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改过迁善克己复礼第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朱高正 参加讨论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改过迁善克己复礼第一之一:修身最重要的八个字:改过迁善,克己复礼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近思录》的第五卷,它的卷名叫做《改过迁善,克己复礼》。
    什么叫“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大家要知道,朱夫子在为第五卷命名的时候,上一卷叫做存养,大家有没有看到,我们先从《为学大要》的第二卷,讲到《格物穷理》的第三卷,现在讲到《存养》。我上一次已经给大家讲过了,所谓“存养”,就是说我们没事情的时候,你该怎么样来涵养你的本心,最重要的就是欲望不要太多,一定要让此心清明莹澈。所以说,当我们把第四卷《存养》讲完之后,第五卷,它叫做《改过迁善,克己复礼》。
    大家要知道,“改过迁善”这四个字其实出自《易经》里面第42卦,就是益卦——损益的那个益卦。益卦它怎么讲呢?它说君子看到这个益卦就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所以说迁善改过就是从这里来的。那么至于克己复礼,大家知道,“克己复礼”就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渊,跟他老师问“仁”,孔子告诉他,就是要克己复礼。什么叫克己复礼?朱熹解释得非常好,所谓“克己”就是克制一己之私欲,而所谓的“复礼”,就是回复天理之本然。大家要知道,在我们中国古代,这个礼仪的“礼”字跟义理的“理”字,两个字是互通的。所以说,所谓克己复礼,也就是要把自己的私欲,要把它克掉,复礼就是要让本来就在我们心中的那个天理,能够恢复成它本来的面貌。
    所以这是什么意思?第五卷,它讲“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就是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有过就要改,看到人家有善行,你马上就要学习,然后随时要提醒自己,做任何事都要能够“克己复礼”。好,这就是为什么第五卷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身方面是非常重要。那我们现在先来看第一条。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改过迁善克己复礼第一之二:为人处世怎样才能无往不吉?
    第一条就用濂溪先生(的话)。在这第一条里头,周敦颐就特别提了三个卦,也就是第一个叫乾卦,《易经》第一卦就是乾卦嘛,然后还有损、益两卦,我刚才给大家讲过了,“改过迁善”就是从益卦的《大象传》来的。
    好,那第一条他怎么讲?他说,濂溪先生曰:“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在这第一句话里面,濂溪先生就把这三个卦点出来了,说你一个有德君子要“乾乾”——所谓“乾乾”是什么?大家知道,乾卦讲的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是说你要乾而又乾,刚健不息于诚,要让自己的心意能够真诚无妄,这是最重要的第一点,要真诚无妄。然后他说“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说你怎么样才能真真正正做到真诚无妄?他说一定要做到忿窒欲、迁善改过,然后你才能够使自己的心意真正地达到真诚无妄。
    “惩忿窒欲”这四个字是从《易经》四十一卦的《大象传》来的。四十一卦《大象传》它怎么说?它说:“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这个“损”就是减损,照理来讲,这个减损,大家想想看,一般人都希望增多嘛,谁愿意被减损呢?减损本来是不好的,但是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易经》就是常常表面上看起来不好,有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那就是好,怎么说呢?大家看看,在这个损卦的《大象传》里面,孔夫子告诉我们,一个有德君子看到这个损象,你就要惩忿窒欲,大家想想看,惩忿窒欲——惩,就是惩治,也就是说要惩治我们的愤怒,窒息我们的欲望,像你平常三天发一次脾气,现在改成了要一个月才发一次脾气,你是不是把发脾气的频率减损了?只要你减少发脾气的频率,就意味着你的修养越来越好,是吧?再来,什么叫“窒欲”?窒息欲望,大家想想看,本来你有十个欲望,你现在把它减成三个,减成一个,甚至减到不正当的欲望一个都没有,只要你把欲望减得越多,是不是代表你的品德就越来越好?
