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存养第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朱高正 参加讨论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存养第一【完整版】
    一、存养本心灭除私欲 就能成圣人
    现在要跟大家讲第四卷,就是《存养》。
    什么叫存养呢?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所谓“存养”就是“存其心,养其性”。为什么第四卷安排《存养》呢?大家知道,我们已经讲过第二卷,就是《为学大要》,讲过第三卷《格物穷理》。《为学大要》就是告诉我们为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够学得像圣人那样。好,那第三卷讲的《格物穷理》就是告诉我们,你要踏进圣人之道的那个大门到底在哪里?只能经由圣人所留下来的经书。所以说,第三卷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来学习儒家的经典。
    好,现在进入第四卷。
    我们在《中庸》里面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讲中庸之道,就是我还没发的时候,要中;发了的话,要恰到好处,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这样才叫做和。所以子思才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所以我们现在说讲“存养”,其实就是在讲怎么“中”,也就是在你情绪还没有发动之前,你怎么去涵养你这颗心,保存你的本性,这叫存心养性。所以我们讲存养,其实就是讲它还没有动作之前。
    我们现在来看第一条,录的是周敦颐的话。
    就有人问濂溪先生,说:“圣可学乎?”说圣人可以学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可以经由学习而变成圣人吗?濂溪先生就跟他讲说:“可以的!”大家看看,伊川在《颜子所好何学论》里面就跟我们提到这个问题,有没有可以学成圣人那种方法?《颜子所好何学论》就是告诉我们那个方法,也就是你这个“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随地要让仁、义、忠、信作为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周敦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好,那在这里,濂溪先生跟他讲说,当然有啊。那人家就问他说,那它的诀窍在哪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学成圣人呢?就向濂溪先生提这个问题。濂溪先生就告诉他:“一为要”,“一”,说“一”就是它的诀窍。什么叫做“一”?大家要记住,在宋明理学里面,这个“一”就是从这里出来的。什么叫“一”?只有坚持“一”,才不会跑出“二”,才不会跑出“三”,以至于跑出“无穷”来,这样大家知道什么叫“一”了吗?这个“一”,用明道的话来讲就是“涵养吾一”。明道是濂溪先生的高足,所以他讲涵养吾一,其实“一”是什么?“一”就是无欲——没有欲望。我们人一有一点点欲望,就会跑出第二个,跑出第三个,搞到最后是无穷多的出来。所以你一定要涵养吾一,“一”就是定,不动心,那叫“一”,定于一嘛,是吧?所以他说,“一”就是无欲。
    濂溪先生讲:“一为要,一则无欲也。”他怎么说呢?他说“无欲则静虚动直”,濂溪先生说,只要你能够无欲的话,那你没事的时候,自然心就保持着虚灵的状态。你如果有所动作的话,因为你没有欲望,人家说无欲则刚嘛,你没有欲望的话,你做出来一定是直道而行,不会拐弯抹角,所以他说“无欲则静虚动直”。静就是没事的时候,你的心就是一片虚灵,有所动作的时候,一定是刚直不阿。
    好,他说“静虚则明,明则通”。大家想想看,当你的心保持得安静、虚灵的状态——人欲望一多,就变封闭,只要你没有欲望的话,心中虚灵就是一片的清明嘛,这个一片清明,自然而然想什么就畅通无阻。这叫做“静虚则明,明则通”。相反的,你如果不能虚那就封闭了,封闭的话怎么能畅通呢?一定是堵塞嘛。
    同样的道理。他说“动直则公,公则溥”。什么意思?如果你做什么事的话都是依直道而行,你依直道而行那就公而不私,对不对?只要我没有考虑我个人的状况,那一定是“公”的,大公无私。只要能“公”的话,那自然就“溥”,所谓“溥”就是广大。大家想想看,如果你心有私念的话,一定是私而不公了,私而不公怎么推得广呢?相反的,我只要没有私欲,做起事来依直道而行,自然而然大公无私,大公无私自然可以广布周遍,畅行无阻。
    他说“明通公溥,庶矣乎”,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明——清明,通——畅通,公就是大公无私,溥——普遍,到处可以畅行无阻。这大概就是圣人了。
    所以说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用后来朱夫子所讲的“纯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用阳明的话来讲也是一样,阳明他怎么讲?什么叫圣人?就是要“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要把人欲去得一干二净,那你就是圣人了。
    所以说,这是我们存养开篇第一条,就是濂溪先生所讲的。大家记住,你要怎么成为圣人呢?最重要就是要“一”,“一”就是无欲。这个“欲”,大家要记住,我们这里所谓的“欲”,是指私欲而言。很多人老是搞不清楚,说我们这个宋明理学说要“去人欲,存天理”,老是说“人欲”,认为这样的话,就把人的正当的欲望也都删除掉了,说是吃人的礼教。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这都是误解!
