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素绚 一、斯人已矣,浩气长存:端午吊屈原 端午宣城有感(明·刘璟) 屈子思存楚,何心事佞臣。九歌长慷慨,千载愈悲辛。 抱石知无益,摅辞愿有陈。其人虽已矣,气与太初邻。 纪念屈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据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之后。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后世便有了在端午节凭吊屈原的习俗,人们吊屈原,凭吊的还是屈原这种清高自持,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气节与精神品格,纵然“抱石知无益”,也要“摅辞愿有陈”,最终以其浩然正气而受到后代无数士大夫的景仰与效仿,比如苏轼在《屈原塔》中写道“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并且也像屈原一样,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人们在端午吊屈原,正是要借此表达这种理想精神的坚守。 二、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端午竞渡 减字木兰花·竞渡(北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龙舟竞渡(资料图 图源网络)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宋人耐得翁《都城纪胜》一书中记载了宋朝赛龙舟的习俗:“西湖春中,浙江秋中,皆有龙舟争标,轻捷可观。”龙舟竞渡时,船上有人高举红旗,还有人擂鼓以鼓舞士气。黄裳这首词,就是描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实况。在上片中,一群红旗高举的龙舟,从柳阴深处飞驶而出。竞渡时,船上不仅有人高举红旗,还有鼓手击鼓以统一划船的节奏。赛船上的击鼓声,如春雷阵阵传入观者的耳朵里。下片写夺标。先到达目的地的船只可以获得象征胜利的锦标。竞渡的高潮出现在赛船驶近锦标,胜负将见分晓的时刻,人山人海的观众为优胜者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喝彩声。在这种震耳欲聋的助兴声中,一马当先的龙舟上的竞渡者,正在拼命地划动船桨,向终点猛冲。最终“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最后的锦标是给予竞渡优胜者的赏物,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优胜者终于抢先到达终点,从金碧辉煌的岸边高楼上“衔得锦标第一归”。优胜者夺得锦标以后,就将它悬挂在船头的“龙头”上,活像一条真龙将锦标上端含在嘴里似的。场面十分形象生动。 三、食棕饮酒:端午节口齿间的清香 偈一百二十首其四十一(宋·释怀深) 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 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 还乡吟(近现代·袁嘉谷) 端午蒲酒黄,香斟白玉斝。当门艾为人,竞渡船如马。 阿母笑问儿,游踪满中夏。几年不在家,粽叶食一把。 席坐分雁序,鸡豚兼鱼蚱。况逢六弟寿,丰神最潇洒。 一饮三百杯,醉眸邈天下。 食粽饮酒(资料图 图源网络)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人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丢进江里,认为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同时,端午节还有饮酒的习俗,饮雄黄酒的习俗因为《白蛇传》而广为人知,另外,菖蒲酒和黄酒也是古人端午常饮的酒。 将粽子沾上沙塘食用,同时饮一杯芳香四溢的美酒,这些习俗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熟悉。“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端午蒲酒黄,香斟白玉斝”这些通俗易懂的诗句,如今读来也是倍感亲切,清香满口呢! 四、佳人相见一千年:发生在端午的深情 浣溪沙·端午(北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节又称“浴兰节”(资料图 图源网络) 端午节又称浴兰节,据梁宗镶《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兰是一种香草,生山野间,其叶煮汤可以治病,故古人夏初采兰成风。所以端午节也叫“浴兰节”。除了兰草,人们也多剪艾叶、菖蒲洗澡。苏轼这首诗一上来写的就是端午时节女子准备用兰汤沐浴的场景:明天端午浴兰汤之后,城外河中,恐怕都是香粉胭脂的味道吧?除了浴兰之外,苏轼还写了端午时节的其他风俗:在手腕上缠绕五彩线,在黑厚如云的发鬓间挂上保佑平安的符箓,“佳人相见一千年”则含有美好的祝福之意在其中:希望词中缠绕彩线、斜挂小符的这位佳人果真能受这些习俗的保佑,长命百岁,希望两人之间爱情也能美好而长久,岁岁常相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