    所以说,损的《大象传》告诉我们,惩忿窒欲,要惩治愤怒,窒息欲望,然后迁善改过,也就是说你看到益卦,益就是增多,这个对我们的健康有益。我在这里要问大家,对我们的健康有益你应该怎么办?对我们的德行有益,那就是只要看到有好的善行,我们就要赶快来学起来。只要看到自己有什么过错,就要赶快去除掉,这样才能够增益我们的德行。
    所以,濂溪先生接着说:“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他在这里讲,乾的作用真的是非常非常地大,也就是鼓励我们要“终日乾乾不息于诚”,只要你能够心诚了,他说“损益之大莫是过”,也就是损、益两卦的好处最重要就是在这里,要我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他说圣人讲话的要旨实在非常地深远。大家想想看,从损、益两个卦我们就可以得到这么多的道理。
    接着,大家看看,下面更好玩了。
    濂溪先生说:“吉凶悔吝生乎动。”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在《易经》里面,像什么“元亨利贞”,我们现在这里讲“吉凶悔吝”。《易经》里面,每一个卦每一个爻,它会告诉我们,这个是好的,这个是不好的,总的来讲,好的我们就叫做吉,吉利的吉,不好的就凶,凶就是不好。我们这样来看,好的叫做吉,不好的叫凶,《易经》里面最常讲的吉、凶以外,还有悔、吝。什么叫悔?后悔的悔,什么叫悔?一个人如果能够后悔的话,你就会由凶转吉。如果吝,吝是什么?吝就是有所不足,欠缺。什么叫吝?吝就是本来好,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所以这样大家就清楚了,吉是这样,凶是这样,由凶往吉走叫悔,由吉往凶走就叫吝。
    大家想想看,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他成功了,成功了他就心生骄慢,一有骄慢之心,问题就来了,他就由好的渐渐往不好走,这叫吝。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知道自己做错事,知道要悔过,要改,这样他就从不好的往好的走,这样就叫悔。所以他说“吉凶悔吝生乎动”。不管你是吉,还是凶,还是悔,还是吝,都来自于动。你不动,就没有这些吉、凶、悔、吝,一动就有吉、凶、悔、吝。
    他说:“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这怎么讲?他说,哎呀,在吉、凶、悔、吝这四个里面,吉才一个而已,所以他告诉我们,吉、凶、悔、吝只有一个而已,“动可不慎乎”?所以我们要有所动作的时候,可以不谨慎吗?大家想想看,有没有道理?你如果不动就不会有吉凶悔吝,只要你一动不是吉,就是凶,就是悔,就是吝,在这四个里面,吉只有四分之一而已,所以说,他透过这样告诉我们,就尽量不要妄动,动就必须要真诚才能得吉。
    所以说濂溪先生在第五卷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怎么样从乾卦以及损、益两卦来学习怎么来修身。所以说从乾卦里头,乾的刚健不息里面,就是要我们刚健不息地来使自己的心意能够变得真诚无妄。然后他告诉我们,你要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是损卦跟益卦它告诉我们,不管怎么说,吉、凶、悔、吝这四个《易经》的占辞里头,好的就一个而已,所以说他告诉我们,动不能不谨慎。所以说,君子绝不轻易妄动,要动就要有所建树,要能够垂为典范,否则我们不随便动的。所以说,你如果轻举妄动,这都是很浅薄的人。
    所以说,一个有德君子,话也不随便讲,因为讲了,人家就会一听到,就会拿你讲的话来检验,所以话不要讲多,不要随便讲。同样的道理,你在动念,别人虽然看不到,你自己最清楚,你如果轻易动念,每当你动的念你都做不到,我问你,你何来自信呢?相反的,如果我们动念是很谨慎的,不合理的、不好的念头我绝不动,只要我要动的念头,就是于人于己都有好处的,我才动,只要我动念,我就可以把它做出来,大家看看,这样是不是言行一致?
