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古代清明节风俗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扬子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与南京相关的清明节诗文中,明清时期的作品占大多数,而唐宋时期的作品则相对较少。记者近日走访了南京的数位文史专家,查阅《全唐诗》和《全宋词》,发现在为数不多的南京清明诗词中,扫墓、沽酒、踏青、玩耍等民间习俗,都在唐宋文人的生花妙笔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展现。
    沽酒 雨中寻酒杏花村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细微的春雨淅沥而下,人们在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中,认识了一位问路寻酒的异乡人。诗人原本忧伤惆怅,是因为孤身在外无法为先祖扫墓,还是因为“泼火雨”(寒食节旧俗要禁火三天,此时下雨称为“泼火雨”)破坏了踏青的游兴?如今都已无从知晓。但雨中牧童的遥遥一指,便让他的心境由阴转晴,“杏花村”也因此名满天下。
    “杏花村”的所在,历来有许多争议。其中有一种观点是,“杏花村”就在南京。南京民间,一直有“端午泛舟桃叶渡,清明沽酒杏花村”的说法。而南京地方志学专家陈济民根据文献记载,判断此诗是杜牧833年春夏之间游玩南京时所作,杏花村就在“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明代顾起元曾在《园居杂咏》写道:“杏花村外酒旗斜,墙里春深树树花。” 清乾隆年间,“杏花沽酒”还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因为诗中没有任何注脚或暗示,所以“杏花村”的所在也扑朔迷离。比较知名的地点还有两处,一处在安徽贵池,另一处则在山西汾阳。
    《清明》这首诗虽然家喻户晓,但在文学史上却“疑案”重重。除了“杏花村”之争之外,还有作者之争。因为在旧题南宋刘克庄编纂的《千家诗》里,《清明》才第一次被挂上杜牧之名,也就是说,杜牧去世至少三百多年后,这首诗才刚刚冒上来,所以作者是不是杜牧还得打个问号。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巩本栋告诉记者,早在北宋宋祁的词《锦缠道》中,已化用过这首诗。可见,在没有“铁证”的情况下,对作者的认识还是应当慎重。
    思亲 空空庭院忆南京
    清明辇下怀金陵
    北宋 王安石
    春阴天气草如烟,时有飞花舞道边。院落日长人寂寂,池塘风慢鸟翩翩。
    故园回首三千里,新火伤心六七年。青盖皂衫无复禁,可能乘兴酒家眠。
    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眼中,清明时节天气微阴,绿草如烟,杨花飞舞,一切都显得春意盎然。“辇下”(皇帝车驾之下,指代北宋京师汴梁)的人们都早早出去扫墓、踏青了,院落变得空寂,只有日光的影子在悄悄挪移。鸟儿掠过池塘,而那同行的春风,反倒显得迟缓了。
    距离母亲离世(1063年),已经有六七年,而此时正值变法的关键时期,自己无法回到千里之外的江宁(今南京)故园,亲自为母亲“上坟”。于是,在思念母亲的情绪中,他写下了一首《清明辇下怀金陵》。与王安石的伤感不同,京城内那些头戴乌纱、身着皂罗的官员们也已涌向春意融融的郊外,也许他们玩得太尽兴,忘记了时间,城门已经关上,他们会在城外的酒肆里过夜吗?
    王安石确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均葬在南京。现在,王安石故居“半山园”位于清溪路海军指挥学院内。
    祭扫 溧水探亲见扫墓
    寒食野望吟 唐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一首《寒食野望吟》,描绘唐人思亲情怀。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南京市作协苏洪泉老人告诉记者,这首诗是白居易某年来溧水探亲,看望时任溧水县令的伯父白季康时所作,可见,这首诗与南京也有一定的关系呢。
    石三友的《南京野史》说:扫墓,在南京叫做“上坟”。南京城南历来是住宅区,南京人的祖坟大半分布于雨花台周围七、八里内。在交通不便,郊区没有公共汽车的时候,上坟的人一般都是步行,这就使得野茶馆生意兴隆,供不应求,临时性的野茶棚应运而生。上坟的人走累了,随便一坐,喝上一口粗茶,休息休息再上路。
       踏青 少女乐游乌衣园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
    (上半阕) 南宋 吴潜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围罗绮,满城箫笛。
    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农历三月上旬,桃红李白,万物勃发。诗意的春光岂能辜负,踏青游春成了人们的不二选择。如果说王安石笔下的游春写的还是汴梁,那么吴潜作品中的清明游春景,描写的则是南京。
    清明时节,还在建康(今南京)任淮西财赋总领的吴潜来到了乌衣巷之东的“乌衣园”,在晋代,这里曾是王、谢等贵族故宅的遗址,在宋代,此地已成为游乐场所。柳叶的新绿,装点了春天的颜色。乌衣园游女如云,笙歌满耳,一片欢乐。花园里的景色也格外美好,正值雨后初晴之时,花红欲染,山青如滴,金陵春景的静态美鲜明地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提到玩,自然想到吃。清明时节南京人在吃上有讲究吗?记者在查阅资料后了解到,南京人清明节爱吃水旱八鲜,“水八鲜”是菱、藕、茭瓜、茭儿菜、慈姑、芡实、荸荠、水芹;“旱八鲜”是荠菜、马齿苋、香椿头、菊花脑、芦蒿、马兰头、枸杞头、苜蓿头。
    除此以外,南京人还有吃青团、吃馓子、吃螺丝的习惯。
    玩耍 唱歌玩球荡秋千
    寒食 唐 韦应物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清明时节,人们出游踏青,主要玩些什么呢?唐建中二年(781年),出任滁州刺史的诗人韦应物,途经金陵拜访朋友时,正值清明节。看到春色满园,诗人不禁感叹,清明寒食真是“好”啊!正当诗人沉醉其中之时,一片欢声笑语引起了他的注意。
    原来,姑娘们在园内荡秋千,彩绳拂落了花朵;小伙子踢球为戏,轻盈的球越过了阁顶。在朋友宴请中,歌声送走了落日,缓慢的乐曲伴着喝酒的朋友。禁火无烛,诗人也在此情此景中,思念起故乡。
    除了唱歌、玩球、荡秋千,插柳、放风筝、放河灯都是清明时节南京人的风俗活动。据《南京民俗志》记载,解放后,老南京放风筝常去明故宫遗址,而放河灯则多在白鹭洲公园、中华门城堡、东水关和泮池码头。
       漫游 泛舟游荡山水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的名篇,透露出诗人的一种向往。而这与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以及一个繁华的地区相关。
    诗中,后人最为津津乐道的便是“烟花三月下扬州”。阳春三月,正是清明时节,诗人眼中的“扬州”之行,有着看不尽、看不透的烟花美景,正可在旅途中饱览。可最终,李白的祝福和向往,只能体现在对长江中“一片孤帆”的注目中。在文坛,让人心生神往的“扬州”所在地,也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人认为,扬州的范围很广,是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一带地区。
    唐以前以及唐初时诗文中的扬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的是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一带。南京大学中文系程章灿教授表示,唐武德八年,扬州大都督府迁治江北江都,此后扬州之称专指现在的扬州。李白是唐武德之后的人,所以“扬州”所在是非常明确的。而南京教师郭迺亮认为,李白虽是唐武德之后的人,但他非常喜欢用古地名称呼诗中的地名。另外,诗题中“广陵”指的就是今天扬州,诗句中“下”扬州写的是船行去向的区域和方位,而“之”广陵则是孟浩然乘船所到达的具体地点,所以“扬州”应是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一带地区。(朱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