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加深 在印刷术尚未使用的时期,以书法形式保存大型经典的载体,不是廉价的竹简木牍和昂贵的丝帛,也不是庄严肃穆的青铜钟鼎,而是一块块坚硬、沉重、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的石碑。试想,还有哪一种载体的文字比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更具可信度和持久的传世能力呢?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和佛道经典。无论在书法史上,还是在学术史上,其意义均十分重大。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深入人心,后来即使印刷术高度普及了,刻写石经的传统还是被继承和延续下来。 迄今可考的儒家经籍石经共有七种,其中,以《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和《开成石经》最为著名,被称为儒家经籍“三大石经”。 《熹平石经》残片(资料图 图源网络) 《熹平石经》的经文是用当时的流行书体隶书体写成的,又叫“汉石经”、“一体石经”,是我国刻于石碑上的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传统儒家经典的破坏和此后长达百余年的古今文经学之争,致使汉代经学家各执一端,甚至出现了行贿篡改兰台漆书中经文的现象。有鉴于此,熹平四年,在蔡邕等人的奏请下,汉灵帝召集蔡邕、堂溪典等人正定六经文字。该工程历时九年,将《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等经书严格校勘诸家异同后,汇刻在46块石碑之上,除《论语》外,均立于洛阳学馆。该石经共计约200911字,是中国古代规模宏大的一次儒家经籍校勘和刻石工程,在去伪存真、为读书人提供经典范本和开创后世经典上石方面开创了先河。 据《后汉书·蔡邕传》载:“(蔡)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种因观看石经而导致的车水马龙、道路拥塞的现象:从书法史的角度理解,这很像是当今名人的一次大型隶书展;而从校对经文的角度看来,又十分类似于当今高考前学生们竞相阅读权威参考资料或标准答案。 可惜的是,《熹平石经》经黄巾起义、董卓兵燹、永嘉之乱后已毁大半,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已毁灭殆尽。近人马衡《汉石经集存》中所录石经文字仅八千余字。现陈列于西安碑林第三室的一块《易经》原石,正反两面共计491字,被认定为蔡邕笔迹,弥足珍贵。 《正始石经》(《三体石经》)局部(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立于河南洛阳的《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经文,共二十八块碑,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部石经。该石经用古文、篆、隶三种字体刻写,在书法史和汉字演进发展史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惜该石经也未传世,北魏孝文帝时期曾用来建寺庙,使之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目前所见拓本皆为宋拓。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和民国十一年(1922)两次石经残石的发现,才使我们得见该石经原石之一斑。该石经中的古文字体素为世人推崇,是研究战国古文字的重要资料。从三种书体看,该碑文显然非出自一人之手,但因原碑损毁严重,书写者究竟为谁,尚无定论。 《开成石经》局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中国历史上的第三部石刻儒家经典《开成石经》,终于竖立在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读经者抄录校对的官方标准。该石经开刻于太和四年(830),书写者有艾居晦、陈介等,碑文标题用隶书,正文用楷书,内容包括《周易》、《尚书》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石碑计114块石碑,双面刻字,共计650252字,被称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 《开成石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虽经黄巢起义、五代战乱,但在有识之士的保护之下,至今保存完好。北宋元祐二年(1087),在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移至西安碑林,成为西安碑林最早的构成部分。 沉甸甸的石碑上,承载着中华民族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石经是“世界上最重的书”,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分量,又是石头的重量本身所远远无法比拟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