    所以说,一个有德君子,要动,要很谨慎,从外面的手脚、身体的举动,到你嘴巴的发言,以至于到你的发念,通通要谨慎,不管有没有人看到,就算只有自己知道,发念的事情,你也要谨慎。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改过迁善克己复礼第一之三:养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欲望
    我们再看第二条。第二条也是濂溪先生的话。
    濂溪先生说:“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一句话,孟子他讲什么意思?说你要养这个心,我们上一卷已经谈过存心养性,你要养这个心,最好的就是让欲望能够减少。大家想想看,你欲望越多,心都跑到外面去了,你欲望越少,心就能够停留在我们的躯壳里头。你的心如果太忙碌,怎么能够做我们躯体的主宰呢?你一定要让我们的心随时保持一种清闲的状态,要让它保持虚灵不昧的状态,这样才能够去应万事。所以说,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也就是说你这种不正当的欲望,你要尽量让它减少,这是养心最好的方法。
    以前故宫里头不是有个养心殿吗?讲句老实话,修养最高的境界就是养心,一个养心养得好的人,他的定力就越高。所以说,你心都没在养的人,那还有什么定力可言?所以孟子讲这一句话,周敦颐先生就给它发挥了。他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他说我们要养心的时候,不能只是让欲望少一点这样而已,他说“盖寡焉以至于无”,说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欲望不仅要让它少,而且要让它越来越少,要少到没有不正当的私欲。这样大家清楚了吗?没有不正当的私欲,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没有不正当的私欲,他说,这个“无”就是无私欲的意思——大家不要把这个“无”讲成是老子讲的“无”,不是这样的——周敦颐先生是一代大儒,他讲的“无”是指无私欲、无私心的“无”。
    他说我们人只要没有私欲,只要没有私心,则“诚立明通”,只要你没有私心的话,你的真诚就树立起来了,然后你的所做所为就非常地清明,而且畅通。他说,只要能“诚立,贤也;明通,圣也”,只要你能够把你的真诚树立起来,那你就是贤人;只要你能够做到清明而畅通,那就是圣人。
    什么叫“清明而畅通”?就是一点点私欲都没有才会清明。人如果欲望越多,就越不清明,就浑浊了,对不对?你私欲越多,阻塞就越多,封闭就越厉害,怎么可能畅通呢?所以说,濂溪先生从“养心莫善于寡欲”,对“寡欲”两个字,他要求我们,不仅只是“寡”而已,还要让它寡之又寡,使得这些私欲扫得一干二净,那这样,你的“诚”就立起来了,“明”就能够明通,就是既明而通,这样就变成圣贤了。
    所以说,濂溪先生这两条对我们修身都是很重要的。大家想想看,人世间的所有是是非非,常常都是因为欲望太多,而且你只考虑到自己。我常常在讲,我们儒家里面讲的去人欲、存天理,很多人读不懂就胡乱批评,它所谓的去人欲就是去私欲,存天理就是存公理,大家说对不对?我们每个人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追求,但拜托,你的追求,先决条件你不要违背天理嘛!在不违背天理的情形之下,你去追求,比如你喜欢画画,没有人觉得你这样是不妥当的,但是你不能为了你要画画,你就要侵占别人的钱财,是吧?这样的话,没有人会说你是对的。所以说,大家要记住,我们儒学里面讲的“去人欲、存天理”,其实就是指去私欲、存公理的意思。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改过迁善克己复礼第一之四:做好四个“勿”就能成为圣人
    好,第三条,就是伊川针对“克己复礼”四个字的发挥。我们来看看。
    伊川先生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大家知道,在《论语·颜渊篇》里面,颜渊问仁,孔子就告诉他,所谓仁就是“克己复礼”嘛,“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你是不是要去行仁,全部都取决于自己,跟别人无关的。所以他接着说,颜渊就问他老师了,说克己复礼的细目是些什么东西?我怎么去做克己复礼的功夫?他老师就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大家看看,这四个“勿”最最重要,后来颜渊就真的按照他老师所讲的,就去做,就变成了圣人了。
    好,伊川先生针对这四个“勿”,他这样来解释。他说:“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这是什么意思?