    其实宋明理学所讲的“存天理、去人欲”是指什么?其实把天理理解作公理,人欲理解作私欲,那就对啦!为什么呢?因为在宋明时代,所谓的人欲,像这种正当的欲望——像我肚子饿了,我就一定要吃东西;我口渴了,我一定要喝水——这都是正当的欲望,这不属于人欲。这样大家清楚吗?他讲的人欲是指什么?就是我想吃饭,肚子饿了,我要山珍海味、酒池肉林,这样叫做私欲。所以在这里,正当的欲望不在人欲的范围之内,他在这里讲的人欲是指私欲而言。
    所以说,濂溪先生告诉我们,你要成为圣人的诀窍就是“一为要”,“一”,它是讲什么?就是无欲,其实这个无欲就是指没有私欲的意思。所以说,大家要记住,不正当的欲望,这种私欲就是阻碍,我们的天生的明德遭到蒙蔽就是因为私欲在作祟。所以说我们想要成为品德良好的人,一定要把这些不正当的私欲扫得一干二净,这样就打开通向圣人的道路了。
    二、一切的善性都要让它沉静长养
    好。我们现在来看第二条。
    第二条是伊川讲的,他在这里是引用《易经》里面的复卦。这个复卦,我们一般来讲都会讲叫做“一阳来复”。大家知道吗?《易经》一个卦有六个爻,大家要记住,《易经》画卦一定要由下往上画,为什么?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它六个爻的称呼,最下面那个叫初爻,最上面的叫上爻,中间四个爻由下而上叫第二爻、第三爻、第四爻、第五爻,所以初、二、三、四、五、上,你当然要按照这个顺序来画。
    好,我在这儿就告诉大家,像坤卦,我们如果在八八六十四卦方圆图里面,最下面的就是坤卦,最上面的叫乾卦。好,那这个坤卦是六个阴爻,六个阴爻是坤卦,往左边就“一阳来复”,大家要知道,坤卦也就是纯阴卦,它往左边一移就“一阳来复”,干嘛?也就是阳生于下,也就是下面一个阳爻,上面五个阴爻,这样我们叫做复卦,这叫“一阳来复”。
    这个“一阳来复”代表什么?大家想想看,坤卦六个阴爻不代表沉静吗?因为在《易经》里面阳主动,阴主静,所以坤卦六个阴爻就代表是在沉静。那么“一阳来复”就由坤卦变成复卦,也就是一阳长在最下面,上面还有五个阴爻,这个在我们二十四节气里面叫做冬至,冬至日就是复卦。大家想想看,每年的冬至日就是大概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一号或二十二号,这叫冬至日。冬至日是代表什么?就是代表阳气已经进入闭藏。大家想想看,阳气进入闭藏代表什么?所谓冬至日就是一年白昼最短的那一天,也就是夜晚最长的那一天,夜晚最长是不是代表阳气进入闭藏的状态?好,当阳气进入闭藏的状态之后,马上阴极生阳,就一阳来复,一阳来复那就叫做冬至日,叫复卦。
    好,我们来看看,伊川在他的《周易程氏传》里面解释复卦是这样写的,他说:“阳始生甚微,安静而后能长。”也就是说,阳刚刚出来的时候,非常地微弱,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定要安静,然后才能让它长养。就像你看看,什么东西它刚刚要出来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它沉静,让它慢慢长养,这就是复卦的意义。所以说,复卦就是由静极要转动的时候,刚刚开始要动的时候,它告诉你,这时候,你要很安静地来养,来涵养这个微弱的阳气。
