的得失,民心的向背关系极大。曹刿在战前的“问战”,实际上反映了曹刿对施政得失,民心向背的高度重视。曹刿否定庄公关心左右人的衣食,祭神的恭谨诚信而肯定起关心狱情,即表现出曹刿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已经认识到民心向背在战争胜负中的重要作用,明白要想取得战争胜利,必须依靠广大民众而不是靠给周围亲信小恩小惠和靠鬼神保佑。所以当曹刿听说庄公能以情断狱后才有战胜敌人的信心:“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因为国君只有整饬国政,得到百姓的用拥戴和支持,在战场上才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这大概是前三次战役鲁国失败的主因之一,也可能是鲁庄公接受教训、改弦更张才取得这次“长勺之战”胜利,接下来又取得同年夏季第五次齐鲁之战胜利的主因之一。当然,这也证明《左传》的作者也已经意识到君主的操守和民心的向背在战争中的及其重要作用。我们常说,《左传》中对战争的描叙极为出色,远超过《三国演义》、《水浒后传》等同题材作品,古人甚至称为“言兵之祖”,原因也就在此。 二是战略战术运用恰当。战争的胜负,除了君主的操守和民心的向背这个主要因素外,指挥者对战场态势的判断和战略战术的恰当运用也是关键之一。长勺之战,齐国出兵30万,统帅又是鲍叔牙、高傒、公子雍这批能臣猛将又有隰朋为高参,而鲁国仅兵力,其统帅公子偃、仲庆父正是上三次战役中齐国手下的败将,也是曹刿眼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辈。所以就凸显出曹刿这位高参在长勺战役中的关键作用。主要是:1、后发制人。曹刿明白“两军相逢勇者胜”的战场规律,更懂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勇气产生到衰竭的过程。所以,等到“齐人三鼓”勇气衰竭之后才擂鼓发起冲锋,于是“彼竭我盈”。 2、对战场态势的正确分析判断:如上所述,齐国兵力众多,又加上能臣猛将,鲁国是在以弱敌强,以寡敌众。所以,当“齐师败绩”,鲁庄公下令追击时,曹刿说“不可”。然后下车亲自考察。看见其车辙混乱,作为军魂、用以指挥进退的帅旗也倒下,说明这不是佯败,才放心下令追击。当然,这也说明曹刿即使在大胜之际,也非常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一个军事家,这是更为可贵的军事素养。 选刊的【附录】“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则意在说明,曹刿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恪守《周礼》反对有不臣之心的齐桓公,仗恃武力,违反周天子规定,召集诸侯到齐国观社祭,而且把祈求农事的祭神活动变成炫耀武力的阅兵。并警告庄公去齐国观社,不但不合礼制,而且会在历史上留下污点,让后人耻笑。这都为历史所证明。 《左传》这篇记事不但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军事文献,也非常富有文学价值。全文分为三个部分:战前、战中、战后。战前是问战,解决“何以胜”:战中是指挥作战,描叙“怎样胜”;战后是论战,回答“为何胜”。 叙事清晰、干净、利落。对话准确、简洁,描叙生动且留悬,,是历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 ![]() 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今日莱芜市长勺之战遗址纪念碑、亭 公子偃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1)。曰:“宋师不整,可败也。(2)宋败,齐必还,请击之。”(3)公弗许。自雩门窃出(4),蒙皋比而先犯之(5)。公従之。(6)大败宋师于乘丘。(7)齐师乃还。 【作者介绍】 公子偃,姬姓,名偃,字子游,谥“宣”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将歂孙生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郑穆公姬兰之子,郑灵公、郑襄公的兄弟。公子偃的后裔以其字子游为氏,是郑国七穆之一,也是游姓的起源。公子偃为郑国的卿。后为鲁国上大夫。 【注释】(1)次于郎:进军到郎城。郎,今山东省鱼县东北。 (2)宋师不整,可败也:宋国的军队军容不整,可以首先击败他们。不整,杂乱无章;可败:可以打败。 (3)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宋国军队一败退,齐国军队必然也要退回,请让我出击。 (4)自雩门窃出:从国都的南门偷偷出击。雩(yú)门:鲁国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市)南门(见《春秋正义》) (5)蒙皋比而先犯之:将战马蒙上虎皮首先攻打宋军。