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老五闷声发财 据说李家真正发财的是老四李蕴章和老五李凤章,他们虽没怎么涉足晚清“党政军”的泥潭,但毕竟都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亲兄弟,却捞到了不少“党政军”的好处。 老四李蕴章因为有眼疾,除了在他大哥的衙门里短期做过事外,基本上是在安庆全力以赴置办家业,是个安庆城里的大财主。此人眼虽不明,心却雪亮。他能两只手同时打算盘,要是造房子,只要背着手绕着地基走一圈,就能算出需要多少材料,需要多少工时了;要是买地,他只要到地边走一走,就能闻出地里的“地气”,知道那地出不出粮食。他先是开了一家盐号,那时经营盐业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到的,后来又开了当铺、钱庄,还有房地产。他买下了太平天国时期的英王府,也就是曾国藩收复安庆后的两江总督衙门,还买了遍布全城的几十处房子,其家业之大,李鸿章也望尘莫及。 老五李凤章对政治和军事没有兴趣,早年曾在曾国藩手下干过后勤,此后全部精力都放在做买卖上,也是个“闷声发大财”的人,据说拥有了大半个芜湖,在李氏兄弟中算是首富。至于他如何成为首富?占了什么便宜有什么经营诀窍?却一直无人识得庐山真面目。 ![]() 李鸿章家族合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三代第四代:盘根错节的豪门姻亲网 李鸿章生前共有两任正室夫人。1845年,他按照家人安排与周氏联姻,1861年原配周氏去世。之后,李鸿章娶了安徽太湖一个著名书香之家的千金赵小莲。赵小莲的祖父是清嘉庆元年的状元赵文楷。自赵文楷起,赵氏祖孙四代进士。原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出身于这个赵氏家族,是赵小莲的侄重孙。 赵小莲的身价自然非同一般,李鸿章对这个继室格外看重。封建社会原配夫人的地位很高,死后应与丈夫合葬,但最终与李鸿章合葬的,竟是继室赵小莲。相传,赵小莲有“旺夫运”,从1863年到1892年,她嫁到李家的30年,恰恰是李鸿章在中国政坛上最大红大紫的30年:办洋务,办海军,办学堂,都是在这一时期。1892年赵小莲去世,李鸿章也开始走向低谷。 李氏家族虽然以办洋务著名,但骨子里却还是个很念旧的家庭。李家起家、打仗靠的是淮军,儿女婚嫁时最相信的也是淮军,李家特别看重地方上很有实权的官僚家族,希望借豪门联姻巩固家族的地位。四川总督刘秉璋曾师从李文安和李鸿章父子,后又被李鸿章调往淮军,统领淮军的主力部队。而刘李两家,从儿女到姑侄,竟先后通了七门姻亲。 除了与淮系要员联姻外,李家还攀了很多阔亲戚,包括皇亲国戚,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如大哥李翰章的十个女儿尽嫁豪门大户,有嫁光绪帝师孙家鼐的侄子孙传樾的,有嫁光绪另一帝师孙诒经的儿子孙宝瑄(曾任民国总理的孙宝琦的弟弟)的,还有嫁曾国藩的最小的外孙的,即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和上海道聂缉椝的小儿子聂其煐……曾国藩的长子,盛宣怀的长子,段祺瑞的外孙女,湖州望族徐仁良,江南首富刘镛的曾孙,光绪帝皇妃的堂侄女……都和李家成了亲戚。他们又为李氏大宅门增添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虽然李氏家族的联姻网,看上去密不可破。然而,李鸿章去世后,随着时局的变动,李氏家族也四分五裂。他们大都背负着骂名,开始自力更生。其中,有的利用分得的家产,秉承好学上进的家风,开拓了一片天地;也有些子嗣,因为吸食大烟,打牌赌博,下场悲惨。 ![]() 李鸿章夫人赵小莲和女儿李菊耦合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 著名小说家张爱玲是李鸿章重外孙女 在婚姻问题上,李鸿章的女儿菊耦名声颇为响亮。她与张佩纶的传奇婚姻,曾引起世人的关注。张佩纶是同治年间进士,晚清有名的大炮筒子,当时已年近四旬,结过两次婚,由于他在福建马尾海战中的错误指挥,导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背上了罪臣的名声。李鸿章欣赏他的才学,并没有嫌弃他,毅然决然要将最心爱的女儿嫁给这位中年男子。据说当时赵氏夫人哭闹着不让最心爱的女儿过门,只因菊耦也十分欣赏张佩纶的才华,只好作罢。菊耦的孙女便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张爱玲。 张爱玲小说中许多上海破落贵族、遗老遗少就是以三四十年代李氏旧式大家庭人物为原型的。因此,张爱玲之书激怒了李家许多老人,李家人认为张爱玲之书最要命的是事情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有的地方简直相差太远了!张爱玲小说中所描绘的时代是李家老一辈“家底儿”已坐吃山空,新一代尚未崛起的年头,但是不知道她是有意还是无意省略了李家后人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李家家字辈的不少人在家族败落后的奋斗和崛起。其实张爱玲本人也就是李家后代奋斗和崛起的一例典型!然而小说终究是文学而不等同生活,虚构加工也是合情合理的。 ![]() 张爱玲(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五代:一个门三个亿万富翁 败落后的奋斗和崛起 李鸿章家族六兄弟通过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成就了庞大的家族网络。李家绵延今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而兴旺的中国超级大宅门。 真正李鸿章这一族的后人,国内已经不大找得到了,因为他们中很多人去了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国内留下的大多是李鸿章兄弟的后裔。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程红,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不少李家后人,她总结了这么一条规律:“李鸿章和他兄弟的下一代还能沾到祖宗的光,当官的不少,办外交的不少,第三代也基本上可以享受到祖先的遗产,有人经商,有人出国,到了第四代、第五代,从政的就寥寥无几了,因为出身问题是个大障碍,他们得靠学习,靠自己打拼改变命运,倒是密集地出了许多专业性人才。” “家”字辈三兄弟都是亿万富翁 目前家族中最有实力的人便是李家老六房“家”字辈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他们是李昭庆的第四代孙,现居海外,都是亿万富翁,且深居简出,颇为神秘,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 李家昶和李家景兄弟,年纪轻轻便离开父母到了香港,身上只有几十美金,一切从头学起,经过十数年的努力,成为香港著名的实业家。从国内到国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李家昶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们还曾一起闯荡非洲,旗下企业有环球钢铁厂、环球搪瓷厂、西茂钢铁厂、捷丰纺织印染厂等。李家曙1927年出生,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开始创业时什么杂活都干过,从香港到新加坡,从银行业、纺织业到矿业,甚至还在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里开过钨铁矿。他凭借自己的打拼,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 ![]() 李鸿章家族合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六代:继往开来的“道”字辈 按照老李家的族谱,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开始,这八代人的辈分分别是“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现在合肥还能觅到不少“道”字辈、“永”字辈的李家后人。“道”字辈目前已成为李氏家族的主力军,属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一代。 翻看李氏后人的族谱,到了“道”字辈,几乎是一长串卓有贡献的专家名录:高级工程师,桥梁专家,铁路专家,著名医生……他们曾经背负过沉重的历史包袱,有些人甚至在“文革”中受过迫害,但这一辈人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苦难磨砺中站起来了。 以李道增为例,梁启超与李鸿章之间的渊源,到了后代那里又奇特地续上了。李鸿章家族的后人李道增,成为梁启超的后人梁思成的门下高足,这也算一种缘分。 李道增是李家老三房李鹤章的第五代孙,1930年出生于上海。他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如今李家后代中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 李道增的父亲很早便离开安徽来到了上海,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李道增母亲就读于上海中西女中。在这个“半新不旧,不中不洋”的家庭熏陶下,他从小就接受着中西两种文化教育。李家是传统的大家庭,“父亲受礼教的影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守法;家教很严,非常重视小孩的教育,要懂礼貌,懂得做人,每学期成绩单都要给家长看。”李道增说,“父亲很重视中文的教育,要我们写大字、练小楷。” 李道增英文功底很扎实,他六七岁起开始学习英文,上中学时就开始看英文参考书。正是由于李道增有这一特长,在我国最早与西方在建筑领域内交流时,他成了不可或缺的人才。在李道增看来,这一切也与家族的传承有关。“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那么早就开始接触西方,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科技和理念,他也把西方的教育带到了家中。我父亲英文和国学就非常好,是他教育了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