    所以说,在《易经》里面很好玩,像在上面不是就乾卦吗?这八八六十四卦方圆图,最下面是坤卦,最上面是乾卦。大家看看,这个乾卦就是六个阳爻嘛,乾卦往右边一挪就变成姤卦,什么叫姤卦?就是一阴生。我们在(圆图)下面这个叫一阳生,(圆图)上面叫一阴生,也就是下面一个阴爻,上面五个阳爻,这代表什么?这叫阳极生阴。在《易经》里面,阳爻代表君子,阴爻代表小人,阳主动、阴主静。在这种情形之下,刚刚冒出一个阴爻的时候叫姤卦,邂逅的“逅”,那个叫姤卦。
    姤卦的卦旨它怎么讲,大家知道吗?“女壮,勿用取女”,才冒出一个阴爻它就叫“女壮”。那大家想想看,在阳爻,哪时候才叫“阳壮”?这个“阳壮”在《易经》不叫阳壮,它叫“大壮”,为什么?在《易经》里面阳爻就称为大,阴爻就称为小,阳爻要到大壮,要到哪个时候?就从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也就是说,阳爻要长到第四爻,也就是下面四个阳爻,上面两个阴爻,才能叫做阳壮。但是阴爻只要刚刚一出来,它就叫做“阴壮”,这代表什么大家知道吗?这就告诉我们,阴就代表恶,阳就代表善,你人只要有微恶,你就恶了。只要你做了一点小错事,你不知道悔改,那你做错事会越做越离谱。阴爻只要稍稍冒出来,它就告诉说你已经做错了,提醒你要赶快改了。好,那阳爻是什么?你为善不易,你光光做一件好事还不能叫做好人,你要积累到第四爻的时候才能叫阳壮,所以说这叫做为善不易,告诉我们要努力去为善。那为恶太容易了,所以说只要稍稍做错一点事情就要提醒自己,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所以说大家看看,在复卦里面,一阳来复,伊川告诉我们说,阳刚刚开始出来的时候,非常地微弱,要安静,然后才能长。
    大家想想看,这个孟子讲的“夜气”说是不是也有相似的地方?孟子讲这个夜气,什么叫夜气?因为在古代一到晚上路上都安静下来了,只有更夫在那里走嘛,不像现在,大家到三更半夜不回家的还一大堆人。在古代,晚上路上就没人了,关卡都封闭了,是吧?所以晚上,一般来讲,大家不是读书,就是睡觉啦。所以在晚上的时候,不跟别人家接触,这时候我们人的善性就自然会出来。所以说它在这里讲的是一样的道理,你要安静,晚上要安静,以养微阳,也就是让我们的善性能够渐渐增长起来。
    好,所以大家看看,复卦就是要我们安静,来让这个微弱的阳气、善性能够滋长,所以他说复卦的《大象传》怎么说?他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在古代,只要碰到冬至日,所有的关卡统统封关,商旅统统停止行动。为什么?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天是冬至日,冬至日大家不要活动,因为阳气才刚刚冒出来而已,这时候要安静,所以不要车水马龙,要大地一片平静,让天地的善性能够慢慢长养,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大家要知道这个复卦在《易经》里面有它特殊的意义。所以一阳来复,一切的好、一切的善,都取决于一阳来复。所以说,人家一个有德君子为什么要你犯罪,还会赦免你,因为看到说你还有善性,还有可以改造的机会。所以说,只要像老师在教导学生,只要看到他有哪一方面的才分,就要尽量让他的才分能够充分地长养,一样的道理。
    三、人生四养——养生 养形 养德 养人
    好,我们继续看下一条。
    伊川说:“动息节宣,以养生也。饮食衣服,以养形也。威仪行义,以养德也。推己及物,以养人也。”这四个“养”,什么意思?
