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中国人讲究在正式宴席上要吃“七荤八素”。“七荤八素”具体是指什么? 实际上,“七荤八素”是对“七素、八荤”这一中华传统饮食规矩的颠覆。 其实,在汉语语境中,“七与八”并列往往都意味着秩序乱了。“七荤八素”与“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零八落、七颠八倒”等词语一样,都或多或少带有乱套、不成规矩的意思。作为俗语的“七荤八素”,原意是说将素食与荤食的饮食禁忌打破,意指乱了规矩。后来被引申为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或者让人头昏脑胀,搞不清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七荤八素?(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然,问题还是要回答的。首先说“八荤”。“八荤”也就是“八珍”的意思,代表官方宫廷的荤食体系,原则上只有帝王贵族才能享用。在《礼记·内则》中就记载说,“八珍”包括肉酱盖浇大米饭、肉酱盖浇黄米饭、烤猪、里脊肉、酒渍牛肉、烘烤牛肉、牛羊猪肉烙米饭、烤狗肝。后来又有“山八珍”、“海八珍”之说,即通常所说的“山珍海味”。在满汉全席中,“山八珍”是指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是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至于“七素”之说,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在民间,则一般是指青菜、萝卜、番薯、芋头、南瓜、蘑菇、豆腐。 不过,如今国人在节庆聚餐或正式宴席上,已不再拘泥于“七荤八素”或“七素、八荤”的规则,而是更为倾向于健康和营养的饮食搭配了。这是时代变迁使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