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历时十五年的康熙“经筵日讲”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日讲 编者序言 参加讨论

    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宋代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单日举行经筵,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名曰“春讲”“秋讲”,明、清两代基本沿用其制。
    清代皇帝在文华殿行经筵仪,先讲四书五经,然后由皇帝宣示满、汉文御论,各官听讲。事毕,由各官行礼,于文渊阁赐茶。有清一代康熙帝最重视这一制度。顺治十八年(1661)时,年仅八岁的康熙继承大统。顺治帝驾崩前遗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四辅臣执掌重权,却以“先帝祖训”挟制天子,尔后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跑马圈地,贪污腐化,激化满汉矛盾。康熙八年(1669),在孝庄太皇太后的庇护下,康熙得以铲除鳌拜集团,肃清四辅臣余党,亲政治国。经筵日讲就是康熙亲政主事后力推的一项重大决策。
    康熙八年(1669)四月十九日,兵科给事中刘汝汉上疏奏请“先行日讲,次举经筵,选择儒臣,分班进讲”。康熙帝对臣下奏疏所言开设经筵日讲非常欣赏,完全赞同“证诸六经之文,通诸历代之史,以为敷政出治之本”的意见。康熙九年(1670)十月,康熙帝令礼部准备此事。其实,顺治帝时就曾将经筵定为年例,作为讲读清朝列位先帝“祖训”的盛会。而康熙帝异常重视此次重新恢复经筵传统,并力主将“经筵大典”改为“经筵日讲”,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有关治乱兴衰之典籍而“讲贯紬绎”。康熙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正如康熙所言:“帝王图治,必稽古典学,以资启沃之盛。”
    
    康熙读书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使经筵日讲不流于形式,康熙亲自圈定进讲官员的名单。康熙十年(1671)二月初四日,任命吏部尚书黄机、刑部尚书冯溥、工部尚书王熙、左都御史明珠、翰林院掌院学士折库纳、熊赐履等十六人为经筵讲官。三月初二日,任命翰林院掌院学士折库纳、熊赐履及侍读学士、侍读、修撰、编修等共十人为日讲官。三月十七日,首开经筵。四月初十日,初次进行日讲。这一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直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闰四月初六日,儒学经典和诸史已基本讲完,康熙帝才谕令停止日讲。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时最长的日讲,历经十五年时间,集举国之力完成,堪称是史无前例的盛事。
    康熙朝日讲得以坚持十五年时间,殊为难得,其中随处可见康熙皇帝的高瞻远瞩,持之以恒。康熙十年(1671)开始进行日讲,康熙帝是年十八岁,正是求知若渴的时期,使得他对日讲尤其重视。曾经有讲官每每以夏日炎热、入秋政务缠身等为由推诿搪塞,康熙毫不留情,直言痛斥:“方今秋爽,正宜讲书。”“学问之道,必无间断方有裨益。以后虽寒暑不必辍讲。”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帝更是改隔日进讲为日日进讲,虽避暑瀛台,未尝间断。三藩乱起,军务繁重,翰林院请改为隔日进讲,但康熙深切了解日讲之重要,认为军事或数日一至或数日连至,无法以日限计,仍令每日进讲,以免荒疏学问。经过十五年坚持不懈的学习,论儒学功力,历代帝王实难出其右。
    
    陈廷敬为康熙帝日讲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康熙帝常与臣子说:“人君讲究学问,若不实心体认,徒应故事,讲官进讲后即置之度外,是务虚名也,于身心何益?朕于尔等进讲之后,仍再三阅绎。即心有所得,犹必考正于人,务期道理明彻乃止。”康熙十四年(1675)四月,康熙帝向日讲官提出:“日讲原期有益身心,加进学问。今只讲官进讲,朕不复讲,则但循旧例,渐至日久,将成故事,不惟于学问之道无益,亦非所以为法于后世也。自后进讲时,讲官讲毕,朕仍复讲,如此互相讲论,方可有裨实学。”至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康熙帝由复讲发展为亲讲,即每次进讲,先由康熙帝按讲章题目讲解全文或其中一节,然后再请日讲官讲解,两相对照,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师生互相切磋,共同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