    “动息节宣,以养生也”,“动”就是劳动,“息”就是休息,“节”就是节制,“宣”就是宣发。好,“动息节宣,所以养生也”,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人一定要劳动,但你过分劳动对身体就不好,要劳逸结合,也就是适当地劳动之后,要适度地休息。打个比方,人可以不睡觉吗?叫你十天不睡觉,你命就没了,对不对?所以睡觉是最重要的。像很多人很注重美容,对美容有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睡眠的品质好,就是最好的美容的方法。所以说,他说动就是劳动,息就是休息,节,要有所节制,宣,有所宣发。你这个“动息节宣”都要恰到好处,它们的结构要合理,这样你就可以养生,也就是可以让你的身体状况保持良好的状态,可以让你活得久一点,这叫养生。
    其次,他说“饮食衣服,以养形也”,这个饮食衣服怎么养“形”?这个“形”指我们的体形,大家想想看,你如果饮食过量,饭吃太多,酒喝太多,你怎么吃就会长成什么样嘛,你如果胖得不像样,那能看吗?瘦得不像样,看起来也不似人君嘛。所以这个养形,就是形体要适中,就是靠你平常的饮食。而且你衣服的穿着也要得宜,衣服穿着也要稍微讲究,如果你在不同的场合就有不同场合的穿衣的方法,你在正式的场合穿睡衣去行吗?这不是变成大笑话了?你要睡觉的时候,你穿着正式的礼服,这像样吗?所以说,什么都要适合,这叫养形。
    “威仪行义,以养德也”。什么叫“威仪行义”?大家看看,一个有德君子,我不讲话,没有动作的时候,你坐要有坐相,立有立相,走路有一个走路的样子,人家敏锐的人光光看一个人的走路,一个人的起坐就可以说,哎呀,这个人涵养大概如何。所以说,这个“威仪”就是指这一点。这个“行义”,什么叫“行义”?就是你在做事的时候,合不合义理,这就是在看你德行养得怎么样。所以,威仪行义,大家想想看,一个有德君子,你平常没做事的时候,坐有坐相,立有立相,走路有个走路的相,然后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完全都合于天理、顺乎人心,这样的话,就得到大家的敬重,这叫养德。
    最后,“推己及物,以养人也”,你自己做得好,你也要能够把你的好推己及物,推己及人,这就是什么?叫“作之君、作之师”嘛。你做得好,不够的!你也要让你的臣民、你的下属跟你一样。所以我们在这儿讲,公司治理,我看过有那种人,以《弟子规》来作为公司治理,大家想想看,如果老板自己所做所为都违反《弟子规》,然后你要所有的职工按照《弟子规》来作为言行的标准,大家会服气吗?肯定不服气的。所以说你一个有德君子,一定是要先把自己修好,然后推己及人,也就是说,因为你做得好,能够去感化别人,让别人也这样学着来做,这叫养人。所以说,大家想想看,我们现在在讲存养存养,就是在讲这种道理。
    四、言语饮食——这两点最关乎你的生命
    好,我们看下一条。
    下一条是引用《易经》里面的颐卦。
    《易经》里面的颐卦是第二十七卦,就是颐养天年的颐卦。颐卦很好玩,颐卦是很典型的象形卦。什么叫颐卦?很简单,也就是上下两个阳爻,中间四个阴爻,也就是初爻跟上爻都是阳爻,中间二、三、四、五都是阴爻,这像什么?在《易经》里头,阳为实、阴为虚,上下两个阳爻有没有相当于我们的两排牙齿?中间空无一物,这就是颐口之象,所以说颐卦就在讲怎么颐养的问题。它从自己本身来讲,我怎么样能够养体,从口体之养讲到德行之养,从能够养自己讲到最后能够养天下万民。
    大家看看,《易经》就是这么好玩哪!颐卦怎么去讲养天下万民?我在这儿告诉大家,很简单,你怎么样能够让天下万民都各得其养呢?很简单,只要天下的这些贤人都愿意为你所养,他们就可以帮你养天下万民,怎么说?大家想想看,一个有道的政府,一个按照正道来走的政府,他一定会把人才吸收到国家行政体系当中,是吧?他会制定相关的法律,然后让各个地方每个人分到的田地都差不多,让你自己去,我不会去影响你的农时,然后我制定的税则也非常地公道,让老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只要贤人都愿意为你所养,他自然而然能够帮你去分配土地,制定税则。相反的,如果这些读书人都不愿意来领你的俸禄,那你就要担心了,为什么?只要天下一有变故的话,有人敢揭竿而起,那大家想想看,这些读书人本来就不想为你服务的,都倒到另外一边去了,那你还能坐得稳吗?所以说,在这里,我们颐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好,我们来看,颐卦它是这样讲,它的《大象传》说“山下有雷”。什么叫“山下有雷”?山下有雷,大家知道,山就是艮卦,它(颐)上面是艮卦,下面有雷,雷就是震卦,“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他说一个有德君子看到颐卦的卦象,也就是说山下有雷这种卦象,他就说我要“慎言语、节饮食”。什么意思?他说“慎言语”就是“以养其德”,“节饮食以养其体”。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我们有一句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都是讲这个颐口嘛。为什么祸从口出?大家看看,发生多少的刑事、民事纠纷常常都是因为出言不逊,导致原有的矛盾激化了。所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把他的口德养好,他就可以省掉很多很多的麻烦。所以说“慎言语”,也就是我讲话的时候要“慎言语”,慎言语以养其德,“节饮食”——节制我的饮食,就是节制我所饮的、所吃的不过量,这样就是在养自己的身体。从颐卦里面你懂得要“慎言语”、“节饮食”,慎言语是为了养德,节饮食是为了养体。
