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六尺巷张英:今天我们怎么做父亲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卢赟秋 参加讨论

    文/卢赟秋
    张英是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他品行高洁,为世人仰戴,堪称一代完人。对国家来说,他勤于政务,在大政方针上多有建言,又主编经史诸书,传承了儒家文化。对家庭来说,他教子有方,以身作则,培育了人格健全、学识渊博的人才,是位优秀的父亲。
    
    桐城六尺巷(资料图)
    在他精心教导下,除两个儿子早逝外,其他四个儿子都考中进士,成为国家栋梁。长子张廷瓒担任詹事府少詹事,贤声在朝。次子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政绩彪炳史册,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三子张廷璐、五子张廷瑑相继任江苏学政,俱官至礼部侍郎,兴教育才,为后世传颂。
    今天,我们如何更好地做父亲,又能从张英身上汲取什么成功经验呢?
    从欣赏孩子开始
    张英是位和蔼慈祥的父亲,对于孩子,他懂得欣赏,懂得及时鼓励。
    有次退朝回家,六岁的小廷璐缠着他,讨要宫中的水果吃。面对懵懂的小儿,张英并不嫌烦,也没有板起脸来讲大道理。相反,他心中顿生无限怜爱,竟写了一首《嘲璐儿》,其中“娇痴索问朝回日,窃得官盘细果无”的句子,描写了小廷璐可爱的神态和童言。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对孩子有这份耐心,尊重孩子纯真的天性,是难能可贵的。
    张廷玉幼年也依偎父亲膝下,受到张英亲自教导。十岁时,小廷玉就能背诵《尚书》《毛诗》,张英为此写诗:“已通典诰兼风雅,远胜尔翁十岁时”,怀着子胜父的欣慰,记录孩子的成长。两年后,廷玉、廷璐兄弟俩进桐城龙眠山游玩,面对美景,突然来了兴致,屡屡赋诗。张英开心地写下:“璐儿先赋诗,夸我池中莲。玉儿才患多,逡巡出两篇。忆儿学语时,一字亦可怜。况今成七字,琅琅若珠蠙。”
    父亲的鼓励,永远是孩子成长的底气,也是伴随一生的感动。
    四十多年后,张廷璐受赐珍果,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疼爱,感怀地吟咏《细果》:“遗编载咏将雏句,犹记娇痴索问时”……
    张廷玉年近八旬,在自己年谱的十岁、十二岁条目下,感恩地录入了父亲当年赞许自己的诗句。
    
    张英家训《聪训斋语》(资料图)
    督导是为父之责
    读书,是兴家报国之道,也是教子的首务。张英在选择孩子启蒙老师方面,非常挑剔,必是品学兼优之士。在老师名单里,有名垂后世的大儒戴名世,有出身名门、乡试会元的刘辉祖等,这无疑给了孩子良好的起点。
    张英本身就是饱学之士,他常在学书作文方面对孩子们加以点拨。他认为写字读书贵在专注,他说:“学字当专一”,要选择与自己笔路相近的字帖,专心练习,如果“朝更夕改,见异而迁”,就会难有成就。他认为人在幼年时精神专注纯粹,对读过的书印象深刻,即使长久不温习,偶尔拿起来,也照样朗朗上口。因此,他让孩子们多读书中的经典、精品,而其他的则是不急之书。
    有段时期,张英在京做官,而孩子们则在桐城读书。他要求廷玉兄弟诵读诗书时,“一月之内,必加温习”,“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作文则要每逢三、六、九日就写一篇,不多也不滥,“但不可间断,不可草草塞责”。每个月完成的九篇文章,都要求寄到京城,他亲自批改。他说:“我看一会两会,则汝曹之用心不用心、务外不务外,瞭然矣。”他还写信给内兄姚文燮,请他代为督导儿孙:“玉儿、霖孙望严谕,勿见客,勿饮以酒。”
    后来,张廷玉担任翰林官时,还常将出差时见到的山川胜迹、风土人物写成日记、文章,每隔几天就寄回桐城,给退休在家的父亲过目。张英每次看过,就请人加以抄录,积成了四卷,又将抄本及原稿寄给廷玉。叮嘱说:“好藏之,他日载之集中,亦著述中一种也。”
    张英对孩子的引导和督促,可谓用心用力,堪为父范。
    
