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敬徳书院迎来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主讲礼乐班的第三天课程,由彭教授的得意弟子张德付博士与高瑞杰博士分别讲授口容、声容、言容,手容、拜容、服饰之容。海淀区四十多位小学干部教师参加了此次课程。 敬徳书院礼乐班杨柳博士主持开讲 口容止,声容静,言容雅,手容恭,拜容敬,服饰之容洁是儒家礼乐文化对我们提出的总体要求。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礼仪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不管我们身处何地、做什么事,都要首先心存他人,要对他人予以充分的尊重。这种尊重最低的要求就是我们的言行不影响妨碍到他人,能够恰当实现与他人交际的目的。在礼仪场合,一个有修养的人应做到口不妄动,“不哕、噫、嚏、咳”《礼记》,“不唾、洟《”礼记》,“让食不唾”(《礼记》)。言语敬雅并注重言语内容恰当,“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礼记》)。手的动作谦恭、谨慎,“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礼记·曲礼》;动作轻缓,“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朱熹《童蒙须知》)服饰整洁,多加爱护,“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凡日中所著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朱熹《童蒙须知》) 敬徳书院礼乐班课堂 如何重建礼乐文化生活? 敬徳书院礼乐班张德付老师在上课 针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建儒家礼乐文化生活的问题,张博士援引宋朝大儒朱熹的言论:“古礼於今实难行。尝谓后世有大圣人者作,与他整理一番,令人苏醒,必不一一尽如古人之繁,但放古之大意。……后世苟有作者,必须酌古今之宜……且是要理会大本大原。(《朱子语类》卷八十四礼一),提出尊崇古之精髓的观点。 张博士认为,在当代重建礼乐文化生活必须首先“返本”!原原本本,有来有自,不可妄下损益。此为重建之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必须付诸实践,参与者本人必须贯注着、流溢着礼乐文化之意之美。在此基础上秉持“礼者,理也。”(《礼记》),“礼者,履也。”(《荀子》),“礼者,体也。”(刘熙《释名》)的原则,在明白礼之意蕴之后,见诸踏实的践履,体之于身,最终以润身、以美身。 张博士认为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纲常解纽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儒者创制立法、化民成俗的伟大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有可为,任先知、先觉者呼喊,任先行者缔造! 礼乐修身何以可能? 敬徳书院礼乐班高瑞杰老师在上课 礼源于人性之善。孟子有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人性之四端正是礼乐的本源。 先儒依性以成礼,而非设礼以限人。王阳明有言“君子之学也,于酬酢变化、语默动静之间而求尽其条理节目焉,非他也,求尽吾心之天理焉耳矣。”(王阳明《博约传》)礼乐本于人性之自然涌动。然而人有惰性,需要通过修身来不断调养自己的人性之善,来不断涵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礼乐的制定,立中制节,无过之也无不及。“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礼记·檀弓》礼乐重实轻形、损文益质。敬、戚、哀、俭等我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它们都是仁之显露或具体呈现,这种内在真情实感是外在揖让周旋之仪节的根本。 礼乐修身,行屈伸进退升降之仪,揖让周旋往来之礼,进而明天道、度人情、理人伦。“从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时时涵养省察,默识心通,久而久之自然有豁然贯通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