    他说,视、听、言、动——大家看看,眼睛,你在看东西,耳朵在听东西,嘴巴在讲话,然后我们的身体手脚在做事情,他说这四件事情,也就是视、听、言、动,这都是身体的作用。他说这身体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眼、耳、口,还有我们的身躯,这是身体的作用,“由乎中而应乎外”,这个“由乎中”是什么意思?这个“由”就是经由的意思,一定是经由我们内心的发念,你才会表现到外面来嘛。
    所以说,他告诉我们,“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也就是说,我们看什么、听什么、讲什么,还有你做什么,你从外面要把它加以节制,使它不会过头,这就是在养我们的心。“制于外所以养其中”,这个“中”就是我们的心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有没有道理?不管你去看什么,你看到跟你去看什么是不一样的。你不能叫我们眼睛不要看嘛,但是,有些东西不合理的,虽然看到,我们要视若无睹。一些不合理的东西,你就不要硬要去看,看那些伤风败德的事,看多了,都使我们的心术变不好了。就好比说,你去听,听人家讲故事,我问你,你老是听一些荒诞的话,听一些荒诞的言论,听久了,你自己都变成荒诞了。所以说,人家常常在讲,我们在教育小孩,要让小孩少看残忍的画面,这为什么中国古代要讲到“君子远庖厨”,为什么?因为如果君子随随便便就到庖厨里面去,人家在那儿杀鸡、杀鸭、杀猪,这个都是很残忍的事情,是吧?所以说,你常常看残忍的这种图画,那就会使得自己会习惯于残忍,以后看到残忍的事,你就不会觉得不忍,是不是这样?人要有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在这里,他说我们一定要“制之以外以养其中”,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继续看,他说“颜渊请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说颜渊就是按照孔子所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他就变成圣人了。
    他说:“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伊川告诉我们,说我们后面的人如果想要学圣人的话,我们就应该要好好真诚地来服从圣人的教诲,不要有所偏私,所以,伊川先生就写下了这个视、听、言、动四者的警语来提醒自己。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改过迁善克己复礼第一之五:心神都寄托在眼神里
    我们现在来看他的《视箴》。这个“箴”就是要箴规的意思,也就是随时来提醒自己如何为人处事。这个《视箴》它就说了。
    《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这是什么意思?他就说,“心兮本虚”,说我们人的这个心,本来是虚灵不昧的。大家想想看吧,我们的性本来就是善的,所以我们的本心本来也是虚灵不昧的。“应物无迹”,什么叫“应物无迹”?应就是回应、反应,也就是对任何事情它都可以回应,这个心就可以回应万事,它可以回应但你看不到任何痕迹,是不是?
    然后他说“操之有要,视为之则”,我们这个心,我们怎么去操作它呢?大家要记住,我们的心神都寄托在我们的眼神里头。我们看一个人讲话的时候,看他的眼神,大概他这个人讲话真诚与否,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大半以上了。所以说,他说“操之有要,视为之则”,就是我们要操作我们这颗心,是有原则的,也就是从我们怎么看东西,其实就是代表我们怎么样来操作我们这颗心,是吧?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让我们这颗心保持虚灵不昧,它才能应万事。
    所以说在这种情形之下,他说“蔽交于前,其中则迁”。这个“蔽”就是遮蔽,如果有东西遮蔽在我们的眼前的话,你被它吸引在其中,就是被它吸引了,你的心神就被移走了,有没有道理?所以说,我们讲过嘛,伊川先生在《周易程氏传》里头就讲到“艮”,艮止的道理,也就是我们要止于该止的地方,不该看的你看都不要看,接触都不要接触。打个比方,像吸毒,毒品碰都不要碰,不要说我来试试看,连试都不试,接触都不接触,这样的话,你就会远离毒品。你如果说一大堆朋友都喜欢吸毒的,你跟他们还混一起,你不吸毒那才怪。
    所以说,我们记住他说“蔽交于前”,这个“蔽”就是封闭、遮蔽的意思。什么叫封闭?什么叫遮蔽?就是遮蔽了我们的心,我们的本心的那种清明,它一遮蔽了的时候,你如果被它吸引住了,你的心就被吸走了,这叫“其中则迁”。
    他说:“制之于外,以安其内。”什么叫“制之于外,以安其内”?你就不要看嘛。你不要看,心就不会受到骚扰。心不受到骚扰,自然就可以安安稳稳地作我们躯壳的主人翁。
    所以说,他说“克己复礼,久而诚矣”,说我在这里要克制一己的私欲,要回复天理之本然。只要这样做久了,我就自然而然真诚了。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所以说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视、听、言、动,最重要的就是视。大家看看,你醒来,眼睛一张开。眼睛一张开,如果开错了,那整天就全部都错掉了。去看不该看的,你如果去看不该看的,就给自己的心增加无谓的负担。这是《视箴》所讲的。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改过迁善克己复礼第一之六:善用天性非礼勿听
    我们再来看,《听箴》它怎么讲。
    《听箴》它这样说:“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什么意思?说我们人,“人有秉彝”,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有良好的天分。“本乎天性”,这是上天给我们的,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人生下来,都被上天赋予了仁义礼智的这些美德,天生就有的。他说“知诱物化”,这个“知”不是一般的知识的“知”,也就是代表我们“自私用智”,大家记住,在理学里面“自私用智”是很重要的,孟子最早讲这一句话。也就是说,你没有把我们的理智用好,用到旁门左道去了,你“自私用智”就会伤害我们的本性。大家想想看嘛,你正道不走,你把你的聪明才智用去干那些旁门左道的事,那是不是就会伤害到你的本性呢?
