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徐复观先生的读书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唐东辉 参加讨论

    文/唐东辉
    徐复观(1903—1982),湖北浠水人,师从熊十力先生,与牟宗三先生、唐君毅先生比肩而立,号称熊氏的三大弟子,是新儒家第二代学人的代表之一。他一生英勇无惧,对文化界、教育界、政治界都有非常尖锐的批判,号称新儒家的勇者(唐君毅先生包容谦恭,号称新儒家的仁者,牟宗三先生思考精密,号称新儒家的智者)。
    
    徐复观(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亡国者常先亡其文化”
    在拜师熊十力先生之前,徐复观先生已获得蒋介石的信任,成为蒋的高级幕僚,并被擢拔为少将,由此他萌发了“由救国民党来救中国”的思想,但经过几年的考察,他发现国民党党政军中根本就没有可以担当时代重任的人物,这种失败的预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既看不到中国的前途与希望,也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方向和归宿。
    直到1944年,他前往重庆北碚的勉仁书院拜谒熊十力先生,有感于熊先生所说“亡国者常先亡其文化”,而“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论断,并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最终从政届抽身,潜心钻研中国的古典文化典籍。
    
    熊十力(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徐先生第一次去勉仁书院拜访熊先生时,便向熊先生请教该读什么书,熊先生便教他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徐先生一听是此书,便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先生便以不高兴的神气说:“你并没有读懂,应当再读。”于是,徐先生便回去把《读通鉴论》再读了一遍。
    第二次见面时,熊先生就问他:“有点什么心得?”徐先生便接二连三地说了许多不同意的地方。哪知熊先生还未听他说完,便怒声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当时,徐先生已是国民党的陆军少将,但是熊先生根本不管,直骂得这个陆军少将目瞪口呆。徐先生这才知道,原来熊先生骂人骂得这样凶!原来熊先生读书读得这样熟!原来读书是要先读出每一部书的意义!多年后不禁感慨:“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我也慢慢的摸出了一点自己的门径”
    徐先生从八岁发蒙起,即使是在行军、作战的空隙,也从没有间断过读书,但他说直到四十七八岁,他也不曾读过一部书,不曾读通一本书。“在浪费了无数精力以后,对于读书,我也慢慢的摸出了一点自己的门径。”这“门径”,主要有三点:
    第一,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非万不得已,也不读与自己研究无关的书。
    
    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徐先生说,无论在哪一部门里,都有第一流的学者或第一流的书。这类书常常部头较大,内容较深。而对于看惯了小册子或教科书之类东西的人来说,因为胸中横亘着许多庸俗浅薄之见,要想再向上追进一步,反觉得特别困难。就像乡下女人戴满许多镀金的铜镯子,自以为华贵,其实一钱不值,倒不如戴一只真金的小戒指,还算得一点积蓄。这就是情愿少读,但必须读第一流著作的道理。
    他又说,他以前对鲁迅的东西,对河上肇的东西,片纸只字都是必读的,并读了好几本厚厚的经济学著作,中间又读了不少的军事著作,民国四十一年时还把日译拉斯基的著作摘抄了一遍。但是,因为这些与我现在的研究无关,所以都等于浪费。他说他一生的精力,像这样的浪费太多了,希望在垂老之年不再有这种浪费。
    第二,读中国的古典或研究中国古典中的某一问题时,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得到的后人的有关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关研究,先看一个清楚明白,再细细去读原典。
    徐先生觉得,后人的研究对原典常常有一种指引的作用,而且由此可以知道此一方面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准和结果。但若把这种工作代替细读原典的工作,那便是一生居人胯下,以致贻误终身了。看了后人的研究,再细读原典,这对于原典及后人研究工作的了解和评价,容易有把握,并常常能发现尚有许多工作须要我们去做。他说他那几年读若干颇负声名的先生们的文章,都是文采斐然,但一经与原典或原料对勘,便多使人失望。至于专为稿费的东西,顶好是一字不沾。所以他教学生,总是勉励学生们力争上游,多读原典。
    
    注重读书时的摘抄工作(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三,注重读书时的摘抄工作。
    一部重要的书,常是一面读,一面做记号,记号做完了便摘抄。卡片可适用于搜集一般的材料,但用到应该精读的古典上,便没有意思。书上许多地方,看的时候以为已经懂得了,但一经摘抄,才知道先前并没有透彻地理解。所以摘抄工作,实际是读书的水磨工夫。
    徐先生说,他年纪老了,记忆力日减,并且全书的内容,一下子也抓不住,摘抄一遍,可以帮助记忆,并便于提挈全书的内容,汇成为几个重要的观点。“这是最笨的工作,但我读一生的书,只有在这几年的笨工作中,才得到一点受用。”
    本文为腾讯儒学频道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