    伊川说:“事之至近而所系至大者,莫过于言语饮食也。”伊川说,事情跟我们最贴近而关系最大的,莫过于言语和饮食。我在这儿问大家,我们每个人是不是每天都要讲话?是不是每天都要吃饭、都要喝水,是吧?那我们就要在利用我们讲话的时候来养德,利用我们在吃饭、喝水的时候来养体,这都是讲存养的问题。
    五、修养自身定力绝妙法门
    好,谈到这里,伊川他在《周易程氏传》里谈到艮卦,艮卦是什么?艮卦就是下面是个艮卦、上面也是一个艮卦,组起来的,叫艮卦。
    我先单讲一个艮卦给大家听。单单的一个艮卦,就八经卦里面的艮卦,大家看看那个艮是什么意思?下面两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这是什么意思?在《易经》里面,阴主静、阳主动,大家看看,如果下面是个阳爻,上面是两个阴爻,这叫震卦,震就是动的意思,因为下面是一个阳爻,阳在最下面是动得最厉害,为什么?上面是两个阴爻,阴爻碰到阳爻都要退的,所以震卦就是单单一个阳爻在下面,上面两个阴爻,这个是动得最厉害的。你把这个震卦倒过来就变成艮卦了。艮卦就是下面两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大家想想看,阳主动、阴主静,阳爻已经跑到最上面了,你再怎么动,进无可进,就变成静止的意思了。所以,艮卦是代表止的意思。
    我们现在就讲艮卦,两个艮卦不就是止吗?而且艮卦在物象里面代表什么?它代表山,不动如山嘛。好,我们现在来看,伊川他在《周易程氏传》里面是怎么解释艮卦的。
    程夫子告诉我们,一个艮卦,艮卦就讲止嘛,你好好读一个艮卦,胜过读一部《法华经》。所以大家看看,你这个佛教就讲“空”,我们儒家讲的是“止”,静止的止,比如说君就止于仁,臣就止于义,父就止于慈,子就止于孝,是吧?这个“止”是什么?就是定在那里。为人君的人,你一定要讲仁,为人臣的一定要讲忠,做人家父亲的要讲慈,做人家子女的要讲孝。
    所以他说:“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当‘艮其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
    这一段话,他是在解释艮卦的卦辞。艮卦在《易经》里面是第五十二卦,它怎么讲呢?它讲:“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他在这里先来解释“艮其背”,什么叫“艮其背”?大家知道,我们人的背,有没有一点像山一样?是有点像的。所以说他在这里讲,“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什么意思?说我们人之所以不能够安于他所应该静止的地方,就是因为受到欲望的牵动。所以说,你本来应该要安于所止在这里,你之所以安不了,就是因为受到欲望的牵动。所以他说,欲望牵动在前面,然后要求你能够静止下来,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艮止之道当艮其背”,也就是说你应该“艮其背”,止于他的背部。什么叫止于他的背部呢?因为我们背部在后面嘛,我们所看到的是在前面,而背部是背着我们所看到的,没看到,我就不会受到它的诱惑了,因为没看到,这就是“是所不见也”。所以他说“止于所不见”,也就是说,我看不到它,我就不会受到它的诱惑了,就“无欲以乱其心”,没有欲望可以来惑乱我的心思,所以它的静止才能够安详下来。
    大家看看,这是伊川针对“艮其背”所做的解释。
    接着他说,因为它的卦辞是“艮其背,不获其身”,接下来“不获其身”他怎么说?所谓“不获其身”,就是不见其身,没有看到自己的身体。“不见其身”就是什么?忘掉自己了,“忘我也”,“无我则止矣”,什么意思?只要我没有私我的话,我自然一切都依照天理来定我的行止。刚才伊川不是讲了吗?你之所以定不下来,就是因为受到欲望的影响,我如果无我的话,无我自然无欲了嘛,所以说,这叫“艮其背,不获其身”。
    我们再来看,他说如果你不能做到无我,“无可止之道”。这个所谓的“无我”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的“无我”是指无私我,也就是说这个“我”是受到欲望所左右的那个“我”,而不是“真我”,我们在这里要讲清楚。
    再接着他说“行其庭,不见其人”,他的本意,大家知道,这个庭就是庭除,照理来讲,庭就是在以前古人出了家门,你家到要出大门是不是还有个庭院?就是在那个庭院。这个庭院,大家要记住,以前人都是住在屋子里头,平常屋子里头都是比较隐秘的,那这个庭除之间就是人来人往的地方,因为这里没有什么私密可言,所以他说“庭除之间至近也”,就是庭除之间,就是在庭院里头是最近的。“在背”,对于你的背部来讲,虽然再怎么近,也看不见东西,这叫做“不交于物”。也就是说“行其庭,不见其人”,虽然在人来人往的地方,我也跟任何的外物没有任何的接触,为什么?因为他在这儿强调,只要你“艮其背,不获其身”的话,自然而然就“行其庭,不见其人”。
