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剧照——太监苏培盛(资料图 图源网络) 蔬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因而在老北京的地名中,有不少是以蔬菜命名的,比如豆角胡同、黄瓜园、菜市口、茄子胡同、葱店胡同、豆芽胡同、蒜市口、白菜湾、南菜园等等,但很多人将菜户营也列到其中,称其“旧时是菜贩子的聚集地”,如此“望文生义”,令人匪夷所思。其实,菜户营原本与“菜”无关。在明代,与宫女结成“配偶”的太监被称为“菜户”,据《明史·王振传》记载,明英宗朱祁镇的奶娘曾恳请明英宗做主,将其许配给当时的大太监王振结为菜户。因王振“夫妇”选择在今天北京城南菜户营这个地方作为居住地,菜户营这一地名遂由此而来。 据考,始于明代的“菜户”一词最早源自古代的“对食”。“对食”,顾名思义是指搭伙共食。《汉书》记载:“官婢曹晓、道房、张弃,故赵昭仪御者于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宫(曹宫)即晓子女,前属中宫,为学事史,通《诗》,授皇后。房(道房)与宫(曹宫)对食。”不过,对食最早是指宫女在宫中寂寞,于是宫女与宫女生出情愫。后来,“对食”一词逐渐变成宦官和宫女的恋爱,在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宫女崔槿汐与太监苏培盛之间发展的感情就是“对食”。 “对食”和“菜户”虽然都可以指太监和宫女之间的恋情,但“对食”似乎更宽泛,“菜户”则专指与宫女结为长期稳定“夫妻”关系的太监。这种关系在明代以前大多为“地下情”,但从明代开始则转为公开的恋情而且极为盛行。据明沈德符《野获编·内监·内廷结好》记载:“内中宫人鲜有夫配偶者,而数十年来为盛。盖先朝尚属私期,且讳其事。今则不然,唱随往还,如外人夫妇无异。其讲婚媾者,订定之后,星前月下,彼此誓盟,更无别遇……凡内人呼所配为菜户,即至尊或亦曰:‘汝菜户为谁?’即以实对,盖相沿成习,已恬不为怪。”由此可见,在明代,即使皇上对菜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太监与宫女结为名义上的夫妻关系,同样也要有个过程。最初因值房宦官和宫女接触较多,便逐渐产生感情。宦官以此为基础,往往主动替宫女采办衣食、首饰及日用杂物,以表达追慕之情。宫女若相中此宦官,即可结成伴侣,称为菜户。菜户在明代宫中是公然允许的,甚至皇帝、皇后有时也会问宦官“汝菜户为谁?”宦官只据实回答即可。明代野史《万历野获编》曾记载,有一个读书人寓居于城外寺庙中,见寺中有一室平日紧锁,甚觉奇怪。趁寺庙中人打扫的机会,他进去看了一下,竟发现里面全是宫中宦官奉祀的已亡宫女的牌位。牌位上都写有宫女的姓名。寺庙中人告诉这位读书人,每逢宫女的忌日,与其结为菜户的宦官便会前来致祭,其悲伤号恸,情逾寻常夫妻。 明代大太监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县)人,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他觉得通过中举人、考进士而走上发达之路太难,于是自阉入宫,得到宣宗皇帝的青睐,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王振曾权倾一时,北京禄米仓东口路北的智化寺,最初就是其于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的家庙。明英宗朱祁镇的奶娘恳请英宗为她做主嫁给王振,足见王振当时的炙手可热。 菜户营与菜扯上关系是在明代后期,由于建起御膳房嘉蔬属,这里渐渐成为宫廷用菜的集散中心。据清英廉等奉敕编撰的《日下旧闻考》记载:“……帝大悔,命建佛寺于草桥之北,额曰九莲慈荫寺。时崇祯十五年也。寺基旧属嘉蔬属,周围地一顷有余……九莲慈荫寺在右安门外三里。”这段文字记录的是明崇祯皇帝要王公贵族出资赞助军费,有个武清侯为了凑足规定的军费弄得倾家荡产。后来,崇祯皇帝后悔了,就在右安门外盖了个庙。其庙的原址即为过去的嘉蔬属所在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