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在西南漂泊,他怀念长安,曾写过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他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他的先祖杜预也是长安人,所以长安既是当时国家的首都,又是他的故乡。中国人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杜甫也是,他想回乡终老,于是开始从四川出发还乡,可是没有回到长安就病死途中。当时长安在安史之乱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手中,而且唐朝从玄宗后期到肃宗时代,中央政府逐渐失去威信,地方上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很不平静,只能依靠水路。这首诗就是写杜甫在旅途中坐船来到湖南,登岳阳楼的感触。 杜甫(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个人如果对国家、民族有感情,那么他对于国家的历史、山川就会有一种特别亲切之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两句看似平常,可在“昔闻”与“今上”之间展现了杜甫怀思向往的丰富感情,以及经过怀思向往后真正来到此地的欣喜。“洞庭水”在中国文学中很有名,《楚辞》“九歌”中就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岳阳楼就在洞庭湖的岸边上。 “吴楚东南坼”,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有吴国和楚国,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及两湖一带。人们如果从岳阳楼的高处向下看,是很广大的一片湖水,没有什么东西遮拦。杜甫说:顺着没有遮拦的湖水向东南望去,是古代的吴国和楚国。“坼”本来有分开的意思,这里指吴和楚分开的边界。吴楚的边界代表了他对祖国疆土的一份感情。放眼望去,多么辽远的疆土,中国幅员辽阔,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此时哪些地方是安定的?哪些地方还在战乱?杜甫把所有的感情用这么短的句子表达出来,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妙处。 接下来是“乾坤日夜浮”,在《易经》中,“乾”代表天,“坤”代表地。站在岳阳楼中,上面是无际的天光云影,下面是无边的波涛起伏,波涛映照着天光云影的起伏,就好像天空在湖水中动荡。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水的浩渺无涯。中国诗歌常讲气势,这两句的气势非常雄伟,整个天地都在笼罩之中。 文学创作有写实的一派,也有象征的一派。有人写实就没有象征意味,有人用象征就完全脱离了现实。杜甫善于写实,他的写实却常带有象征的意味。在“乾坤日夜浮”的浩荡无涯之中,他同时唤起了读者的另一种感受——天地都在动荡,从而产生进一步的联想——他自己的流离颠沛和整个国家的动荡不安。于是整首诗就由前面的欣喜转到另一种情感了。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句是诗人心灵上很微妙的一种转折。乍看起来,这两句悲哀的叙写好像与“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那种欣喜是迥然不同的感情,可他有一句“乾坤日夜浮”在中间,就从大自然的雄伟浩瀚转移到了人世间动荡不安的感情,所以紧接着就写个人不幸的遭遇。他说:经过多年战乱,道路上常常阻隔不通,很多亲戚朋友连一个字的消息都没有了。杜甫一生都在饥寒交迫之中,他的身体很快就衰老了,所以是“老病”。杜甫早年“窃比稷与契”,可是到头来只换得“老病有孤舟”。所以他说:我年轻时的理想很高,可最终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在外流落了那么久,现在老了,想回到故乡去,我的希望就在这一条船上了,只有它可以载我回到希望到达的地方。 杜甫在身体衰老多病、生活困顿流离的时候,关心的是什么呢?——“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唐朝从安禄山叛乱以后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战乱,“戎马”即指代战争。他说:我们的国家还有多少战争、多少叛乱、多少外族的侵略没有平定下来?我流落岳阳,倚靠着岳阳楼上的轩窗,向外看到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想到北方还有这么多战乱没有平定,真是涕泪交流。“涕泗流”可见痛哭流涕的样子。杜甫经过这么多挫折困苦,可他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始终没有磨灭,一直到临死之前都如此,这才是真正的杜甫。 杜甫的诗歌主要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因为这份关怀出自他的天性,他的胸襟比一般人博大,感情的分量也比一般人厚重。他把道德伦理的感情与他自己私人的本性情感结合起来,打成一片。他所写的那种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大众的情感是如此真挚、深厚、博大,这也正是造成杜甫在古典诗歌上“集大成”的重要原因。 (本文由陆阳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