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是道义还是不择手段:陶渊明曾祖父陶侃发迹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程滨 参加讨论

    本文摘自程滨先生所著《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第二章,本系列稿件由程滨先生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陶侃有两件小事历来为人称道:一是“朝暮运甓”,一是“木屑竹头”。据说陶侃因功封为柴桑侯,在州无事,每天早晨搬一百块甓(pì,砖)到斋外,晚上又搬回斋内。人问其故,陶侃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我正致力恢复中原,过于闲逸,恐怕久了就不能做事了)人称陶侃“励志勤力,皆此类也”。另一次,造船时有很多木屑和竹头等废料,陶侃让手下人都保留着,人们都不理解为什么。后来下大雪了,听事厅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铺地,便于行走。等到桓温伐蜀,又用陶侃所存的竹头作钉子装船。人称陶侃“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陶侃(资料图 源自网络)
    而陶侃有些行为,可能也对后来渊明有所影响。如《晋书》称陶侃“恭而近礼,爱好人伦”,可能对陶渊明非常注重人伦之间的乐趣有一定的影响。又称他“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渊明文笔或有乃祖遗传因子。陶侃曾对人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也许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陶侃还说:“《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渊明爱读道家书,而终身以儒家为根本,可能也与这种家教传统有关。据说陶侃一次出游,看见有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子,陶侃问他:“用此何为?”那人回答说:“行道所见,聊取之耳。”(走路闲着没事,揪一把稻子玩)陶侃大怒说:“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你本来就不种田,还祸害人家的稻子!)于是让手下人把他抓起来打了一顿。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给人足。由此是可见,陶侃虽非躬耕,而爱惜粮食,可能对日后力田为生的渊明也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如此,但实际上渊明为人和其祖陶侃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渊明一生澹泊,不工于心计,不汲汲于功名富贵。但陶侃就不一样了,陶侃是典型的通过自我奋斗而成功的例子,甚至为了成功,有时可以不惜手段,降低人格。如《晋书》记载,鄱阳孝廉范逵曾经拜访侃,当时陶侃家里很穷,仓促之间没有东西来款待宾客。他的母亲乃剪下头发,换得酒食,陶侃与范逵饮酒极欢,就是对范逵的仆人也招待得极为周到。等到范逵离去,陶侃追送了一百多里。范逵看陶侃这样,就对他说曰:“你想在郡里做官么?”陶侃说:“想啊,只是苦于没有门路。”于是范逵拜访庐江太守张夔,极力称赞陶侃。张夔召陶侃担任督邮,后又担任枞阳令,升迁为主簿。后来张夔的妻子生病了,要到数百里外去接医生。当时正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张夔手下人都很为难,只有陶侃说:“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意思是,做下级的要借鉴对父母的态度来侍奉上级。上级的妻子,就如同我的母亲一样,哪里有父母得病能不尽心的呢?于是陶侃请求去迎医,众人都佩服他的道义。此是陶侃从寒微到初入仕途时的一些经历,可见陶侃之为人,实是不择手段,颇能曲意逢迎。当时很多人也因此看不起陶侃。
    作者简介:
    
    程滨
    程滨,字子浔,号矫庵,网名反客生。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师从叶嘉莹先生习诗词、吟诵。师从尹连城先生学习书法。2008年获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优秀青年诗人奖。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河西区中华吟诵社名誉社长。嗜京剧、昆曲,工小生。现为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师。著有《矫庵语业》(澳门学人出版社)、《矫庵集》(巴蜀书社)、《迦陵词稿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腾讯儒学独家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