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解读《后出师表》:诸葛亮不因敌强而坐以待毙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广州日报 刘黎平 参加讨论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三国 诸葛亮《后出师表》
    

从学术的严谨性而言,《后出师表》到底是不是诸葛亮的手笔,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确认,因为陈寿的《三国志》未将其录入,最初见张俨的《默记》。张俨是三国时期的东吴人,年代稍后于诸葛亮。这篇文章,蜀国人没有收录,却让东吴人收录了,有点蹊跷。当然,东吴也有诸葛家的人,诸葛瑾家族在江东也是望族,诸葛亮的文章在东吴有粉丝,他的侄儿诸葛恪也说过,经常阅读亮叔叔的战略文章。
    
    解读诸葛亮《后出师表》
    

摆脱风险 唯有开拓
    

真实性的考据意义不大,我们还是来看看其中高深睿智的战略意识。据说这是公元228年十一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的上表,对敌我形势做了一个预估,得出的结论是:现实是不乐观的,风险系数很大,但是只有在不乐观的情况下,做大胆的开拓,才有乐观的愿景。
    

诸葛亮对整体形势的评估是,前任老板知道我诸葛亮的才能和蜀国的实力,如果和曹魏竞争,那是敌强我弱。然而,如果因为竞争对手强大,而我方畏缩不前,不积极参与竞争,那最后就只能坐以待毙。与其如此,不如主动上前,积极竞争。
    

也就是说,积极作为的风险,比保守不作为的风险小。开拓,才是摆脱风险的唯一途径。
    

诸葛亮从蜀汉高层的现状分析开拓的必要性,他认为蜀汉的第一任老板刘备,其素质不如汉朝的第一任老板刘邦,而作为经理人的诸葛亮,其素质也不如当年的张良、陈平,凭着这样的管理层是不可能很淡定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必须得拼。拼,就是因为创业基础不如人,要用积极开拓来弥补。
    

要说服集团内部的人相信他的主动竞争策略,刘邦、张良的事迹还有点远,此一时彼一时的竞争环境不同,缺乏说服力,于是诸葛亮就举竞争对手曹操的例子。
    

曹操是一个开拓意识极强的高手,诸葛亮对他的评价很高:“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此公的智商远高于一般人,用兵水准跟孙武、吴起是一个层次的,哪怕是尊刘贬曹的《三国演义》,对于曹的军事才能,也是充分肯定的。
    

然而,就算老曹这样一位竞争中的大能人,也不能一一准确预计创业中的风险。例如,他在南阳曾经中箭,在乌巢几乎打算逃跑,在汉中北山被赵云吓得仓皇渡河,在潼关被马超打得乱窜,然而,一个又一个风险的背后,却是一个又一个胜利。想要不冒风险而保持公司的安稳,我诸葛亮从来没有听说过,“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未解之三也”。
    

胜与败的曲线走势
    

诸葛亮认为,创业路上胜与败的曲线走势,是最难预估的,“夫难平者,事也”。这种情形估计和炒股差不多。诸葛亮将当时的竞争曲线做了一个清晰的展现:当初刘备兵败长坂坡,曹操自信地拍手大笑,以为大局已定;没想到赤壁一战,胜利的天平倾向孙、刘。刘备得了荆州,又得了巴蜀,然后北伐汉中,取得胜利,没想到转眼间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
    

在竞争中,胜与败的纠结,是一环扣一环,此时败,可能彼时胜,谁也没法百分百准确地预估。
    

诸葛亮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静止不动等于日益贬值。三家大公司处于见血封喉的激烈竞争态势中,你无论是静守也好,主动出击也好,其实损耗是一样的,“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未解之六也”。
    

在与强大对手并存的时候,就算你不主动出击,其损耗也还是存在的,对手的日益强大,也是你的日益贬值。既然静守与出击的损耗相当,那么还不如主动出击,以同样的损耗换取更高值的收获。其实,在市场的竞争中,很少有中小企业能在静止不为的状态中,与市场大鳄并存。
    

诸葛亮在文中也列举了当时保守一方, 不作任何开拓的集团,是如何在安静中灭亡的。而魏、蜀、吴三国之所以能扛到最后,也是不惧风险,敢打敢拼的结果。
    

对待竞争的正确态度是,要在败中看见胜,要在胜中看见败,胜败永远都不是静止状态。真正的风险意识,不是静观保守,而是积极介入、参与,躲避风险或许反而会增大风险,只有敢于涉足风险,才能降低风险。我们今天学《后出师表》,就要学这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