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学心语 >

“近代中国寻梦人”系列报道之⑨:冼星海 用音乐凝聚中国力量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武茂昌 参加讨论

    
    
    
    冼星海指挥鲁艺首排《黄河大合唱》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到一位中国音乐家在阿拉木图创作一系列音乐作品,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的故事。这位音乐家就是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优秀音乐作品、被毛泽东称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
    立志创作中国的交响乐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海边一个渔民家庭里。1928年,他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冼星海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存高远,他的人生理想是创作出中国的交响乐,使中国成为世界音乐强国。为了实现人生理想,1929年,冼星海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他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最终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为理想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那里,他根据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1935年夏,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启程回国。消息传到上海,有的报刊发表文章,称他是“一位从艰难困苦里斗争出来的作曲家”,是最有希望的“东方青年作曲家”。祖国需要这样的青年人,冼星海也想大干一番。
    为民族解放谱写乐章
    冼星海回到上海后,竟受到一些人的冷遇。当时音乐界大权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他们看不起中国人。冼星海想举办一次个人音乐会,可找了几个乐队,都被拒绝。他多么渴望有一天能走上舞台指挥中国的乐队,演奏中国音乐家的作品啊。他感慨道:我看透了现实,今后不能沉湎于国际音乐家的幻梦之中了。我要为革命,为民族解放谱写乐章,为人民大众写出战斗音乐作品!
    这时,冼星海结识了田汉、贺绿汀等进步音乐家。他拒绝了国民党宣传部的高薪聘请,决心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献身,冼星海开始为进步电影谱曲。他与田汉合作为电影《青年进行曲》创作了主题歌:“前进,中国青年!抗战,中国青年!中国恰像暴风雨中的破船,我们要认识今日的危险,用一切力量争取胜利的明天。”这部影片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上映,这首歌也立刻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很快流传开来。此外,他还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全国抗战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
    有一次,冼星海参加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双方对峙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1937年8月,冼星海随救亡演剧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演出。他奋不顾身,一边创作,一边组织演出。这时候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在华北后方逐渐展开,全国民众深受鼓舞。冼星海马上创作了《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歌颂游击战。流传最广的要数《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激昂雄壮,极大地鼓舞了太行军民,许多男女青年听到这支歌曲,成群结队向敌后方奔来,太行山已经不只是个地理名词,而且是个光明的象征。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除了正面表现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歌曲外,还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以及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抒发了人民对革命的热切情感。
    冼星海在参加抗日救亡的活动中,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说:“我要到延安去,那里才是抗日的中心呀。”
    在延安进入创作巅峰期
    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经他谱曲,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在听他朗诵《黄河吟》,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时,产生共鸣,很快冼星海就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这一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1周年晚会上,冼星海指挥40多位热血青年演奏了《黄河大合唱》,当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支撑,打击乐器由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出来的效果,但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这些热血青年放声高歌。在场的毛泽东听后连声叫“好,好,好”。周恩来说他“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黄河大合唱》的雄壮音乐,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怒吼,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体现。这一组歌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把全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最强烈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那就是:抗日,中国要崛起!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1945年10月,冼星海病逝,年仅40岁。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追悼会时,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