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嘉宾: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山先生 明德讲堂第七期之四:什么是“明明德”? 关于《大学》的来历就说这么多,下面进入正文的赏读。 一上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的文章讲气格,后来曹丕讲“文以气为主”,他讲得更多的是才气。实际上,儒家最早的文章不是以讲道理为主,讲道理不是以逻辑分析、概念剖析为主,它讲的是气格高骨的说法,有点先声夺人。你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没什么商量,大学的道,就是如此。这里面就是一种很自信的口吻,也是一种很专的口吻,他不是说大学的道是什么?我们怎么去选择大学的道呢?如果让苏格拉底写这个文章,可能得先商量商量。哪个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道呢?所以中国人写论文的文体,这种特征表现得很清楚。朱熹在解释《大学》的时候,什么叫大学?小孩子15岁以前,读中小学,学了一些最基本的,15岁以后逐渐成人了,要治天下了,该学一些大学之道了。他甚至说大学应该读太学,这指的是教育机构,他也说我们从俗读大。 实际上我倒觉得王阳明说得很简单,大学就是大丈夫之学,就是对天下有担当气魄,有担当志向的人,想改善这个世界,有入世担当情操的人的学问,就是大学。也可以说是理想之学,也可以说是仁人志士之学。道本来是道路,实际上在这里是宗旨、目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句话从天上来又到天上去。我们下面要讲的是人类的终极学问,什么呢?明明德。在,判断词。大学的道主要就在于“明明德”。这个词好,如果少了一个“明”字就不好,不断地弘扬明德。一上来以后什么是最高的学问?明明德,弘扬明德。这就涉及到明德指什么?汉儒一个解释,宋儒一个解释,明清儒一个解释。理学家里,朱熹的解释和王阳明的解释就有各自的不同。什么是明德?我们说西周的明德是什么?“明德”这个词在《尚书》中可信为西周文献,《尚书》中出现8次。仔细推敲什么是明德,如保赤子地对待那些被征服者,这是“明德”。在《尚书·康诰》里面说,周公的弟弟康叔封到了卫这个地方,那是殷商的老窝,你怎么治理这个地方?周公说:“若保赤子”,你要像看护小孩子一样看护他,这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态度:我们是征服者,我们是战胜者,我们对那些被征服的人采取什么态度,他们不懂事,像小孩子一样护佑着。有的时候是桀纣的错误,商纣王的错误,不能算在小百姓的身上。另外,慎罚,甚至讲明德慎罚,不要动不动就抄家伙打人,我是战胜者,我是领导者,我有国家机器,动不动就向百姓下手。这就是明德,那个时代的明德。 肉欲蒙蔽人性(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到了理学,理学把问题搞抽象了。说我们内心中都有天地的伟大之性,但是我们被肉欲蒙蔽了,我们身上有动物性,动物性时常遮蔽我们的人性,“明明德”就是把动物性驱除,把人性发挥出来,这个就抽象了。但可以这么讲,动词之外的“明德”,这个名词是可以容纳各种解释的。我们现实生活中什么叫“明德”?尊重他人,遵纪守法,关爱他人,尊敬他人,人格平等。我们要讲公正,我们要讲民主,这都是明德。社会的核心价值就包括这些内容,我们就要弘扬这些东西,所以这个词实际上《大学》作者并没有把它说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变化,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人道的生活,人性的原则,这是明德最基本的东西。我们人类永远追求真善美,这就是明明德的道理,追求人性的东西。 本文为腾讯儒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