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易论断他人,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很多时候都化成了伤害对方的利剑。 轻易论断他人,很多时候都化成了伤害对方的利剑(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别人无车无房,你说因为他穷;别人作息规律,生活简单,你说人家单调乏味,毫无情趣。 知人识人,已经很难。然而更难的是,在知人之后管住自己的嘴,不对他人的生活妄加评论,横加干涉。 很多事情,坏就坏在多嘴多舌 《诗经》里面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父母不免要干涉晚辈的生活,这已经够让人头疼了。但更让人头疼的是陌生人的多嘴多舌。 随便评价他人带来的风气到今日都没止息(资料图 图源网络) 阮玲玉之死已经够人哀痛莫名。随便评价他人带来的风气到今日都没止息。 法庭的判决有根有据,即使惩罚也有具体的做法,惩罚完了也就完了。但好论人是非的人,总将人置于虚构的道德法庭之上,这种折磨旷日持久,是最煎熬的折磨。 没有经历过,凭什么妄断他人 得知了对方的一点信息,无论认不认识,总要以自己的背景出发以己度人,这对于我们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鲁迅在《论人言可畏》里挑明:“有的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那么漂亮,却比她正经’;有的想:‘我虽然不及阮玲玉有本领,却比她出身高’;连自杀了之后,也还可以给人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的技艺,却比她有勇气,因为我没有自杀’。化几个铜元就发见了自己的优胜,那当然是很上算的。” 说到底,这是一种无聊的虚荣心在作祟:看着别人不如意,自己就当是过得很如意了。 但我们都不可能深入到别人的心里,窥探他到底为什么活成这样。而我们得出的评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当事人,其实都无多大益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青年作家蒋方舟描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某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引发了争议,有记者打电话问她对此的看法。 蒋方舟说没读过对方的诗歌,于是记者马上给她念了一首,接着再问她的意见。蒋方舟无奈地说:“仅凭一首诗,我不知道该怎么看。” 时代喧嚣,充满浮华,我们连保持沉默都显得艰难。 《论语》里有句话:“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在他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生活如此艰难,有些事情不需要拆穿。 不拆穿,免得对方尴尬(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拆穿,免得对方尴尬,免得自己显得咄咄逼人。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能与人为善之人,最终必为他人所疏远。 在人世间,最贴心的一句话永远是:我懂你。对待他人,无论是所爱的人还是萍水相逢的人,我们需要的只是“同情的理解”,只是沉默,只是等待时间为我们展露真相。 鲁迅先生之所以经常解剖社会、臧否人物,他解剖的其实是自己,“没有一句骂人的话不能应用在他自己身上”。 如果没有这般犀利的勇气解剖自己,我们随便说出的评论只能伤人而不利己,最后剩下恶毒之名。 因此,知人但不随便评论人,既保护了他人,其实最后也保护了自己。 节选整理自丨“古文观止”(微信ID: gwgz12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