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王阳明家训:亘古不灭的教育法门(下)(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大道知行 佚名 参加讨论

    
    我们可以从西汉宣帝时的宰相丙吉身上得到证明。丙吉有一天出门办事,见到一群“古惑仔”正在血拼,有人已满脸血污,倒地不起。丙吉却似没看到般,就从械斗现场走过。
    出了城就是郊区,有人驱着一头牛走过,那头牛气喘吁吁,伸长了舌头,有气无力地缓缓前行。丙吉急忙让车夫停下牛车,上前查探,如同医生检查病人一样认真。回来的路上,他的车夫忽然说道:“老爷,我就不明白了。”丙吉问:“你怎么啦?”车夫说:“生死事大,您见到有人械斗,置之不理。可看到一头牛,却跑上去嘘寒问暖。牛比人大?”丙吉说:“这你就不懂了,打架斗殴的事自有京城治安官负责。而那头牛喘得厉害,我担心是天热的原因。现在刚进入春天,如果天气炎热的话,那么老百姓今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我身为宰相,黎民百姓的生计问题是要管的,打架斗殴的事不是我管的。”
    
    凡做人 在心地(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后人评价说,丙吉识大体。冯梦龙却嘲讽道:“牛体比人体大,他的确是识大体。”人命关天,丙吉不管,这就是念头不对,此时,他成了坏人。牛吐舌头,他下车询问,所抱的念头是对百姓收成的担心,这个时候他又成了好人。
    有人向王阳明请教道:“我秉性平直,安分守己,遇到口才好的人,就特别惭愧,恐怕这是先天基础太弱,后天无法补救吧?”王阳明回答:“你这是重外轻内。如果平时能集义(积累善念善行),则浩然之气至大至公,充塞天地,自然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然就能通晓人讲话背后的意思,凡是那些弄虚作假的言语在你面前根本无从藏身。若能做到这点,你有什么可惭愧的!集义就是致良知。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就是心得其宜了。”
    此人又问:“我因和弟弟谋划一件事,结果没成功,还连累了很多人。后来反省,都是因为不老实的缘故,您怎么看?”王阳明回答:“所谓老实,须是实在地致自己良知才能得到,不然恐怕所谓老实,正是不老实。”
    此人再问:“我听说有个县官清廉异常,退休后险些贫困而死,我就跑去给了他些食物,回来后感觉很舒服,自以为有所得,我觉得‘自以为有所得’,恐怕不太好,您认为呢?”
    王阳明回答:“你既然知道‘自以为有所得’不太好,其实就是在致良知。做善事,本是天理。若有一分意思在,就是私了,就不是致良知。”
    “若有一分意思在,就是私了”,这就是念头不正,心地就不好了。
    
    致良知(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佛家讲,“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儒家说,动机最重要;王阳明则说,要真诚地对待你的意(念头),时刻提防它。其实大家说的都是一回事:好人和坏人,不是永恒的。它们在互相转变,转变的玄机就是我们的念头!
    明末的心学门徒高攀龙也有类似的家训:我儿生在世上,只想着怎样做一个人,这是第一重要的事,其他事都不要紧。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说,只消看看《大学》这本书即可。按书上说的去做,就不会有错。自古以来聪明、通达、明智的人,还有那些圣贤豪杰,对这一点看得最透彻、做得早,所以他们名垂千古、永不磨灭。如果听到这些话还不信,那就是平庸、蠢笨的人,应该猛醒过来。
    王阳明告诫家人时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做一个好人,从眼前看,得不到什么好处,但从长远看,却是占了大便宜;做一个不好的人,眼前可以得到一些好处,但从长远看,必然要吃大亏。学习王阳明家训,在实际中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做一个“心地好”的人,如此定会对自己大有益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