    张廷玉捐修良弼桥(资料图)
    敬业守廉当表率
    张英由于品学兼优,常被点为乡会试考官。他阅卷时,每卷都细心批阅,慎下断语。遇到卷中有瑕疵的地方,也反复校核,确保不偏不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选拔真才,不辜负国家“爱惜人才之意”。
    张英生活虽然清苦,但在“廉”字上却丝毫不亏。他有次任考官,遇人上门行贿,断然予以拒绝。结果张英入闱阅卷后,家中缺粮,家人只好天天喝面汤度日。还有段时间,家中因贫困,连廷玉的银琐都拿去典当了。张英回家后,小廷玉跑过来告诉父亲:“已将项铃与母矣。”
    长子张廷瓒早入仕途,夫人姚氏特意以张英为榜样,告诫道:“汝父于试事皆冰清玉洁,虽得咎朋友,不敢屈挠,从来无一字闲言。汝宜谨守之,不可以一字与人口实。”后来,廷瓒担任山东乡试主考,和同事对天立誓,经过勤苦核文,选拔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学子,令张英非常满意。
    在张英的言传身教之下,廷玉、廷璐、廷瑑也都秉承父教,以恪守清正为务。廷玉任会试考官时,同僚中有人意图舞弊,廷玉不动声色写下“帘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暮夜看”,令徇私者怀惭而退,放榜后有洁己奉公之誉。廷璐任江苏学政时,一律拒绝各地养廉银,还常捐出俸银修缮学宫,自己的官房却异常简陋。廷瑑任工部侍郎时,曾被派往督修福陵工程,当时天气严寒,有人建议饮酒暖身,被廷瑑严词拒绝,要求心怀敬畏,不能因酒误事。
    廷瑑是兄弟中最后一个去世的。乾隆帝闻讯后,叹息很久:“张廷瑑兄弟皆旧臣贤者,今尽矣,安可得也!”
    
    张廷玉自订年谱(资料图)
    做个好心态的人
    只有心态平和恬淡,人格才算健全,生活方能安适。培养孩子的好心态,身教更重于言教,需要正确处理与家人、与社会、与自己的关系。
    张英和夫人姚氏志趣相投,感情融洽。张英在京为官和归隐山林,姚夫人都始终相伴。有次,家中秋兰初放,张英因在宫中编书,无暇回家。姚夫人一面惋惜“兰花盛开,未得共赏”,一面又安慰丈夫:“寄语主人莫惆怅,秋花烂漫待君回。”张英编书归来后,虽然兰花已谢,但他热情地写了和诗:“携手偕为仙侣去,芙蓉岛在白云端”,希望一起回家乡做一对神仙伴侣。
    这份彼此牵挂和尊重,看似庸常,却很珍贵。温馨的家庭环境,正是孩子开朗心态的情感源泉。张英对兄弟感情也极珍视,他教育孩子:“兄弟或一二年或三四年相继而生,其相与周旋,多者至七八十年之久”,如果彼此感情融洽,没有隔阂,“乐岂有涯哉”!在张英的教导下,子女们婚姻都很幸福,兄弟姐妹亲密无间,无论相聚,还是远别,那份浓浓的情谊总能形诸笔墨、见于诗文。
    行善使人心安。张英说:“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他将一年用费分为十二股,每月余下的,专门用来“多做好事一两件”。六十岁生日时,他不搞宴请祝寿,只让姚夫人制作棉衣百件,分发给路上饥寒之人。在他的带动下,子女们都热心于公益事业,遇到荒年,都有倡捐周济之举。张廷玉率领亲属,在家乡修建良弼桥、恭人堤,也传为千古佳话。
    张英虽在官场,却能时时安分守己,不多求妄取。他告诉子女:“世人只因不知命,不安命,生出许多劳扰”,“人生不能无所适以寄其意,予所嗜好,惟酷好看山种树”。他当上大学士不久,便急流勇退,归隐山林,乐享天年。他的孩子们也都情操高洁,有山林之志,无钻营之心,诗文清新脱俗,在政治风波中总能站稳脚跟,一生无虞。
    虽时迁事移,但育子之道总有些不变的成功方法和原则。今天做父亲的,应该向张英学习,多从他的言行中汲取养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