    然后,这一段话是最重要的,下面他说“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什么意思?只要我们一个人能够做到不接触外物,你只要不接触外物,你内在的欲望就不会萌动,不会萌生,你“外物不接,内欲不萌”,这样来静止下来,你就得到静止之道了。所谓“外物不接”,就算看到有外物,我也不动心,这样才是真正得到静止之道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我们在这里讲静止之道,这个静止,其实是在讲定力。伊川在这儿引用《易经》艮卦——“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用这样来解释。我简单在这儿总和跟大家讲,也就是说我们“艮其背”,也就是说你明明有看到的,你要能够修持自己到有看等于没看,绝对不要有停留,是吧?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件坏的事情,只要你不动心,它不会影响你的。那你如果看到一件不好的事情,牵动着你内心的不当的欲望,这样的话,你就被它牵着走了,这样你就没办法达到好好地这种静、定、止的境界。所以他说要“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要能真真正正做到“外物不接,内欲不萌”,这样的话,你就可以达到真正修持到艮止之道。
    其实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这种定的功夫很重要,很多人就是因为很容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你如果定的功夫修持得好,也就代表你的自制力就越强,你如果定的功夫不行,就代表你越容易受到外物的影响。所以说,我们现在讲存养,就是在讲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能够提高自己的定力,只要能够做到“外物不接、内欲不萌”,这样才是真正达到艮止之道。
    谈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了,你要讲存养,怎么样不要受到外物的诱惑是很重要的,然后你自己本身绝对要把这些不正当的欲望扫得一干二净,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六、用义理滋养身心才会真正改变生命
    接着我们来看下一条。
    “明道先生曰:若不能存养,只是说话。”
    什么意思?明道先生说,你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地去存其心、养其性,那你就只是在说话而已。我们现在讲存养,宋明理学的精华就是在这里,他最怕的是什么?就是入耳出口,耳朵听到了,嘴巴又讲出去了,但是对你自己都没留下任何的影响,那有什么用?我们听到好的义理,你就是要“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这样,才能够把好的义理不断地吸收进来,而跟我们的进德修业、为人处事产生更好的影响。
    否则的话,你只是说话而已。什么叫“说话”?我听到了,我又讲出去了,都没留在我身上,对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没有产生任何的影响,没有产生任何的这种提升的作用,就像在读书一样,你读是读过了,你没读进去!所以说明道先生特别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停留在说话,要脚踏实地,做好存心养性的功夫。
    那怎么去做好存心养性的功夫?也就是要把不正当的欲望,你能够彻彻底底把它根除掉,这样才是正当的方法。
    七、把心收回来 成就更好的自己
    好,我们来看下面一条。
    下面一条,明道先生这样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明道先生这一句话是针对孟子讲的一句话有感而发的,孟子讲过这么一句话,他怎么讲?他说:“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大家看到吗?孟子怎么讲?他说可悲啊,我们人啊,自己所圈养的鸡或狗走失了,我们就知道赶快要把它找回来,对不对?但是自己的本心走丢了,竟然不知道要把它找回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就是明道先生讲的这一句话。
    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是什么?大家知道《为学大要》最终就是要成圣成贤嘛。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没有其它的方法,“求其放心而已”,就是把丢失的本心找回来而已。好,明道先生在这里就讲“圣贤千言万语”,说圣贤讲那么多的话,只是要我们人把已经放失的本心,把它找回来,“约之使反复入身来”,也就是把它找回来放到我们的躯壳里头,只要能够这样的话,你自然而然就能够向上努力去了,自然而然就“下学而上达”了。这个下学,什么叫“下学”?就是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学起,自然而然就上达,“上达”就渐渐往圣人这条路走去了。
    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讲到这里。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