皋比,虎皮(见《左传》杜预注) (6)公従之:鲁庄公随后出击。 (7)大败宋师于乘丘:将宋国军队在乘丘打得大败。乘丘,今河北徐水漕河镇。 【翻译】 郑庄公十年夏六月,齐国与宋国攻打鲁国的联军进军到鲁国的郎城。公子偃对庄公说:“宋国的军队军容不整,可以首先打败他们。宋国军队一败退,齐国军队必然也要退回,请让我出击。”鲁庄公不同意。于是公子偃悄悄率领军队从国都的南门出兵,将战马蒙上虎皮首先攻打宋军。鲁庄公知道后,也只得随后出击,将宋国军队在乘丘打得大败。齐国军队也只好被迫退回。 附: 南宫万乘丘之战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 十年夏,宋伐鲁,战於乘丘,鲁生虏宋南宫万(1)。宋人请万,万归宋(2)。十一年秋,愍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3),愍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4)。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愍公于蒙泽。(5)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著门阖死。(6)因杀太宰华督,乃更立公子游为君(7)。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8)。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9)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愍公弟御说,是为桓公。(10)宋万奔陈。宋人请以赂陈(11)。陈人使妇人饮之醇酒,以革裹之,归宋。(12)宋人醢万也。(13) 【注释】(1)鲁生虏宋南宫万:鲁国军队活着了宋军主帅南宫长万。南宫长万(?-前682年),又名南宫万,春秋时期宋国将领。鲁庄公十年夏,齐宋联军伐鲁宋国部队的主帅。为人勇武但又骄横。 (2)宋人请万,万归宋 :宋国请求鲁国释放南宫万,鲁国答应请求,南宫万回到宋国。 (3)愍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宋闵公和南宫万一同打猎,为了抢先获得猎物而争道。宋闵公(?―公元前682年),亦称宋后愍公,子姓,宋氏,名捷,宋庄公之子,春秋时期宋国第十七任国君。博,搏取,这里指争抢猎物。行:行道。 (4)愍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闵公很恼火,侮辱南宫万说:“当初我很敬重你,今天,你只不过是鲁国的一个俘虏”。 (5)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愍公于蒙泽:南宫万孔武有力,对闵公这番话很忌恨,于是设下圈套在蒙泽杀死闵公。局,圈套,设局。一些注释将“局”解释为棋局,引申为用棋盘杀死闵公,误。按:《左传》中为“宋萬弑閔公於蒙澤”,并无下棋之事。另外时间为“庄公十二年秋”;蒙泽,地名,故城在今山东曹县南。 (6)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著门阖死:大夫仇牧听说这件事,带着武器来到南宫万住处。南宫万迎击仇牧,(将仇牧摔在大门上)仇牧门齿砸到门上死了。造,造访,这里指杀到,公门,这里指南宫万家门。 (7)因杀太宰华督,乃更立公子游为君:南宫万又杀死太宰华督,并改立公子游作国君。太宰,西周时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华督(?—82),字华父,名督,故称华父督,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宗室,官至太宰(宰相), 位及“之首”,是当时宋国很有势力的大贵族。后代子孙世掌宋国政权达二百多年。公子游,姓“子|”,字子游。《史记》则认为名“游“,是宋国宗室,故称“公子游”,在位仅几个月(前682—前682) (8)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闵公的儿子们逃亡到萧邑。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则逃亡到亳。萧,古地名,位于今安徽萧县一带,据记载周代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讳叔,字正义)诛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并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宣公十二年,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亳,古地名,今安徽亳州市。 (9)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南宫万的弟弟南宫牛则率兵围困亳州。 (10)“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句:庄公十二年冬,逃亡在萧邑和在宋国的闵公兄弟和儿子共同击杀南宫牛,杀死南宫万新立的国君公子游,将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立为国君,这就是宋桓公。弑(shì),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11)宋万奔陈。宋人请以赂陈:南宫万逃跑到陈国。宋国贿赂陈国(让他们帮助捉拿南宫万).。宋万,即宋国的南宫万;陈,陈国,中原诸侯国,宋的邻国。妫姓,虞舜后裔,国都先在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 (12)陈人使妇人饮之醇酒,以革裹之,归宋:陈国让美人陪南宫万饮美酒,将他灌醉,用皮条捆绑起来送还宋国。 以革裹之,用皮条捆绑。一说用皮革将他裹在其中,让其无法挣扎。 (13)宋人醢万也:宋国:对南宫万施以醢刑,将他剁成肉酱。醢(hǎi):古代一种酷刑,将人剁成肉酱。 【翻译】 鲁庄公十年夏天,宋国讨伐鲁国,在乘丘作战,鲁国活捉了宋国南宫万。宋人请求释放万,南宫万回归宋国。第二年秋天,宋闵公和南宫万一同打猎,为了抢先获得猎物而争道。闵公很生气,侮辱南宫万说:“当初我很敬重你,今天,你只不过是鲁国的一个俘虏。”南宫万孔武有力,对闵公的侮辱记恨于心,于是设下圈套在蒙泽杀死闵公。大夫仇牧听说这件事,带着武器来到南宫万住处。南宫万迎击仇牧,(将仇牧摔在大门上)仇牧门齿砸到门上死了。南宫万又杀死宰相华督,改立宋国宗室公子游作国君。其它各位公子逃奔到萧邑,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逃奔到亳州。南宫万的弟弟南宫牛带领军队包围了亳州。鲁庄公十二年冬天,逃亡在萧邑和在宋国的闵公兄弟和儿子共同击杀南宫牛,杀死南宫万新立的国君公子游,将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立为国君,这就是宋桓公。南宫万逃奔到陈国。宋国派人贿赂陈国。陈国人巧使美人计用醇酒灌醉了南宫万,用皮革把他裹上,送回宋国。宋国人对南宫万施以醢刑,将他剁成肉酱。 【评说】 乘丘之战发生在长勺之战的五个月之后。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作为春秋霸主、国力强盛的齐桓公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在五个月后又匆匆出兵再次攻打鲁国。不过这次与五个月前不同的是与宋国组成联军,以壮大声势。但这恰恰让鲁国的军事统帅公子偃抓住了战机,首先出其不意主动出击,悄悄从国都南门出兵去袭击宋军,而且一直追击到宋国的边境乘丘,将其打得大败。迫使齐军失去偏师,只好退兵。 由此看来,曹刿让齐师三鼓而竭之后再出击的“后发制人”,与公子偃的出其不意、主动出击的“先发制人”同样都能克敌制胜。他告诉我们:战场上是“后发制人”还是“先发制人”,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万不能墨守成规,死抱着某种兵法、战法不知变通。后来赵括的“长平之战”就是血的教训。鲁庄公也是一例:在长勺之战中他尝到了后发制人的甜头,并膺服曹刿论战时申说的之所以要后发制人的原因,他就食古不化、墨守成规,公子偃看准时机要求主动出击他却不同意。好在公子偃态度坚决,君主不同意也执意去做;又好在鲁庄公也不固执己见,随着出兵,这才取得鲁国保卫战的又一次胜利。 关于曹刿是如何事先经过调查研究,并做细致的分析研究,前面已经说过。下面说说公子偃在乘丘之战中为何选中宋军作为攻打对象并主动出击。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宋国是中原小国,夹在齐国和郑国两个大之间,由于有被郑侵占的经历,只能依靠霸主齐国的保护,因此齐国伐鲁,他只有出兵相随。所以公子偃看到的宋军军容不整、杂乱无章,这正是宋国国力弱小又迫不得已作为偏师跟随伐鲁的真实面貌。公子偃正是抓住这个弱点,主动出击的。第二,公子偃在战略上藐视宋军,在战术上绝不轻敌,他采用将战马蒙上虎皮、悄悄出南门偷袭,也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第三,公子偃也很有谋略,他看准了宋军统帅南宫万虽孔武有力但为人骄纵,在他和宋国国君宋闵公之间制造矛盾。在宋国请求释放南宫万时借机放南宫万回国,南宫万回国后仍像过去一样娇纵,居然和国君在打猎时为争夺猎物抢先争道。这让因战败已开始厌恶南宫万的宋闵公更加不能忍受,公开谴责他。最后导致骄横的南宫万弑君,引起宋国大乱,齐宋联盟彻底崩溃,据《左传》记载,齐鲁之间从此再无战事。公子偃用离间计达到了战争所没有达到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