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秋 资料图片 4月4日清明节,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春雨纷纷,万余名海内外华人穿过古柏林,拾阶而上,在祭祀大殿前,整衣肃立,慎终追远,共同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座黄帝陵祭祀大殿,古朴雄浑,简洁沉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甫一落成就成为公祭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天地之间——张锦秋建筑思想集成研究》新书首发式,自然也就选在了这个时节。 张锦秋今年整整80岁了,头发花白,举手投足间依然从容大气,让人不由得想起她设计的建筑。在建筑界,人们习惯将由她开创的底蕴深厚、气象博大,深具盛唐遗韵的建筑风格称为“新唐风”。从华清池大门、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从大雁塔南广场、西安钟鼓楼广场到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西安的很多地标性建筑都镌刻着张锦秋的名字,张锦秋与这座古城的气质紧密相连。 从事建筑设计工作60多年,张锦秋始终坚持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道路。“中国历史上的城镇建设,蕴含着中国人居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张锦秋说,繁荣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国建筑文化的优良传统,增强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自尊、自信,当代中国建筑师应该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为己任,在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中,寻找一条新路。 “城市文化孕育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张锦秋认为,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应该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总编辑金磊评价说,张锦秋用自己的理念创造了城市发展的“和谐观”,她把城市建设视为一个历史,她的作品和她的学术思想是文化寻根的硕果,其中所蕴含着的“文化自信”,给中国建筑文化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进入新时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当代中国建筑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回过头看看张锦秋的创作之路,这位智慧老人沿着中国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域化这条道路已经探索了许久。”与张锦秋相识30年,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早就想写一本书,总结这位前辈建筑大师的创作思想,重走大师的创作之路,编著出版《天地之间》终于让他实现了这个夙愿。 在新书发布会上,面对前来索求签名的年轻建筑师,张锦秋一次次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她传递给年轻人的,不仅是长辈的慈爱,更有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片深情。 (本报记者 杜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