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道德的力量超过了法律的教条。也许是因为信仰佛教的原因,布朗人的脸上没有戾气,有的只是平淡与从容。他们热情友好,真诚善良,平静如水。 布朗族允许自由恋爱,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儿女结婚,父母不能反对,要尊重孩子们的意见。 头人没有更多的特权,一生都要下田劳动。苏里亚头人家里请过长工,不仅要管吃管住,更不能打骂,主仆相处更像亲人。遇到结婚喜事,头人会出面为人们拴线——白线拴在新人的手上,也就算是领了“结婚证”。要是女人死了丈夫,就要把连接棺材和寡妇手上的线砍断,从此之后阴阳两隔、再无瓜葛,寡妇可以自行再婚。 布朗族的“出生证”是竹子做的。10余厘米长的竹片上,刻满了蝌蚪一样的傣文。文字用刀小心刻上去后,再涂抹一层特制的清油,字迹便显现出来。 早就听说布朗族的“出生证”是竹子做的。热情的吕副乡长决定带我们去寻找。在一个叫“小南丙”的村民家里,我们有幸见到了这样的“出生证”。这块竹牌“出生证”是小南丙已故的母亲留下来的。据说寨子里每个人都有,但有些人家不注意收藏,就弄丢了。 当我提出要拍照时,小南丙执意要把“出生证”送给我。我婉拒了,并劝他好好珍藏。 听说有位叫“大娘谭”的老人还在做这样的出生证。我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朴实的布朗男人朴实的布朗男人 寨子里暮色四沉,不时传出狗吠声。我们找到了“大娘谭”的家,而让我吃惊的是,“大娘”居然是一位77岁的老大爷。昏暗的竹楼里只点了一个几十瓦的灯泡。由于火塘常年的烟熏火燎,灯泡上笼着一层厚厚的灰尘,那灯光就变得有些微弱、恍惚;家里的沙发有些破旧,一台21吋的彩电,就是最值钱的电器了。 老人的脸上沟壑纵横,热情地迎接我们落座。他找出了自己正在制作的竹牌。10余厘米长的竹片上,刻满了蝌蚪一样的傣文。文字用刀小心刻上去后,再涂抹一层特制的清油,字迹便显现出来。 “大娘谭”算是寨子里的文化人,他11岁入寺当和尚,17岁还俗,佛寺的经历让他在族人中受到尊重。寺庙是傣族和布朗族的学校,男人一生至少要当一次和尚,在佛寺里抄写经文。为人刻“出生证”,收到的礼品往往是一对蜡烛和一斤盐巴。“大娘谭”这一生给很多人刻过“出生证”,见证了无数生命的降生,也收到过数不清的蜡烛和盐巴。无声的岁月刻在他略显黝黑的脸上,看起来像一张不同版本的“出生证”。 腌茶是布朗人把茶叶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的证明。这种似茶非茶、似菜非菜的东西,口感独特:生嚼腌茶,味道微酸,甘甜生津,令人神清气爽。 乾隆皇帝曾说过一句名言: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而布朗人却把茶叶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里,茶叶不仅是饮料,还是蔬菜。 腌茶是采摘古茶树上的鲜叶,放入水中煮熟,待凉后加入盐、姜、辣椒和一些植物的籽,揉搓后塞进竹筒,用笋壳封口,阴凉处放置十来天,然后深埋地下一个月,就可以取出来吃了。吃时可以直接进口咀嚼,也可煮汤或冲冷饮。生嚼腌茶,味道微酸,甘甜生津,令人神清气爽。这种似茶非茶、似菜非菜的东西,口感独特,独特到有些怪异,但绝对是布朗人的爱物,且为芒景布朗族所独有。 普洱茶的重要产地 据苏国文老人讲,这样的腌茶起源于供奉。据说是放在供桌上供奉神灵的茶叶变酸了,有人尝了觉得味道还不错,茶叶居然还可以这样来“吃”,不断的花样翻新,就有了现在的腌茶。 在寨子边上的一家简易餐馆里,我们点了一只土鸡,还有几碟小菜。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这样的鸡吃起来,仿佛也有了茶叶和森林的味道。坐在餐馆的竹楼上,默默看着窗外一棵开花的竹子,或者被夕阳恣意涂抹的群山,远远近近的村落就镶嵌在无边起伏的森林和暗淡、羞涩的茶林中。“千年万亩”,这里是茶树的世界,茶树的海洋,茶的故乡。 说实话,全世界都应该感谢布朗人。布朗族祖先帕艾冷临终遗言:“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害死掉;给你们留下金银,怕你们有一天会用光;只有给你们留下茶树,子孙后代才会吃不完、用不完。”这样伟大的预言最终真的应验了。我想,这首先源于布朗人对自然的敬畏、尊重和爱护,源于淳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我们今天能品尝到美好到极致的普洱茶,除了在心里对帕艾冷深鞠一躬,还能说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