    他说“知诱物化”,这不正当的使用,会诱惑我们不正当地使用我们的理智,大家想想看,心术不正,你就会把理智乱用了。“物化”,也就是说,我们竟然被外在的事物所引诱了,他说这样,你的正念就丢失掉了。
    所以说,他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卓彼先觉”,这些先知先觉的人多么地崇高啊!他们“知止有定”,他们知道,哪些地方我该静止,而不是有东西吸引我,就一直被它拉走了,我要“知止有定”,只有能止,才能定。
    大家看看,《易经》很好玩。在《易经》里面,像在《彖传》里面,易经的《彖传》只要出现光明,一定是跟艮有关。因为艮,艮就是山,山就是静止,人只有在静止的时候,才能发光明。你如果在混乱当中,欲望杂多的时候,一片混乱,怎么光明得了呢?所以说,他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什么叫“闲邪存诚,非礼勿听”,说这个“闲邪”,闲就是防止,防止这个邪僻,防止这个偏邪,只要你能够去防止这种邪僻偏邪的事,自然就能够把这个真诚给保存下来。其实“闲邪”跟“存诚”是一体的两面,只要你能够做到闲邪,自然而然就能够存诚。他说,只要你能这样的话,就“非礼勿听”,不合于礼的,你就不要听。
    我们把《听箴》跟《视箴》讲完了。你要看一个人,你就要去看他在看什么东西,他在听什么东西。有人喜欢听收音机,都是同样在听收音机,人家有的人是借着收音机来吸收知识,有很多人是听着收音机,听些稀奇古怪的,不是很好的节目,不是很好的栏目,都对他的品德没有帮助的。大家想想看,像你同样在看东西,有人喜欢看电视、看电影,我问你,你如果看那些恐怖片,看那些犯罪的片子,这看久了,把人的心思都搞坏了。也就是大家记住,你常常听什么、常常看什么,这种耳濡目染的情形之下,久而久之,你就看久了,就像你吃什么就变成怎么样,你看什么就变成什么样一样的道理。如果听你天天听的都是圣贤的话,看的都是古圣先贤的事迹,久而久之,你就变圣贤了嘛。相反的,你如果整天在看的都是这些宵小的作为,听的故事都听这些鸡鸣狗盗之徒的这些,久而久之,你也就变成那样的人了。所以说人要立志。立志,要么要做人就要当圣人,要做事就要做天下第一等事。
    所以说我们继续看。视跟听讲完了,因为视跟听,我们人基本上是相对被动的,对吧?像我们眼睛看,有时候不是我们要看,是人家冒在我们前面,我们非看不可,不可能不看他,但是我在这儿告诉大家,不该看的,虽然看到,就让它走掉,心不要留在上面。看就要看该看的,值得看的。不该听的,虽然我们听到,在心里面就闪过去,一点点都不留下任何的记忆,好像没听过的样子。我们耳朵要听,只是听那些对我们的进德修身有帮助的,这样你有这个心的话,你的品德自然而然一天就比一天好。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改过迁善克己复礼第一之七:祸从口出懂得说话之道很重要
    视跟听相对是被动的,下面要讲言跟动,大家看看。
    在《论语》里面,很常讲的就是言行。一个人的言行,因为是你主动表达出来的,一个人的品德就看他的言行就知道了。你要看他看过什么,听过什么,还反而相对比较难一点,但是要看到他讲什么,他做什么,这就容易多了。我们来看看《言箴》它怎么说?
