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柳君 李迅驰 近期,“女德专家”丁璇在九江学院举办了一次讲座,演讲内容涉及“女性衣着暴露容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言论,被网友在微博公布后,引发热议。 丁璇(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全国妇联机关报《中国妇女报》最先发声,发表了高富强署名文章《某些人宣扬的所谓“女德”,已经触碰性别平等的文明底线》,从捍卫女性平等地位的角度,矛头直指丁璇相关的“女德”公益讲座和“女德班”,认为这些“女德班”、“女德教育”贩卖封建糟粕,把女性贬为生育工具,完全从属于男性,动辄神神叨叨地祭出“冤家投胎”、“招来啖精气鬼”,鼓吹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并且告诫学校的负责人,要闻得出香臭、辨得出美丑,不能再让封建糟粕披上“传统文化”的画皮横行校园了。 随后,《中国妇女报》记者赴九江调查“女德讲座”事件,当地妇联也在第一时间介入,在九江学院之后原本安排了同样讲座的九江某学校已经取消了讲座。迫于舆论压力,九江学院5月16日发表公开声明,强调该讲座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旨在指导在校女大学生端身正己、自尊自爱,找到获得幸福的人生密码,并声称“部分网民发布的丁璇老师讲座内容有断章取义,部分PPT图片并非在我校使用等情况”。 但是,关于“女德讲座”的讨论并没有就此打住,《中国妇女报》、凤凰网、儒家网、《南风窗》、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环球时报》等媒体纷纷刊文,参与讨论。由“女德”问题而引发关于男女平等、女性贞操以及前两年就爆出的民间“女德班”、“女德培训”等问题又再度引发关注,舆论汹汹。 对《中国妇女报》的这篇文章,曾维术博士在儒家网撰文《今天当然要讲“女德”,但并非不要讲“男德”》,予以回应。曾维术认为高富强的忧虑有理,丁璇的“女子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此一观点虽然无误,但有其片面性。关于女性贞操的问题,曾维术从儒家正统观念入手,认为今天当然要讲“女德”,但并非不要讲“男德”,夫妇有平等之义,妇女要守贞操,丈夫也要守贞操,而且就丈夫在家庭中的经济和道义上责任而言,更是要带头守贞操,所以说今天要讲“女德”,首先必须要把“男德”讲清楚。 席越在凤凰网评论栏目发表题为《“最好的嫁妆是贞操”:这样的“好心”在今天为何还有市场》文章,同样从女性平等的问题入手,认为男女平权观念不断发展的今天,女性摆脱男性附庸,享受作为独立自由人格应有的权力,而丁璇的贞操论则是将女性平权的努力退到原点。该文还指出,丁璇的贞操论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女德作为根深蒂固的“封建糟粕”仍旧存在,加之丁璇这类自认为“传统文化的”卫道者的蛊惑,女性平权之路任重道远。 无独有偶,热播电视剧《欢乐颂》第二季情节正上演邱莹莹与新男友应勤的恋情告吹,正是因为应勤有“处女情结”,他认为邱莹莹在结婚前失身就是不检点、不自爱,自己无法接受与非处女邱莹莹继续交往,走上婚姻殿堂。于是,大众娱乐节目所引发的女性贞操问题,恰巧与女德争论重合。 《南风窗》发表甘如怡撰写的文章《比“处女情结”更可怕的,是邱莹莹们的自轻自贱》将电视剧里的邱莹莹与女德讲座中“女性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结合起来,认为女孩最好的嫁妆多读书,多思考,养成独立的人格和理性的态度,女性自我独立人格是比贞操更可贵的东西。 对上述评论,学者齐义虎在接受儒家网的采访中,表示了不同意见。齐义虎对丁璇所提及的“女人衣着暴露容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言论持赞同态度,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但是不等于是一个没有规矩的时代,在今天这个盛行约炮的荒唐时代,提倡贞操显得尤为必要。齐义虎指出,女性穿着暴露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堕落,可以说是伤风败俗,所以说在正经的社会中,谁都没有诱惑别人的自由;男女平等不应该对立男女关系,不管是男德还是女德,都应该遵守德性的内涵,因为,不论是自由还是平等,一旦脱离了德性的内涵,都是害人的魔道, 就在此问题讨论持续升温之时,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发表了《这样的所谓“女德”,实质是反科学反伦理的思想糟粕》,文章以客观的态度梳理了“‘女德’讲座”事件的经过、当事各方的反应和媒体的反应,以及丁璇的身份及其历史言论。 当然,文章的重点是最后的表态:“丁璇女士宣扬家暴合理、认为女性应当忍受家庭暴力,是不符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要求的;宣扬孕妇吃素、持咒念经保平安等思想,是违背科学标准的;发表歧视女性的言论,宣扬血统论、命理学说、因果轮回,更不符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最后还提出,继承传统文化须分清“精华”“糟粕”。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这篇文章,随即被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发,引发了更大关注。 “女德”与中华传统美德(资料图 图源网络) 纵观上述各家媒体对丁璇所倡导女德的讨论,无可避免的都会谈到对传统文化继承问题的讨论,一谈到女德,似乎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此,《环球时报》发表了刘百淞撰写的《警惕披美德外衣的“恶德”》文章,从学理的角度辨析了民间“女德”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