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老子》的惜墨如金而字字经典,不如《论语》的语言浅显又万世流传,《庄子》,作为百家争鸣末期的作品,书本中的墨香中掺杂了太多诸侯之间南征北讨的硝烟味道。诞生于乱世的庄子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有着太多的无奈,然而他却无法向他人申诉。于是,他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人生观,世界观全都化为文字现于那斑驳的竹简之上,便有了这样一本经典——《庄子》。 坦白说,当我第一次捧起《庄子》,首先感受到便的是其消极思想大于积极思想,悲观大于乐观。庄子出身贵族之后,文化程度很高,但却因世道污浊而辞官不仕。他也曾想就人民于水火,但在那样一群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诸侯们面前,他空有大鹏之巨翅,却未得奋飞之九天。这样的世道怎不会让人悲观。但庄子悲观却不消沉,他勇于从失望中寻找希望,从黑暗中寻找阳光。“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也是有用,而且是大用,你听到过比这更积极的宣言吗? 当然,这种“积极的悲观”并不是庄子思想的全部。此外,他强调要顺其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他“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是老子“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另一种表述。其“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表述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而诸如“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之类的生活哲理更是数不胜数。 除了思想价值极高外,《庄子》在语言叙述方面上也是别具一格。庄子擅讲寓言,在议论中也多处应用了比喻。这样就让《庄子》中语言更富有趣味,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朝三暮四、呆若木鸡、邯郸学步、井底之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这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均是出自这样一本将哲理寓于故事中的经典。而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人生于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比喻跟时光为后世所引用。 庄子是老子的传人,也是道家的继承和发扬者。他的在清静无为的坚决上不如老子,但他对于在嘈杂的城市中迷茫的现代人的指导意义却远大于老子。比起寥寥几言便反射出人间百态的《道德经》,人们可能更愿意去拿起那充满着趣味故事的《庄子》。在都市的快节奏下,迷失方向的人们能因它而重新寻觅到希望,这便是《庄子》最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