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人生那么长 为什么要“只争朝夕”?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曹雅欣 参加讨论

    文/曹雅欣
    “只争朝夕”,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语句,它出自毛泽东《满江红》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漫长历史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常常给人一种错觉,悠长性往往代表着缓慢性,认为古老民族在岁月长河中,尽可缓歌慢行,尽可长袖慢舞,不必高歌猛进,不必冲刺前进。
    这样看来,“只争朝夕”这样的警语和号召,似乎不应该属于人类文明中的老者,似乎不该出自一个看尽光阴、饱经沧桑的民族的话语体系中。
    然而翻阅中国文化思想,我们却可发现,“只争朝夕”的意识随处可见:
    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抓住光阴的财富,远远贵重于抓住黄金的财富;
    比如,“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机如花,倏忽而逝,花落则错过,错过则蹉跎;
    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红颜弹指过,刹那芳华,人生不拼搏,流水年华;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资料图 图源网络)
    比如,“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与其寄许明日,不如奋斗今日,今日不开工,明日也成空;
    比如,“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关键时正如白驹过隙,不珍惜即如掌上流沙;
    比如,“人生苦短”、“时不我待”,前进的路上分秒必争,错过的机遇从不再来。
    其实,恰恰是我们的民族懂得了珍惜的意义,才在光阴滴漏里得到了长存的馈赠;正是因为中华民族走过了太多的沧海桑田,才懂得要稳步在朝夕之间。
    所以《周易》开篇的乾卦里有重要的一个观念传达,就叫做“朝乾夕惕”——“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早上如上升的太阳一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晚上如身处暗夜隐患般警醒自励、谨慎自勉,则可以无咎无忧。也就是说,君子要一天到晚勤奋谨慎,那么就是说,民族要从始至终励精图治。
    “朝乾夕惕”,是中国文化给所有奋进者的一句座右铭,提醒人们,珍重每一天,警觉每一步,抓紧每一时。
    就像一天24小时,日夜流转虽缓,却是需要每一分一秒的度过都不可荒废;
    
    闻鸡起舞(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么中华文明五千,民族历史虽长,正是缘于每一世一代的传承都从没蹉跎。
    在中国古代的文物里,有一种枕头叫“警枕”,就是一段圆木,有些圆木上还坠有铃铛。这种极度不舒适的睡枕,其实,不是为了睡,而是为了醒——“警枕”的存在,就是古人感觉人生苦短、只争朝夕,希望借此来管理自己不可睡眠太沉、不可醉梦太久。当人睡在“警枕”上的时候,头部一动、铃铛就会响,睡眠一沉、脖子就会痛。
    听起来,“警枕”的设置是如此不近人情,然而,多少名著经典,就是在这牺牲睡眠的时光中漏夜完成的;多少有志之士,就是用这多于旁人的时间里积累作为的。传说,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的漫漫长夜里,就是秉烛伏案,以“警枕”为伴。
    所以,“闻鸡起舞”、“悬梁刺股”这种争分夺秒的故事,以及“早起三朝当一日”这种勤奋在每一个时光刻度里的行为,才没有成为天方夜谭般的传说,而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写照。
    路遥在《人生》中记录过一句著名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悬梁刺股(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果说,能抓住人生紧要几步的人,往往具有年轻的精力、有力的步伐、蓬勃的朝气;那么,也许正因为我们民族具有“只争朝夕”的心态,所以中华民族穿过厚厚历史烟尘,依然可焕发时代青春,——而这,就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意义。
    历史可旧,思维不旧;
    岁月可老,步伐不老;
    只争朝夕,朝乾夕惕;
    民族行健,自强不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