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孔子的“无违”应该怎么解?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香港《大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林芷茵《“孝道”的几个“版本”》(原载2012年4月26日《文汇报》)一文中,说到《论语》中孔子在答孟懿子“问孝”时说的两个字:“无违”。作者释此二字“就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窃以为与孔夫子的原意有些出入。
    孔子所说“无违”二字,出自《论语。为政》。其原文为:“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难看出,孔子对樊迟所说,即为孔子对“无违”二字的解释。按照他的本意,“无违”之对象,并非“父母的意愿”,而是一个“礼”字──他是将“孝”置之于“礼”的大框架之中的。有经学家解释,“是时三家僭礼,故夫子以是警之。”意即无论生时“事之”还是死后“葬之”(或“祭之”),都得符合礼制,“得为而不为”系礼数不及,“不得为而为之”便是“僭越”,此二者都在不孝之列。
    退后一步说,即使孔子说的“无违”可以解释为“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这种孝道似也未必可取,不值得林芷茵为之张目。
    对于一个“孝”字,孔子有过不少论述,而且多在《论语。为政》之中。例如,子游“问孝”时,孔子说:不但要奉养父母,而且要敬重父母,方能称之为孝。光是能养,养父母与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如,子夏“问孝”,孔子说:能够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是最重要的,光是有事情自己去做,有酒食先让父母享用,也不能称之为孝。(“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如此等等,可谓“孝敬”,值得人们记取并践行之。
    孔子的“无违”不能解释为“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但在孔子的“孝道”中,确实也有“无违”父母的成分。最典型的当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语,出于《论语。学而》。“无改”自然“无违”,“无违”就是顺从。难怪后人会将“孝”与“顺”字相连,称之为“孝顺”。以我之见,将“孝”与“顺”相连,远不如将“孝”与“敬”字相连。孔子之后的荀子,就有“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之说。他认为“入孝出弟”(由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而来,出自《论语。学而》),仅是“人之小行”;“上顺下笃”,仅是“人之中行”;“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方才是“人之大行”。即以父子关系而言,“从义不从父”者方才可谓大孝。(参见《荀子。子道》)而在鲁迅看来,人类若要进步,无论“父之道”是“其道”抑或“其非道”,都没有“三年不改”之理,哪能一概“无违”呢?
    我倒并不以为事事都与“父母的意愿”相违就好。我只是认为,不能以“违”与“不违”来鉴定“孝”与“不孝”。此中不仅有一个是非问题,即“父母的意愿”是否合理,而且还有一个权利的归属问题。如果是父母自己的事,包括父母爱吃什么,爱穿什么,爱看什么电影,爱去哪里旅游,如此等等,最好“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如果是子女自己的事,就该另当别论。现在有句话,就叫“我的青春我做主”。倘若不管“父母的意愿”是否合理,因为“孝”而一概顺从;不论是事业还是婚姻,统统都由父母做主,不该是现代人的观念。(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宋志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