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牙勾形器 獐牙勾形器的故事。这是大汶口文化常见的遗物,握有此物的,一般都是部落中最有经验的猎人首领。此物长度不超过20cm,由两只经过加工的獐牙和一只角质或者木质的短柄组成,用绳索捆绑固定,在手柄的尾端,钻有穿绳用的孔。此物的用途,本是大汶口人捕猎鳄鱼的工具。鳄鱼凶猛,皮厚,常群居于沼泽、河滩,不易靠近和捕猎。但是若用牙勾加以诱饵,并放长绳来钓捕其中的一只,拖上岸来,则可以一招制其于咽喉,然后群起而攻之。图的右方,是大汶口出土的鳄鱼头骨和它背甲上的骨片。大汶口人,是太昊伏牺(伏羲)氏的后代,当时,这一地区农业并不发达,但却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智慧和勇敢的伏牺,是威望极高的猎人首领,他所专用的工具,经过一代代的传说和渲染,逐渐神化,成为“句芒”,流传至今。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 比良渚略早三百年,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上,亦出现了猪和鸟以及太阳的组合。凌家滩玉器上的这只鸟有着铁钩一样弯曲而尖利的喙,显然那不是普通的鸟,而是一只鹰。在这个图像中,猪和鸟似乎都不是主角,因为太阳占据着核心的位置。我曾说过这个图案代表着炎帝系的河伯家族(双头猪),与少昊家族(鹰)的联合。从凌家滩到良渚,鸟首猪翅演变为猪头鸟身或猪头鸟尾,这代表着先民们的造神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良渚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的联系,但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区别:太阳不再是崇拜的主体,因为最后的太昊——炎帝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五帝”时代,在东方拉开了新的序幕。 东海之滨是良渚文明的发祥地 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以太湖为核心的区域,是良渚文明的发祥地。此处北有长江,南有钱塘,东临大海。东、南、北三面临水,西部有天目山,也是天然屏障,中部又有太湖。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培育良渚文明的沃土,在环太湖周边,已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多达300百余处,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群落。而且直到今天,这里仍旧是中国人口最集中,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天堂之国。 良渚玉琮和筒形玉镯 在金沙遗址出土的良渚玉琮和在美国博物馆展出的筒形玉镯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良渚的神或者巫师站立的样子,它最少有两足、两手、肩上一对弯勾和一对翅膀。神穿着宽大的袍服,所以良渚出土了不少用来系扣袍服的玉带钩。玉带钩,一直沿用到明和清。但是中国最早的衣冠人物,不是出现于中原,而是产生于良渚。那些“长袖善舞”的,并非后来的宫庭女子,而是当时这些手握神权,以及天文气象和历法的巫师们,他们是当时的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在古代中国的传说中,“帝”是至高无上了祭祀对象,但他们在天上。而替代上帝行使权力的,则是神。神统治着大地,他们最后演变为各个王朝的官员们。在宋代和明代,官员们的“乌纱帽”上,总是装饰着一对颤悠悠的“翅膀”,以符合两手、两足和两翅的规格,这难道不是良渚的遗风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