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宪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训“三字经”,全文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如何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生。《示宪儿》虽然只有96字,但既坦露了王阳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心学功夫,也是写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范本。 《示宪儿》原文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 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 写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范本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六、毋责人,但自治 责备别人是件轻快活,上下嘴唇一碰,就完事了。责备了别人后,也不必再有后续工作。但责己就特别麻烦,凡是责己,是自己必有错了。认识到了错误后,就要否定自己,然后还要改正,这个过程非常痛苦而且耗费气力。人往往好逸恶劳,所以,很多人都在责人而不责己。但实际上,责己是真切的为自己好,而责备别人却对自己毫无益处。有句古话说的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毋责人”,遇事不要“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 自治,就是自己治理自己。一言以蔽之,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听上去很大,其实无非就是责己。常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加以改正。当你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自我管理上,正如王阳明所说的,你哪里有时间去责人? ![]() 毋责人 但自治(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七、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那些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的人,都是没有修养的目光短浅者。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低,或没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其次,他们看不起别人,无非是因为别人不如他,但是未必别人以后也不如他,所以说,这是目光短浅。 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 能容人,是大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王旦是宋代的宰相。一天,宋真宗向王旦“告密”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意思是,你虽然总说寇准好,寇准却专门说你坏。王旦听后,也不生气,笑着说:“按道理应当这样啊。我任宰相时间久,处理的政事多,缺失也必然多。寇准对您从不隐瞒,可见他忠诚直率,这也是我最敬重他的地方。” 一次,中书省的文件送到枢密院,因为文件不合格式,寇准阅后,便报告了宋真宗,王旦因此受责。不出一个月,枢密院的文件送到中书省,也有不合格式的地方,秘书觉得正好以牙还牙,高兴地把它呈给王旦,王旦却让秘书把文件送还枢密院,让寇准修改后再送来,寇准想起自己的作法,不禁汗颜。 ![]() 能容人 是大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八、凡做人,在心地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坏,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是王阳明家训的尾声,琅琅上口、朴实无华的几句话却足以让人深思一生。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有人问王阳明:“既然良知是指引人向善的,而人人皆有,为何会有恶人?”王阳明回答:“恶人的良知被遮蔽了。”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恶人的良知被遮蔽,就是良知不能发挥作用,分不清是非善恶,于是有了好人和坏人之分。所以,良知就是心地,良知光明,就是良人;良知被遮,就是恶棍。 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王阳明早就说过,良知无论光明还是被遮蔽,它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它肯定能判断出是非对错。但是,恶人不会执行良知的命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良知永远是向善向“是”的,但是,我们的心所发出的意(念头)却是有善有恶的。所以王阳明要求我们要诚意——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念头——即正念头。 而心地,原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存心、用心。存心就是光明良知,用心就是诚意。归根结底,所谓“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坏,是凶类”说的就是:念头正时是良人,念头歪时是坏人。所以,做人在心地,就是在念头。这件事,你的念头是好的,你就是好人;那件事,你的念头是坏的,你就又成了坏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