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猿拾果图(宋·中国画) 易元吉 戏猿图(中国画) 朱瞻基 曲阜鲁国故城公元前四世纪银质猴形带钩 猴官(清·武强年画) 滕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马上封侯”纹样 作为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目动物,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这使得人类对通身透着聪明伶俐,灵活敏捷而又滑稽有趣的猴子,天然地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而吴承恩《西游记》中那只大闹天宫,护卫唐僧西天取经的孙猴子更因其正直、善良、调皮、可爱的多重性格,引得男女老幼为之折腰。 猿猴在中国文化中出现很早,根据文献,传说中的西王母,很可能就是猴神。《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像人有尾,头发蓬乱,有尖齿,善啸叫,不正是猿猴的特征吗?远古的动物崇拜与图腾文化还催生出十二生肖。流行了2200多年的干支纪年法中,丙申排第33位。猴与“申”相配,排行第九。故称“申猴”。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就是丙申猴年。 善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把猴录入了象形字。在古代,猴的相关名称甚多,有猴、狙、狖、猱、猿、狨、獑、猦、蒙颂、猢狲、狒狒、猩猩、山魈等十余种,有的字现代词典、现代电脑已经没有收录或储存了。这是因为古人将能在指间笔筒嬉戏的“墨猴”、善于捕鼠的蒙颂、最常见的猕猴、身形较大的猩猩、长臂猿、狒狒以及传说中体型巨大、能食猿的“独”,一并归于猿属。 猿猴入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由来已久,可追寻到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从出土的汉画砖上,就可以看到有人牵狗玩猴的画面。据唐代《历代名画记》中所载,东晋著名画家戴逵(326—396年)就绘有《胡人弄猿图》。唐代则有边鸾的《石榴猴鼠图》等。此外,据《画继》《图画见闻志》等著作记载:“五代南唐的王齐翰,金陵人。后主时为待诏,笔法入细者胜。画花鸟如生,尤以獐猿名于时。”另一位五代南唐的画家唐希雅,亦工书善画。《宣和画谱》称其“翎毛草虫之类,多得郊野真趣。”北宋刘道醇誉之为“江南绝笔徐(熙)、唐(希雅)二人而已”。 《易·系辞下》云:“吉事有祥”,即吉利的事情必有祥兆。《庄子·人间世》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代学者成玄英将其解释为:“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在古代,由于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等文化基因,猴一直被奉为吉祥物,是正义、勇敢的化身。“猴”更因为发音同“侯”,成了官职爵位的代名词,显现了人们盼望入仕封侯、吉祥富贵的美好愿望。 在民间绘画中,以马、猴入图(马上封侯)或蜂、猴(封侯)入图的比比皆是。流风所及,文人绘画也概莫能外,历代画猴之作屡见不鲜。 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一方面寓意仕途荣华,另一方面也意味延年益寿。葛洪所著《抱朴子·对俗》称:“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苏轼诗亦言:“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寿。”特别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猿产于川广深山,其臂甚长,能引气,故多寿。”进一步使得猿猴在古人心目中成为长寿康泰的象征。现代齐白石的《白猿献寿图》、张其翼的《红叶双猿图》、刘奎龄的《枫猴长寿图》等作品,体现的都是这一寓意。 画獐猿最为有名的当属北宋易元吉,为了更好地表现猿猴,易元吉深入万守山区,于树上结巢而居,经年累月地观察猿猴獐鹿的习性,他笔下的猿猴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充满天趣。据记载,《宣和画谱》著录北宋末年宫廷收藏易元吉的作品达245件。其中猿猴绘画占有相当比重。如《夏景戏猴图》《夏景猿獐图》《群猿戏蜂图》《案石獐猿图》《猿猴惊顾图》《竹石獐猿图》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作品将猿猴与獐鹿或蜂绘于一图,符合民间祈福求禄的信仰。南宋宫廷画家毛松,也善绘猿猴。其仅存代表作《猿图轴》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毛松的猿猴绘画,超越了宫廷绘画单纯的写实,工笔细腻自然,呈现出一派“野逸”朴实的画风。 善于画猴的画家中,身份最高的是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1435年),即朱元璋曾孙,建元宣德,是明中期画院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代表作品《戏猿图》,现藏于台北故宫,生动地描绘了猿的三口之家。母猿爱怜地怀抱幼猿,调皮的幼猿搂着母亲的脖子,右臂伸向父亲。而雄猿正攀缘在树上,摘了一串果子,引逗小猿。三猿神情生动,墨色浓淡枯涩,巧妙结合,体现了画家精湛的艺术功力。 有意思的是,过去一些文人的案头书桌,还蓄养着珍稀的“墨猴”,清代《武夷山志》记述:“珍猴(即墨猴)小巧,大仅如拳”。它能为主人磨墨、递纸,在书桌上活动,一旦累了,就钻到大笔筒里休息。古代文人之所以喜欢养墨猴,一则它珍奇,且易于饲养;二则它那帮主人舔墨、递纸的滑稽、灵巧相和手脚不停的勤快劲儿,大大缓解了古代文人做学问的辛苦和寂寞。 自印度佛教文化传入,猴的形象便常见于佛教艺术中。在中国早期开凿的佛教石窟中,新疆的库车克孜尔洞窟中出现了大量猴王本生故事壁画,描绘了猿猴形象。另外,西夏中晚期的安西榆林石窟壁画《玄奘取经图》,是最早出现猴行者的壁画。云海渺茫间,白马旁猴首人身的“猴行者”合十敬礼,三藏法师着襦裙袈裟,师徒二人遥礼观音、普贤。 擅长猿猴的佛教绘画代表人物,最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的画僧法常和画家张思恭。据有关资料记载,法常(?-约1281年),号牧溪,蜀人(今四川),后居杭州。他性格豪爽,蔑视权贵。因抨击奸相贾似道而被通缉,无处藏身,最后出家当了和尚。作为一名艺术造诣极高的禅僧画家,他的作品大量流入日本,深受追慕,被日本人称为“日本画道之大恩人”。他的著名传世禅画作品《观音猿鹤图》由三幅独立的画作连在一起。中间一幅为白衣观音,左边一幅绘有穿林而过的仙鹤,右边一幅则有一只怀抱幼猿的母猿。画面中的猿猴形象,正是借猿猴好动的特性反衬心神安定、杂念全消的心境、禅境。 南宋刘松年(12世纪—13世纪),钱塘(杭州)人,画院待诏。其绘有猿猴形象的《罗汉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此图又名《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之一。画中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沙弥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极富生活情趣。 古往今来,历代都产生过杰出的猴画作品,既包容着史前图腾文化的吉祥寓意,传递着民间祈福求安的信仰,更融合了各个时代佛、道、儒三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相信在未来会涌现出更多猴画题材的精品佳作,让人们在欣赏之余得到更多心灵的慰藉。 (毛建波,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