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明德讲堂》第七期之十一:如何守住自己的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李山 参加讨论

    主讲嘉宾: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山先生
    《明德讲堂》第七期之十一:慎独 不欺心
    接着,该讲“止”了,不是说“止于至善”吗?下一段说“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这是头一次来解释这个“止”。《诗经·商颂》里面就有讲商朝当年的地盘,有“邦畿千里”,就是国都之外有千里之地聚居着很多老百姓,老百姓就“止”于这个地方。然后又引了《诗经》里的《小雅·黄鸟》篇,说“缗蛮黄鸟”,《诗经》里作“绵”,就是指小小的、黄色的鸟,依偎在大山的角落里。据说孔子当年看了这个诗,说你看看连小鸟都知道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居住,可是有些人专门把自己放在危险的位置上去,所以人不如鸟,就是“何以人而不如鸟乎!”“可以”在这里读作“何以”。接着又引:“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注意这个引得有点过分了。前面的“止”都是动词,“穆穆文王”就是庄严肃穆的周文王,“于”是叹词,“缉熙”就是持续不断的意思,“敬”是恭恭敬敬,“止”实际上是个语气词,有点像“止哉”这个词。但这个也被引过来当“止”这个词。但是下面接着又引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准则,每一件事情都有准则。我们做人君的,要以“仁”为自己的最高准则;为人臣的要以敬业、敬事、恭恭敬敬为自己的最高准则;做人家的儿子,以孝悌为最高准则;做人的父亲要以慈爱为最高准则,叫“止于慈”,父慈子孝;与国人交,你要以讲信用为最高准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它是一个目标,是一个理想。这儿大量地强调“止”。
    
    如何守住自己的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下面实际上还是对“止”的一种修辞性的强化,引了很多《诗经》。下面该说“知本”了,什么是根本?根本的意思是什么?引了一段孔子的说,说:“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实际上《论语》中说过这个话:我的学生子路打官司,三言两语可以断一个案子,这是为什么?一个是子路出身于是“野人”,下层,二是大信之人,所以他说话算数,民间一点小小的争执,老张家的鸡跑到老李家下了个蛋,结果因为这事儿干起来了。子路站出来说“看在我面子上,吃点亏”,这是断者有威信,你让我吃点亏我认了,这可以。但是孔子说,虽然我的学生子路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是我们追求的更高目标是什么,老百姓不打官司,所以中国是“无讼主义”。但这个不打官司和后来的“无讼”不太一样,孔子追求的不打官司是大家人伦和谐,有事好商量。和我们后来的“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不是一回事。什么是根本?断一个案子断得很好是一回事,干脆我让百姓不产生诉讼的争争吵吵的现象,这不是抄底吗?用这个来强化什么叫本,什么叫末,你会打官司反而是末。“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无情者”不是冷酷的意思,是没有真实情况,诬告的。诬告别人欺负自己,实际上没这个事,这叫“无情”。这个“情”当真实讲,当实情讲。“不得尽其辞”,就是用德行感化民众,教化民众,使每一个民众的德行水平高,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的一点小利益去诬陷别人,这是一种纯美的民俗。“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让民众普遍知道什么是值得害怕的,做事不体面,随处加塞儿,随地吐痰,光着大膀子街上晃,甚至严重到诬陷别人,这是耻辱的,丢人现眼的,深深地知道这一点以后,不做这种事,这叫“大畏民志”,强调什么叫作根本。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羞耻线,使得人人自爱,建立良好的风俗,这是目标,这是根本。至于说你会打官司,也只是抓细枝末梢,人家打仨官司你打五个,这不是本事,因为你没有消除邪恶的,不文明的现象,所以应从根本上消除。这就是本末。
    接着该说诚意,该说正心了,实际上讲到这儿就进入到了这篇文章的腹地了,也就是说对我们最有启发的东西开始出现了,当然其他地方也很有启发,我们在这是说:进入中心地带了。所谓“诚意者”是什么,什么叫诚意?“毋自欺也。”不要欺心,不要自欺。有一个成语叫作“自欺其人”,现在有人把第二个“欺”写作欺骗的欺,俩欺骗相叠,自欺、欺人,实际上它的本意不是这个意思。“自欺其人”就是自己“欺”自己。最大的欺骗,最容易出现的欺骗是自己欺骗自己。欺骗自己什么?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知好知歹的心。说这个是错的,但是我就迈过这种想法去做这个错事,这就叫欺心。要“诚意”,从哪儿做起,先对得起良心。这种良心从哪儿来,儒家一说就是来自于天地,我们不这么说。总而言之,人在社会生存,我们从小在社会中生存,这个社会实际上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会培养出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超自己功利心的心,应该说就是道德心。有的时候我们跟人吵架以后,回去想想我这儿错了,那儿不对,要是那么做就不至于。这个心就是良心,良心可不是没有的。我们刚才说抢劫犯都蒙着面,那就是良心告诉他这是错的。所以“毋自欺”就是不要欺那个良心,这就是人生,儒家修身的大主题:怎么让良心作主。你那么好欺负?软弱者才会被欺负。这个良心在你的心里是软弱的,不拿主意,就像家里的小孩子还没长大,一定是经常遭欺负,但儒家要修身就是不断地引出它,让它替人生做主,所以说“毋自欺也”。
    什么叫“毋自欺”?下面举一例子,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什么叫“自慊”?就是说闻见臭味赶紧躲,不是说闻到臭味之后觉得真香,没有那样的人。还有就是见了美女总是多看两眼自谦就是不自欺,能够做到自我圆满,“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在这提到了一个“慎独”。在这一点说,《大学》和《中庸》又很像。《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什么叫慎独?就是在没人看见,没人干扰,在自处的时候不要欺心,让你的良心仍然看着你的杂七杂八的心,这就是“慎独”。在社会中,一出门大家穿得人五人六的,这好办。晚上的时候你能不能还让你的良心值班?下班了回家了,到暗处了,良心下班吧,各种各样的事情,回到网上,躲在一个小网络空间里开始骂这个骂那个,像幽暗的地下室那样,潮湿阴暗的东西翻上来了,不该做的事情都做,该做的事情不做,这就叫做让良心下班。儒家强调什么时候让良心看着你?检验你的时候不在大庭广众,你人五人六的;检验你的时候就是在没人看守你的时候,人家见不到你的时候,听不见你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够看得住自己,这就是慎独。
    
