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你可以反对祭礼 但请不要把先人请出你的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望洲书院 陈哲儒 参加讨论

    文/陈哲儒 原标题:其实,我一直在过清明节
    清明刚过。说实话我是到了博士班以后,才听过这个《孟子》里有关丧礼由来的故事。说来也惭愧,以前读孟子书,总绕着心性良善打转,其实孟子书里的精华并不全在于道性善。这个道性善,其实给人很大的压力,杀一不辜而取天下,圣人君子不为也。但万一今天有独裁者试着按下核弹,你手中有枪,你杀不杀呢?
    建构道德规则是容易的,在人世间做个道德的人却难上许多。是故我对好以分析论证说话者,敬而远之,这些人因为冷漠离世,故能把许多人情世故,全拿出来分析。很多时候,多了点清楚,却失了很多人味。人一清楚,便会事事要论证,处处谈利益,这是极要不得的。
    
    请不要把你的先人,请出你的心里
    我读孟子书,其实是袁保新老师带着读的。我的学问都是偷老师的,但说的不好的,就是我自己的问题了。老师谈过有关丧葬由来的故事。丧葬由来,在《孟子·滕文公上》: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这段文献是说,早期先民,其实亲人死了是不下葬的,亲人一死,他们便把尸体丢到山谷里面去。直到有一天经过山谷,看到自己往生的亲人被野兽啃食、尸身爬满虫蚁,再看看那熟悉的面容,心中突然有了很多感触,便回家拿了工具,将亲人的尸体挖洞埋起来。
    我当下听完这段故事,其实感触良多。人都会死,这大概是世间无需论证的真理。人跟人之间为什么会有远近亲疏、友朋师长,其实不是也不应该是人家规定的。我规定你到学校,旁边就是你同学,你要友爱同学,但对你来说的同学,很可能是跟你一同爬墙逃学,偷看隔壁班男孩女孩的那一个。同样的,学校里很多老师,你会打从心底认同他是你的老师的那一位,一定是在某时某刻影响你最深的那一位。老师其实在我们踏入大学讲堂之前,不断地要我们学会做一个“人师”,人师,不是人家叫你老师,而是你要活成一个老师的样子。
    回到丧礼。现今几年的丧葬颇让人感到哀伤,人一往生,往往几天不到就二三四五六七个七连着做完。就把你的亲人往火葬场一送,一转眼,前几天还和你一同说话吃饭,对你嘘寒问暖的亲人,就成了一坛骨灰。这是什么样的荒谬?古人守丧三年,其实是二十五个月,在现今看起来迂腐,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英国调查,人们要走出丧亲之痛,要很多年的时间,丧子之痛最久,平均起来要花上七年。让我想起吉他之Eric Clapton。他在2004年起不再演唱,纪念丧子的《Tears in Heaven》与纪念其父的《My Father's Eyes》,不再演唱的理由是他终于能够走出这些伤痛,不再需要透过歌曲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亲人离去,那是何其痛苦的一件事。孟子如实地说了这个故事,人们是会因为相处而产生很多很多情感,人死了,那些情感不会轻易地消散。所以,人们不忍见其亲人填于沟壑之中,曝尸荒野之上。
    读经典,不是记着那些文言句读诂训,而是应该试着体会讲这些话的人,当时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孟子对于他的母亲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因为他从小跟着妈妈长大。也因为如此,孟子谈丧葬,不是告诉你礼法怎么规定,你一定要埋葬往生的亲人如何如何。而是试着告诉你一个故事。告诉你,你有情感,你的心,会对你的亲人不舍、不忍。于是你会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方式来怀念他并且送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时间会缓慢地带走你的哀伤,但你始终会记得有一个人,曾经活在你的世界里。曾经牵着你的手,怕你跌倒,给你最多的爱与温暖。写到这里不禁想起《Tears in Heaven》里,Eric Clapton写给他小儿子的话:
    Would you hold my hand if I saw you in heaven?
    如果我们在天堂相见,你会拉着我的手吗?一如我曾经拉着你的手一般。
    我其实是一个最信神的无神论者,我不觉得死后有所谓另一个世界。但我总觉得,往生的人们没有离开,他活在我的心底,以一种最美好的形式。因为我们会记得他们的好、他们的温暖与他们的爱。带着他们的牵挂,为了他们,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为了他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这几年接连失去了爷爷奶奶,我总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期待真的有灵魂存在。但一次也没有见过。老师当时隔着电话告诉我,法事、牌位,其实都不是太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记住他们说过的话,不要让他们失望,要活得更好,带着他们教给我们的好,成为一个更好更温暖的人。
    其实我一直都在过清明节。节日的意义绝对不只是那个日期,祭神如神在,闭上眼睛,其实你就能感受到,那些离去的人们依然在你身边照看着你。有一天你也会离去,并且也用一样的形式,照看着你的下一辈人。
    你真的可以质疑反对祭礼,但请不要把你的先人,请出你的心里。
    本文转自【望洲书院】活在当下的传统书院(微信号:wangzhoucollege)
    作者小传:陈哲儒,台湾淡江大学博士生,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