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端午粽子剥开来 就是人生三大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儒风大家 儒风大家 参加讨论

    文/儒风大家
    端午节到了,这个重要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粽子,以纪念风骨傲立千年的三闾大夫屈原。其实,粽子不仅好吃,还包藏着人生三大智慧,不仅可口而且可心,不仅有营养而且很滋养。这三大人生智慧,真正养人。
    粽叶包出“包容”
    
    包容(资料图 图源网络)
    粽子的外面是粽叶,里面是粽馅,这一“包”一“容”,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包容”。
    粽叶是自然清新的,一颗包容之心则是真诚的。只有真诚,才能够将心比心,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想。
    粽馅的形状有点像一颗心,这颗心是千万颗熟透的糯米粒组成的,就像只有一个成熟而宽厚的人,才懂得包容。
    粽子热着更好吃,而一颗包容之心必定是有温度的。因为只有心怀善意、体谅别人,才能感知别人的难处和苦衷,而情愿退一步。
    所谓包容,其实就是懂得让别人受益。就像粽子的存在,就是为了饱人的肚子、甜人的口、养人的身。而自己,也因此受到欢迎和喜爱。
    《淮南子》中说: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端午的粽子,的确有着这样的气质。
    糯米一团“温和”
    
    温和(资料图 图源网络)
    粽子的主要材质是糯米,而糯米是一种常吃的粮食、温和的滋补品,比大米更容易消化。粽子所散发出的,是一种“温和”的气息。
    一个温和的人,一定待人亲切、进退有度,让人如沐春风,于是像糯米一样使人常吃、爱吃,而吃得开。
    一个温和的人,人前不躁,事上不乱,举手投足间皆体现着修养和涵养,不但让人受用,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就像糯米一样滋补。
    一个温和的人,说话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委婉而不让人难堪,让人易于接受,就像糯米一样容易消化,让人舒服又感激。
    《壶天录》中说: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做一个糯米般温和的人,吉祥。
    待人处事“甜软”
    
    甜软(资料图 图源网络)
    粽子千百年来一直受欢迎,既是屈原的精神在延伸、中国的文化在流淌,也因为粽子本身就很好吃——软软的,甜甜的,黏黏的。做人,也要如此。
    为人处事,一个“软”字,最是精髓。态度谦虚是一种软,待人和气是一种软,言语委婉含蓄是一种软,行事风格柔和、不锋芒毕露是一种软……你软,别人就会舒服,就像粽子入口。你让别人舒服,自己最终也会越来越舒服。
    人的仪态,要甜。举手投足彬彬有礼,脸上常带微笑,就是这甜。做人甜,别人就会喜。就像吃粽子,愿意多咬一口。如此,则什么事都好办。
    待人要有一份亲切感,但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此才能让人觉得亲近,但又不觉得冒犯。就像粽子黏,但是不过分。若即若离,才能欢欢喜喜。
    清代山阴金先生曾言:为人行事勿猖狂,祸福渊潜各自当。粽子好吃,人们才愿意买;做人像粽子那样,别人才买账。
    粽子是用线绑着的,你要解开线,剥开叶,才吃得着。人生,也需要这样的松绑和抽丝剥茧,松开的是过度的私心,剥掉的是过分的戒备。如此,心就会像煮一只粽子,由生硬变成熟软,由干冷变得温暖。
    若人人都能如此,世间就会处处飘满甜香,日日如同过节。
    转自|“儒风大家”(微信ID: rufengdajia)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