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春秋战国”到“三国”再到“明清”,国内的“读史热”不断升温。作为历史上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邻邦,日本、韩国、泰国也长期以来热衷于对中国古籍的整理和挖掘。由于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不尽相同,三个国家对中国历朝历代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每当提及中日交往的高峰时期,都不会绕过“遣唐使”这个词。但以此推断今天的日本人仍对中国唐朝最为熟知,那却显得偏颇。作为对中国历史了解最为深远的邻邦,日本如今更愿意从中华文化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汲取营养。 特别重视孔子研究 日本弘前大学教授江连隆编辑的《论语与孔子事典》,1996年开始发行第一版,到现在已经增印数版,依然十分畅销。小说家井上靖写的《孔子》,中岛敦写的《弟子》等,如今依然在日本拥有大量读者。历史学家当然是孔子研究的重要成员,但大部头的著作往往藏在图书馆里。可以装在西服口袋中的便携版(日文称“新书”),更受欢迎。1951年历史学家贝塚茂树出版了新书《孔子》,到现在依然热销。 中国曾对“儒商”对商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做过研究,但由于中国数千年来深受儒家“贬低商业”思想的影响,中国许多学者、企业家用儒学观点来阐述中国发展显得较为牵强。日本企业家也在研究儒家学说,他们没有把儒学当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日本一些著名财团的企业家,在读了孔子语录后将心得体会印制成书,发给职工,用以树立个人权威。这样的书也很有发行量,大概是能够与之产生共鸣的企业家太多的缘故。 诸子百家都被关注 在孔子研究非常盛行的同时,诸子百家中的其他人物也在日本特别引人注目。 庆应大学西野广祥教授送给记者一本他写的书《中国古典百言百话——韩非子》。西野教授从韩非子里选取了199句话,列出原文、日文译文后,再对原文解释一番,或是写上一段当时的故事,读起来非常轻松。本来韩非子读起来并不容易,但翻译成日文后,比中文原文还好读。这种方式让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和故事更能贴近当代日本人生活。 西野教授这样的学者,一方面在研究古代中国经典,另一方面通过新书版小册子把研究成果让普通读者也能分享。新书价格大都在500日元左右,打一小时工,能买两本,不像我们的电视明星教授的书,动辄就要读者掏将近三十元钱。 春秋战国更有共鸣 春秋战国时代人才辈出,思想特别活跃,著书立说者众多。之后虽有汉代的《史记》、《汉书》,三国时代贴近普通市民生活的历史人物传记,以及唐以后光辉灿烂的诗歌小说等等,但这些均未能脱离诸子百家的影响,对中国文化较为熟悉的日本人正是想从源头上进一步挖掘。 唐末国力衰微之后,日本于894年停止派遣遣唐使,以后很长时间日本进入消化吸收中国文化,进而发展培育日本独特文化的时代。在社会文化上,日本崇尚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武家精神,在理论上又用儒家思想弥补其不足,渐渐地形成了近代日本社会。日本人所提到的“忠”、“信”、“诚”、“义”等字义,基本上不是取自三国时代的中国,往往直接从孔子等百家中获取。虽然如今开始跳槽的日本人多了起来,但跳槽的人数、比率根本不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这种少有跳槽的现象,也和忠信等概念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不无关系。 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 转自: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3/12/content_7942971.ht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