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又逢期末:说文解字训“考试”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章黄国学丨ID:zhanghuangg 孟琢 参加讨论

    文/孟琢
    “考试”训诂
    
    “考试”的小篆字形
    考的本字写作“攷”,有叩击之义。右边的“反文”实际上是“攴”字,根据古文字形体,就象手中拿着一根小棍,不断叩击。在《唐风 山有枢》中说,“子有钟鼓,弗鼓弗考”——你有钟鼓,不敲它怎么行呢?
    敲击,就有了回声。这就引申出考试的含义——学生是钟鼓,考试是钟杵鼓槌,通过敲击,展现你的学问能力。当然,有时候敲的过猛,钟碎了,鼓破了,也是悲剧。
    “试”的本义也是“考察”,《说文》:“试,用也。课,试也。”它的意义更偏重于实践中的检验,《周礼 夏官》:“试其弓弩”,《韩非子》:“试之于事”,《三国志 杜畿传》:“受诏作御楼船,于陶河试船,遇风没。”无论是试弓还是试船,都不可能是纸上谈兵。
    考、试属于同义词,往往连用,逐渐凝结成词。在《东观汉记》中,已经有考试连用的例子:“萧何举韩信,设坛即拜,不复考试。”人家韩信是“免考”,比我们强得多。
    在“考试”之外,还有“考校”、“考核”的说法。《礼记 学记》中说,“中年考校。”这里的中读四声,不是说古人到了中年也要参加考试,而是说隔一年考一次。隔年考试,是不是比今天幸福一些?至于“考核”,本字作“考覈”,《说文》:“覈,实也,……得其实曰覈。”有核查真相的特点。
    “考试”之苦
    
    在中国历史上,考试始终伴随着读书人的泪水与叹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兴,考试苦!亡,考试苦!在中国历史上,考试始终伴随着读书人的泪水与叹息。不用说范进中举,也不用提蒲松龄笔下,变成鬼也要上考场的叶生。仅从古代的监考制度,也能看到读书人的不容易。
    以明清时代的考试为例,考生进场之前,要经过极其严格的检查——一大早就要赶到贡院门口,排成长队,上衣解开,赤脚,左手拿笔砚,右手拿袜子,依次听候点名,到学道(监考官)面前接受检查。按规定,两名兵丁检查一名学生,从头发一直搜到脚后跟,确认没有夹带,才能允许领卷进场,对号入座。
    进了贡院,连考三天,一天一道试题,考完之前不允许随便出入。号舍里有两块“号板”,架在墙上,白天一块坐、一块写,晚上两块拼成一块,考生就在上面马虎凑合一宿,比今天的考试要辛苦多了。在号舍门口,还有兵卒看守,称为“号卒”,考生一入内,号卒就落锁,要是想上个厕所,没门!憋着吧。在整个考试期间,贡院墙外设有巡逻,日夜不停,周围居民也严禁扔石头、放炮仗什么的,论紧张程度,不比高考低多少。
    考试中的啼笑皆非
    
    科举考试的痛苦,不仅来自考试环境的恶劣,更来自考题的凶残
    科举考试的痛苦,不仅来自考试环境的恶劣,更来自考题的凶残。文学院的学生总抱怨考题难,什么一百句《论语》默写啊,一百道西方文学史选择题啊,五个自杀的日本作家的名字啊,“讲的不考、考的不讲”啊……其实,古代考题的“变态”程度,是今人难望项背的。
    以八股文为例,有范围!就来自四书五经,从中截取段落短语,形成试题。但是,这个范围跟没有一样,四书五经是个题量巨大的作文题库,随便摘出一段、一节、一句,都能做题目。为了考试,必须背熟,还要严格遵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古人经典娴熟,与科举的压力密不可分。
    科举考试有几百年的历史,一开始还是些“纯正典雅”、“清真雅正”的题目。到了后来,正常题目用完了,为了考住学子,就出现了各种偏题、怪题。出题人在经典中随意摘取字句,毫无意义,我听说过一个题目,取自《孟子》中的“日攘一鸡”,题目就叫《一鸡》。如果你是考生,怎么答?
    据说有个考生,是这样破题的:“此黑鸡耶?此白鸡耶?此不黑不白之鸡耶?”考官一看,批了一句——“芦花鸡!”再往下看:“此公鸡耶?此母鸡耶?此不公不母之鸡耶?”考官只好再批道——“阉鸡。”
    为了考住学生,还出现了所谓的“搭截题”——把原文中的两句话,甚至是不同段落、不同章节中的话,拼到一起,形成一道考题。在中国历史上,最狠的搭截题来自太炎先生的老师,俞樾。在《论语》《孟子》中,有这样的内容:
    异邦之人称之亦曰君夫人。阳货欲见孔子。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
    第一句见《论语》,是上下两章的内容,后两句见《孟子》。俞樾将其“搭截”了一下,出了三道试题:“君夫人阳货欲”、“王速出令反”、“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第一道猥琐,后两道大逆不道,让学生怎么答!出考试题出到这个地步,也是醉了。当时题目传出,众皆哗然,御史曹登庸弹劾俞樾“试题割裂经义”,因被咸丰罢官,下旨“永不叙用”。这一年他不过三十六岁,正是大有可为之际,却骤然斩断了仕途的全部希望,也(no)是(zuo)可(no)惜(die)。
    
    和古人相比,我们的时代进步了太多
    讲这些故事,是为了安慰那些在考试前忐忑不已、磨磨唧唧的孩子们——不要怨天尤人了,和古人相比,我们的时代进步了太多!与其抱怨题难,不如认真复习,不要想着分数,要用读书治学、增进知识的态度面对考试,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才是王道!
    而且,从历史上看,无论多么讨厌考试,我们也必须承认,考试的发展体是中国制度文化的进步史,也是平民日渐把握机遇、走上时代舞台的历史。从先秦的世袭与游士,到汉代的察举推荐,再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以至于隋唐开创、影响至今的科举制度,再到今天的高考制度,在大趋势上,是日益公平合理的。关于古代考试,启功先生、张中行先生都有经典的论著,也推荐大家考后找来一读。
    转自丨“章黄国学”公众号(ID:zhanghuangguoxue)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