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就是这样,你可以知道它的名字,它的作者,它的大致内容,在被问到的时候可以脱口而出,暗自得意一番。 但这却没有什么意义。 要去读它。 知道一万本书的名字作者,不如拿来一本,坐下来,读一页。 《本草纲目》就是这样一本书,听说想必都听说过,可听说过的人里面,有几个人看过呢? 都知道有本书叫《本草纲目》都知道是李时珍写的都知道它是本医书,然后我们就莫名其妙地满足了,见都没见过这本书就好像已经读过几百遍烂熟于心了,于是敬而远之。 我们对它的兴趣没了,或者说被藏起来了,学习压力可以把它藏起,声色之娱可以把它藏起,我们借不到买不起的借口也能把它藏起。 直到某一天,看到经典读书计划里面的《本草纲目》,仿佛又找到了遗失的兴趣,得以翻开这本仰慕已久的书,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本草纲目》是本医书,众所周知,但不仅仅是这么简单。 读过之后,发现了太多的惊喜。 常识性错误 以前的想法是李时珍经过多年考证研究凭借一己之力写出《本草纲目》,现在想想,的确很无知。 现在知道,它是李时珍历时29年总结整理并加以补充的一部起自上古终于当代的中医理论药剂处方的集成,如书中凡例李时珍自己所言: “《神农本草》三卷,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陶弘景增药一倍,随品附入。唐、宋重修,各有增附,或并或退,品目虽存,旧额淆混,义意俱失。今通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各以类从。三品书名,俱注各药之下,一览可知,免寻索也。 ” 我也由此了解到,中医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剔除谬误,接近真理,逐渐充实并不断完善。 什么都可以入药 《本草纲目》,一个草字使我自从知道这本书以后,就在潜意识里相信这就是一本满载植物的书。 小学课文里,记得有李时珍为《本草纲目》绘制插图的描写,画的好像就是植物。 采药采药,印象中就是一位老爷爷背着竹篓穿行于悬崖峭壁搜寻那些稀有的药用植物。 中草药中草药,让我相信中药就是一株一株长在地上绿油油的不起眼的植物。 就这样,一个错误观念就在我的潜意识里由模糊到清晰最终成型。 若不去读《本草纲目》,这种错误观念极有可能伴我度过余生。 虽说这种观念不大可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影响,现在看来,若不去纠正它,终究是个遗憾。 由此,可以想见,一个人从小到大,就因为这样的不求甚解和想当然,在心里就会不知不觉留下很多的错误的认识。而当它暴露出来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多么的无知。 第一次看《本草纲目》的目录,满眼望去发现并非一片青葱之色,更多的是惊异。看到目录里有水有火,有禽有兽,龟鳖龙蛇,服帛器物,最后第五十二卷,人也入药。 真所谓“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 感慨中医的博大,一切皆有可能。之前的错误认识也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中医的全新认识。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实至名归。 再看李约瑟博士对它的称赞: “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里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中国博物学家中‘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 庆幸自己曾读过这样一本书。 [NextPage] 以纲挈目 阅读中,很有意思的就是李时珍对各种收录之物的分类。分类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五行思想以及对待自然天人的哲学态度: “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这就是李时珍所说的“通列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 以纲挈目,是《本草纲目》的体例,纲为大目为小,在书中的不同层面,有着许多纲目之间的包含关系,“部类”是一种,言及具体一物时,“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这是一层纲目关系,而该物和它的衍生物又构成了一层纲目关系,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标粱为纲,而赤、黄粱米皆列为目之类”。 正是通过这样的以纲挈目,书中内容层层相接,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类体系。 这是读书过程中的又一发现。 从《本草纲目》看李时珍 “今俱考正分别归并,但标其纲,而附列其目……” “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为部……” “药有数名,今古不同,但标正名为纲,余皆附于释名之下,正始也。仍注各本草名目,纪原也……” “唐、宋以朱墨圈盖分别古今,经久讹谬,今既板刻,但直书诸家本草名目于药名、主治之下,便览也……” “诸家本草,重复者删去,疑误者辨正,采其精粹,各以人名书于诸款之下,不没其实,且是非有归也……” …… 不需要查阅资料,不需要听别人介绍,书中寥寥数语马上给你呈现一个不经任何粉饰的最最真实的作者。 在《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上中,李时珍详细介绍了他所引用的历代诸家本草(包括作者本人和成书经过),并且将自己所引用过的著述分成“引据古今医家书目”“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一一列出,足足有数十页之多,之后,李时珍又将在他诸家本草中每一家引用的药物数目进行了统计,作为“采集诸家本草药品总数”单独列出,足见他对前人成果的尊重。 严谨,细致,有条理,有原则。 正是这样的精神,铸就了这一本“东方药物巨典”。 读一本书,也就是在读一个人。 书是一个人的延续。当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是多么地幸运——见到了一个无法见到的伟大的灵魂,去经历他的故事,聆听他的教诲,感悟他的精神。 博大精深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梦想——由哲学家来执政,在古代的中国却已成为现实。 我们的祖国,在五千年的历程中,她的哲学与文化在各个领域中渗透发展,无论是政治还是医学。 《本草纲目》在介绍各种药材之前,专门有一个大部分是论述人体生理、药理药性、用药禁忌、治疗方法等中医理论的,读了这些,深深地感到了中医的玄妙,它不仅是在用药来治病,更是用哲学来治病。 中医眼中,人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者。 人和自然是同等的。 自然中的阴阳五行,气象万千,人体内同样也存在着。 于是他们就用思考自然所获得的哲学来思考治疗人体的变化和疾病。 这就是天人合一。 但这也仅仅是一部分。 在今年4月11号参观完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后,我再一次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它所包容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国医学的总结,而中医则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某一侧面的浓缩…… 读《本草纲目》是一次阅读的体验,同时又是一次再发现的过程,它是一个契机,让我认识了许多朋友,并且从它身上看到了它之外的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