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读经明义|《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陈娅妮 参加讨论

    文/陈娅妮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荀子》的《修身》一篇,顾名思义,专门论及修身之道,阐释如何培养道德修养。荀认为,人在修身的过程中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但是,那些应该去做的事情若不去做,那么等于说输在了最简单的问题上,更遑论那千里之途了。
    
    修身之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荀子》中的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行动力。有了自己追求的目标,就应该马上去追逐它。
    很多事情就好比行路,若目标在前面等着我,我便努力地追赶上去,那么或早或晚、或先或后,怎么会不到达同一个地方呢?接下来,荀子运用了多个比喻来说明:半步半步不停地走,跛足的甲鱼也可以行至千里;一层一层不停地积累,即使平地也能变成山丘。如若堵塞住水的源头,挖开放水的沟渠,那么江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三心二意目标不明确,即使有六匹良马也到达不了远处。
    然而若只是看人和人之间才性的差异,哪里会有跛足的甲鱼和六匹良马的差异那么大呢?然而跛足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良马不能到达,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有的做,有的不做啊!
    
    道虽远,行则必至(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迩,是“近”之意。十四个字,并没有难懂的词汇,道理似乎也很简单:道路虽然近,不去行走,是到达不了目的地的;事情虽然小,不去做,是不会办成的。引申开来说,道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为方能成。
    所以,不论是什么事,行动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登山队员们千里之行的完成,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万丈高楼的崛起,也是建筑工人们从挖地基开始,之后一层一层建造完成的。有了目标和方法以后,就得行动,得做,得付出努力。不然,无论是简单的小事还是伟大的设想,都只是空想而已。
    《荀子·儒效》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里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从闭塞视听的“不闻”到能够了解到知识的“闻”,再到亲眼所察的“见”,发展到有所了解的“知”,都不如能够亲身实践的“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认识世间万事万物的过程。
    
    事虽难,为方能成(资料图 图源网络)
    荀子认为,对事物要有所认知,就应该要学习研究,达到“知”。但是“知”是为了付诸实践,行乃学习的最终顶点。
    明代的名医李时珍便是将“知”付诸于“行”更反哺于“知”的极好例子。他在学医与行医的过程中发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在民间和山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在华夏遍地留下了他求访、探索的足迹。对于之前的古医书中弄不明白的药理,他仔细地询问民间的知情者,并且亲自研究探察实物,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这些实践中获得的收获,都记录在了他的《本草纲目》一书中,造福后世。
    
    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后人总结李时珍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经历,留下这样的记载,正体现了他为了知识的准确性勇于探索迎难而上的韧劲。知识的正确与谬误,只有通过这种实践才能弄清楚,正如《荀子·儒效》所说:“行之,明也”。如果“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知而不行,即使知识再多,也必然感到困惑。我们若做不到像李时珍那样跋山涉水探求真知,那么至少能从最简单的小事开始行动,慢慢体悟荀子句中的浅言深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