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老人在小孩脸上点雄黄。 端午即将到来。艾叶飘香,雄黄醉人。2000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刘绍贵教授说,端午节及其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湿热、温毒之气郁蒸,蚊蝇害虫及细菌活动频繁且繁殖生长迅速,疫病萌发,百病易从口鼻而入,人们佩香袋,挂艾蒿、菖蒲,涂撒雄黄及饮雄黄酒,或烟熏消毒,均可作为一种防病避瘟的预防措施,体现我国传统的家庭公共卫生的概念。 使用“端午三友”正当时 “端”有首端、开始之意,它和“初”字的意思一样。因为农历的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顺序寅、卯、辰、己、午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加之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于是,“初五”即成了“端午”了。 艾叶、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叶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 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张志国教授说,艾叶主含桉油精,菖蒲主含挥发油,大蒜主含大蒜素,三药(后者为药食两用品种)均有抑制微生物生长、或杀灭微生物的作用,总体来说,在公共场合和家庭中使用,能有效地预防感冒等。端午节前后因气温、湿度均适宜于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容易流行疾病,如感冒、风湿等,三药且有温里、化湿等作用,于是人们在传统的端午节前后,在门前挂上艾叶、菖蒲等,食用大蒜,能有效地预防与治疗上述疾病。 艾灸疗法流行3000多年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省中医院肖国士教授说,艾叶,是艾蒿的主要药用部分。其性味苦而辛,生则温,熟则热,既可升,又可降。而且随地可采。是一味有独特功效的草本药物。 “将艾叶晒干,搓取艾绒,制成艾柱,置于选定的穴位燃烧,用治百病,这是萧(肖)家老祖宗独创的艾灸疗法,流传至今已三千多年了。”肖国士教授说,有《萧氏族谱》为证。 “儿童常用艾叶水泡脚对防治感冒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张志国教授说,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多数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成药方子较少,如伤寒论中的“胶艾汤”等用到了艾叶。菖蒲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等作用。 雄黄酒杯底沉淀要弃之不用 “雄黄,作为药用,历史悠久,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即有三方用雄黄治疗疥癣的记载。”刘绍贵教授说。 至于把喝雄黄酒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传说是当屈原投江后,有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以图药晕蛟龙和鱼虾,保护屈原尸体。结果不到一会儿,水面上真的浮起了一条被药晕的蛟龙,人们把这条蛟龙拖上岸,抽其筋,剥去皮,随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面庞、耳鼻、额头及手足心等处,以求使孩子们免受毒虫、蛇蝎伤害。这也说明雄黄酒的制作和饮用先于屈原投江以前。但刘绍贵教授说,我省湘北地区制雄黄酒的方法很简单,用于成人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处理的雄黄细粉,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20ml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黄色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ml左右;用于小儿涂抹外用的,则取少量雄黄粉置于小碗或小杯内,再加入少量白酒,搅溶后以手蘸少量酒液直接涂于额中或鼻尖上。因量少,一般不会出现中毒现象。 疾控:端午节是一“卫生节” 佩香袋、挂艾蒿都是人们过端午节时的防病卫生习惯。昨日,长沙市疾控中心专家说,端午节不仅仅是“民俗节”,更是一个“卫生节”。一般过了端午节,各种细菌微生物和昆虫开始大量繁殖,消化道传染疾病进入高发时期。因此,预防疾病显得尤为重要。艾叶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叶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对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对人体也有一定益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