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吴军 《水浒传》这部小说中,武大郎卖的炊饼虽然是很小的生活细节,却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其实,武大郎卖的炊饼不是烧饼,而是实心馒头。当潘金莲还没有和西门庆勾搭在一起的时候,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这里所说的“扇笼”,就是蒸笼,可见武大郎卖的炊饼是蒸出来的,因此,炊饼就是馒头。 武大郎卖炊饼(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北宋的时候,圆形的馒头称为炊饼,锅里煮的面条称为汤饼或煮饼。那时,馒头是带馅的,也就是现在的包子。母大虫孙二娘说过,馒头是做点心的,不是主食。 宋仁宗做皇帝之前,在北宋的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城里,“炊饼”名叫“蒸饼”。《靖康缃素杂记》中说:“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烧饼现在还叫烧饼,也叫大饼。汤饼当时也叫煮饼,也称为“索饼”或“癞豋”,后来发展成了面条。宋仁宗做了皇帝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这种叫法很快在市井中被叫响了。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 当时的炊饼是实心无馅的,用笼屉蒸熟,故而也叫笼饼,还有的人把炊饼叫“起胶饼”,黄庭坚在《涪翁杂说》里说:“起胶饼,今之炊饼”。宋人王木永在《燕翼贻谋录》里说:“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可见,当时炊饼和现在的馒头、包子差不多。不过,当时习惯把无馅的称为炊饼,把有馅的叫做馒头。北宋时期的馒头品种繁多,有糖肉馒头、假肉馒头、羊肉馒头、笋肉馒头、笋丝馒头、鱼肉馒头、蟹黄馒头、蟹肉馒头、糖馅馒头、辣馅馒头等,当时的太学与国子监的食堂在例行加餐时,春秋两季加炊饼,夏天是冷淘,冬天是太学馒头。冷淘就是冷面,有人说是冷饼子。 宋真宗在生下赵祯的那天,皇宫里用特别做成的炊饼来款待中央的高级官员,大家咬开炊饼一看,里面竟然是珍珠和黄金,这一下,大家都不吃了,纷纷把这特殊的炊饼塞在了袖子里。原来,这是宋真宗借助炊饼来赏赐给这些高级官员的。 当时,炊饼是京城汴梁城里市民的主食。每天中午,汴梁的街巷里卖的有粥、炊饼、辣菜饼和春饼。清明节出游,市民都要带上枣粥、炊饼和鸭蛋。当时,汴梁的读书人也很喜欢炊饼,黄庭坚在写给生病的朋友的信中就说:“你的病渐渐痊愈了,想必可以吃一些面食了,我家做的炊饼挺好的,想给你送去一些,行吗?” 宋徽宗也很喜欢吃炊饼,靖康之变后,他沦为阶下囚,让随行的下属拿钱去买一些食品,食品店的老板知道是宋徽宗让人来买吃的,就给了许多的炊饼和莲菜,没有收钱,算作百姓对国家领袖的一点心意。据说,宋徽宗拿到炊饼,听下属说食品店的老板不收钱,他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炊饼的叫法一直延续到元朝末期,《明史》中说,刚起兵的朱元璋被抓起来的时候,他的妻子马皇后就偷偷送炊饼给朱元璋吃,刚蒸好的炊饼把她胸口的皮肉都烫伤了。明朝以后,炊饼的叫法才逐渐消失,人们直接称呼实心的炊饼为“馒头”。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