    伊川说:“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
    什么意思?他说,我们人心的发动,都是借着言语而宣泄表达出来,是吧?也就是说,你讲什么话,我们可以倒推说你有什么心。他说“发禁燥妄,内斯静专”,也就是说我们要讲话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讲那种浮躁的、虚妄不实的。一个人讲话,如果是浮躁的,或者是虚妄不实,表示你这个人是浮躁不定的,你这个人是不切实际的。“发禁躁妄,内斯静专”,只要你不去讲这些浮躁的话,只要你不去讲虚妄不实的话,那你的内里就可以静而且专一了。这个内里就指我们的心。
    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视、听、言、动都跟我们的心密不可分的。
    他说“矧是枢机,兴戎出好。”他说这个言语至关重要,就像门的户枢一样,就像射箭的机括一样;“兴戎出好”,因为言语,你可能会造成大动干戈,也因为言语,可以使得大家能够捐弃成见,结为秦晋之好。
    他说“吉凶荣辱,惟其所召。”所谓吉利、凶咎、光荣或者屈辱,都是因为言语的关系才会跑出这些来。
    他说“伤易则诞,伤烦则支”,也就是你讲的话如果太过随便,那你的话就会变成荒诞不经,你如果讲的话非常地繁琐,那就变成支离。所以说这告诉我们,我们讲话要慎重,我们讲话要有要点,你不要一下子“伤易”,一下子“伤烦”。
    他说“己肆物忤”。什么叫“己肆物忤”?你随便讲,那外面的东西就跟你相抵抗,相违逆。“出悖来违”,你讲出去的不合义理的话,给你回应的,肯定也不合义理。
    所以说他最后一句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所以说,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不合法则的话,不合理的话,不合人情的话,统统不要讲出去。只有这样,你才算发言得当。
    所以说大家想想看,很多的祸害都是因为发言不当引起的。所以说,伊川先生在《言箴》里面告诉我们,发言一定要审慎,要真实无妄,不要随便讲话。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改过迁善克己复礼第一之八:真正的智者都懂得“非礼勿动”
    最后我们来看《动箴》。
    他说《动箴》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厉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什么意思?就讲这个《动箴》,他说“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在这里所讲的“哲人”就是指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知几”,什么叫“知几”?这个“几”就是刚刚开始在动,要分善恶的那个苗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懂得善恶要分开、岔开的那个苗头,所以说,“诚之于思”,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才刚刚在发念的时候,他都很真诚,就真诚啦。
    “志士厉行,守之于为”,志士是有所作为的人,他告诉你,他绝不胡作非为,也就是说,我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是有礼有节的,不会一发动不可收拾,不会这样。我知道,这件事情我要做到什么程度,要下多少的力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是恰到好处。
    他说“顺理则裕,从欲惟危”,就是说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顺乎义理的话,那你就宽裕得很,如果你都遵循自己内心的私欲的话,那就非常地危险。
    然后,他说“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他说就算在很匆忙之间,我也一定要诚之于思,要守之于为,一定要顺理,绝对不会从欲。他说“造次克念”,就算在匆匆忙忙之间,我一定念兹在兹。“战兢自持”,随时都战战兢兢地用这样来要求自己。
    “习与性成”,久而久之,只要你熟悉这样的话,就变成好像你的本性就这样啦。“圣贤同归”,当你做到这样的话,你就跟圣贤一样了。
    所以说伊川视、听、言、动这四箴,告诉我们,很具体地,你怎么样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所以说我们在第五卷里面讲的,伊川先生因为颜渊跟他老师问仁,他老师就讲克己复礼,颜渊进一步跟他老师问,克己复礼的细目是什么?老师跟他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伊川先生更进一步告诉我们,要怎么样非礼勿视,要怎么样非礼勿听,要怎么样非礼勿言,要怎么样非礼勿动。你看看,这视、听、言、动四箴总共有一百六十八个字,如果大家脚踏实地按照这样做,就可以“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