    慎独(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过去我们看过一个讽刺小品,说一个人要写一篇“慎独”的文章,到了图书馆没人看见,“咔嚓”把纸撕下来,回家写慎独的论文,这是一个绝大的讽刺。接着下面讲到不欺心的现象,举例子:“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这就讲的是良心时时刻刻都有,就是坏人平时的时候做很多不善的事情,君子来了以后他也把自己不善的一面掩盖住,把善的一面显示出来。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抢劫犯脸上罩着一块黑布,都有良心,问题是你经常欺它。但是“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焉,则何异矣。”你是个坏人,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不用多久都知道你是什么人品。说来个君子你就装一装,一点儿用没有。这里说的是一个人生的洞察,什么洞察?我们每个人都在一个小群体里生活,刚刚到一个地方上学,来了四、五十号新同学;刚刚去参加一个会议,来了四五十号五湖四海的人,实际上大家在这个小群体生活,用不了多久谁什么样,谁是什么品德,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称,只不过有人说有人不说而已。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焉。”为什么小聪明反被聪明误,实际上大家都防着你,最后就是你的下场。所以做事还是从正心诚意做起吧。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相信大家都有这种感受,一个人用不了一个月大家就品出他是什么人了。所以要注意,别拿别人当傻瓜,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意思。接下来说“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独也”,内心中有什么一定会表现在外面,所以要看住自己,要慎独,永远正直诚实地做事,别欺心,实际上有时候欺骗别人就是在欺心,就是欺骗自己,最大的欺骗就是欺骗自己的是非之心。这就是诚意。朱元璋封刘伯温为“诚意伯”,我们觉得肯定是挖苦他,所以郁离子晚年的生活也不那么幸福。朱元璋这个大老粗上了台以后心胸狭窄,老担心这批人:你帮了我是不是也可以帮别人?你自欺,我知道。敲打他。
    本文为腾讯儒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