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弓难张 先哲孔子博学多才,但他除了身材高大,脑袋有点“圩顶”之外,并无太多异于常人之处。孔子说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样地,天上也掉不下来知识。那么孔子是怎么学习的,有哪些好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永久借鉴的呢? 孔子的学习之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勤学 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是学习之道第一法则,再聪明的脑袋如果怠于学习,总躺在自己过去的成绩簿上不思进取,最终只能落得个江郎才尽的结果。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谦虚地称自己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但实际上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少的孔子对“礼”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兴趣。 孟釐子临死前夸赞孔子,“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 孔子对自己的勤奋好学倒是不谦虚,他曾自信满满地对弟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代表,一生勤学不倦。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此时的孔子年约七十,他认为自己学习《易》晚了点。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对弟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甚至不无遗憾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正是有了勤学不辍,为孔子的博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勤奋是学习第一法则(资料图 图源网络) 尚师多闻多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字经》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世人无常师,能者为师,无论长幼尊卑,只要人有而我不知的都可以向其学习,而不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等等。 孔子曾经拜年仅七岁的项橐为师,“后生可畏”传为天下美谈。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所谓“见多识广,勤学好问”,见得多可以提供知识的广度,而不懂就问可以提高辨识度,逐步练就一双慧眼,为此要求我们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尚师多闻多见(资料图 图源网络) 勤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仅仅勤学多问还不够,还要善学。那就是要勤于思考,学会举一反三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竹林七贤的王戎年七岁时就能认识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有此识见就是勤思得来。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那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刻舟求剑”式、或者晋惠帝“何不食肉糜”式的呆子,于实际生活和工作毫无益处。 勤于思考,触类旁通(资料图 图源网络) 精解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愈来愈专业化、精细化了。医学上讲求精准医疗,扶贫开发要精准扶贫,那么学习之道也应讲求精解。 而先哲孔子早就是这方面的翘楚。 《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向师襄子学习《文王操》的故事。 孔子学习这首曲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慢到师襄子都觉得他有点吹毛求疵。每次老师催促他可以进行下一步了,但孔子觉得还不够,还没有真正领悟其深邃意境。直到孔子悟出曲作者是周文王时,师襄子震惊不已,辟席向学生下拜,“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学琴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务求精解的学习之道。锲而不舍,不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此精益求精,则学问与能力必然进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