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多种方式,比如写书法、做运动、旅游,比如药物滋补,比如食物摄取。其实,还有一种最简单,最有效,却最为我们忽视的养生方法,那就是—读书。 ![]() 最为我们忽视的养生方法就是读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寿命短,包括,能主宰别人性命的帝王(几百位帝王,80岁以上的个位数)。但小编发现古代也有长寿的,这些长寿的除了出家人、医生,就是有成就的学者。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众所周知的文学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活了多大: 孔子73岁(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墨子93岁(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 庄子84岁(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 孟子84岁(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荀子76岁(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西汉学者伏胜100岁(前260—前161年) 东汉学者伏恭90岁(约前5—公元84年)。 魏晋文学家山涛79岁(公元205─公元283年) “欧体”创造者欧阳询85岁(公元557—公元641年) “柳体”创造者柳公权88岁(公元778—公元865年) 贺知章86岁(约公元659年—约公元744年) 诗人、画家顾况89岁(约727—约815年) 陆游86岁(1125—1210年)两宋时期 画家、书法家黄公望85岁(1269—1354年) 明、清80岁以上更多,比如音乐家冷谦150岁,蒲松龄86岁,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了。 ![]() 读书可以益寿(资料图 图源网络) 据已有资料显示,古代文人高寿者,其生卒记载明确的,先秦两汉时期20人,隋唐五代时期79人;两宋时期82人;金元时期29人;明朝时期77人,清朝时期126人。 其他,我们能叫上名的文人,只要不是意外去世的,一般平均寿命都在60左右。由此可见,文人的平均寿命,要比皇帝高,更不用说普通人了,而在文人里,学者、书画家比文学家又高。 读书何以益寿? “脑强必多寿”,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脑的重量与聪明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寿命有间接的关系。人衰老的本质是细胞的衰老,尤其是脑细胞的衰老。 经常读书,可以强脑,能消解烦恼,养护“精、气、神”,而良性精神刺激,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所以,读书能延年益寿。 日本,是公认的世界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其中最长寿的是哲学家,其次是艺术家、科学家等。美国有关保健学家,在研究人的寿命时发现,获博士学位的人,要比中等学历者,寿命高三岁。二十世纪以来的四百名欧美名人,读书人的寿命居首,平均寿命七十九岁。 ![]() 读书可以养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读书如何养心? 清代沈复说:“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 高尔基:“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可以怡情,可以明智,读的书多了,道理就通透了,那么看待世间万物的心情就会发生变化,就会有一个好的心态,平和淡泊,性格开朗,意志坚强,对一切的得失,都不会放在心上。 读书,必须静下心来,否则,你是读不下去的,所以,读书可以让人冷静,平复心理波动。 读书,就是读别人的世界,就是与良师益友“促膝交谈”; 读书,就是心里情绪的宣泄,使人愉悦,忘掉烦恼忧愁。 读书,可养成一颗,强大的、淡泊的、坚毅的、懂得取舍的、懂得感恩的,虚怀若谷之心。、 ![]() 读书可以养颜(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读书可以养颜! 有人说,三十岁以前相貌,是父母给的,三十以后的相貌,是自己给的。 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叔本华说:“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地,从此不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思考,所以,他的内心会强大,视野开阔、心胸宽广、意志坚定;他,会热爱生活,富有情趣,不畏艰难,乐观进取。 所谓读书“养颜”,大概就是因为,读书改变了一个人内在涵养,于是“相由心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容颜,也由“内在美”而生出外在美。于是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会透露出,睿智、儒雅、优雅、自信组合成的“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