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祠是我国最古的祭祀场所,有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就在这里扫地为坛祭祀过后土。尔后到明清之前,历代帝王先后到此祭祀达20多次。其中汉武帝刘彻一人曾八次巡幸汾阴祭祀后土,并于此地写下千古名篇——《秋风辞》。 为了纪念汉武帝之绝唱,古人在后土祠的东隅修建了一座秋风亭,后来改建成秋风楼。现祠内所存的高大宏伟壮观的秋风楼乃清代建筑,楼共有三层,高32.6米,外部形制俊秀,内部结构精巧,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楼。楼楹留有古联:“千寻嵋岭横天亘;一曲黄河卷地来”。楼体底部有一座高大的砖制台基,台基底部东西贯通,东西门上分别刻有“瞻鲁”、“望秦”砖雕。南面为楼体的正门,大门的上方有一块清晰的图案,以中为界分为两部分,左半边为“宋真宗祁嗣”,右半边为“汉武帝得鼎”,线条流畅,人物逼真,画面均以秋风楼为背景,所绘武将凶猛彪悍,文官温文尔雅,帝王神态虔诚,真实地再现了当年 汉武帝喜得宝鼎和宋真宗祭祀后土的盛况。门里有一个小神盒,上面篆刻有“扫地坛”三个大字,这是最早轩辕黄帝扫地为坛祭祀后土的遗迹。 秋风楼一角(资料图 图源网络) 秋风楼每层都有汉武帝写的《秋风辞》碑。《秋风辞》的原文是: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楼因《秋风辞》而建,而《秋风辞》的创作则与祭祀后土有关。如果汉武帝没来汾阴祭祀后土,他就没有创作《秋风辞》的可能。由此可以说,这《秋风辞》早就是后土文化的一部分了。 《秋风辞》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呢?《汉武帝故事》载:公元前113年,“帝行幸河东,祀后土,顾视亲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自作《秋风词》。”这《秋风词》即《秋风辞》,“帝行幸河东”,河东即黄河之东的汾阴;“祀后土”,就是进了后土祠祭祀了后土圣母;“顾视亲京”,很明显,汉武帝祭祀完后土便欲返回京城。他此次“行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祭祀后土圣母,祭祀后的心情本来很愉快,是“忻然中流”,在舟中快乐地宴”。《秋风辞》的首句“秋风起兮白云飞”,“与群臣饮与其高祖刘邦《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如出一辙,同为慷慨激昂之词,说明汉武帝进祠祭祀完后土的愉快和得意。由此可以推断汉武帝祭祀后土的心情肯定很好,可说是快乐极了。作为万乘之尊的皇帝,来祭祀后土的主要目的就是祈求天时地利人和,使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臣民百姓安居乐业,国运昌隆。汉武帝这个目的通过人为的努力已经达到,所以他很开心。辞的第二句“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通过动植物的变化点明了秋天的节令。三句“兰有秀兮菊有芳”,则进一步描写了秋天的景物,暗含了对汾阴后土祠一带的美丽秋景的羡慕和赞美之情。第四句“怀佳人兮不能忘”,既表现了他对后土圣母的崇拜,又寄托着他对后土圣母深深的爱意。接着描写船泛汾河、“忻然中流”的情景,有点忘乎所以。但是写到最后两句,感觉却是乐极哀来,少壮几何,无奈老之将至,好不悲凉。 秋风楼(资料图 图源网络) 汉武帝的《秋风辞》,从艺术风格上讲有两大特点:一是情真意切,不管他借景思人也好,乐极而悲也好,情感自然流畅,有一气呵成之势;二是音韵铿锵,悲凉壮美,悲而不伤,从开始的“秋风扫落叶”,直到最后的“哀情多”、“奈老何”的感叹,正表现了汉武帝对人生易老的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仍是苍劲有力之笔。整首辞格调悲壮,音韵铿锵,堪称千古名篇,受到历代文人的高度评价,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为“离骚遗响”。近代大文豪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讲道:“武帝辞华,实为独绝。当其行幸河东,祀后,顾视亲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自作《秋风辞》,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汉武帝的《秋风辞》,以其寄意深刻、措辞秀丽而风传于后世,属于后土祠最令人品味的文化佳肴,是后土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章,早已被古人书丹镌碑,永树于秋风楼上,熠熠生辉,照耀千古。 但笔者查史料,在元代以前,后土祠并没有《秋风辞》的遗迹。据《荣河县志》记载,元代刻有《秋风辞》石碑,并在后土祠后建一亭藏之,曰“秋风亭”。后改建为秋风楼,此楼与后土祠同命运,几经黄河水冲没而移建、重建,最终于清光绪十六七年(1880—1891)建于现址。楼初起时五层,因过高被暴风吹倒,改作今之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一、二层面各突出龟座一间,上筑瓦顶,花向前,檐下斗拱简洁,布局精巧,楼身比例适度,宏伟中不失秀丽。实为古建筑之精品,被誉为“河东三大名楼”之一。 秋风楼下部的高大台基,凌空横跨于一条东西贯通的深沟古道上,真可谓托地傍水一名楼,居高临险耸如云。传说这一东西古道是战国时期的舌辩家张仪出游列国时的必经之道,故称“张仪小道”。1937年9月15日,朱德、邓小平、任弼时、左权等率部队由此北上抗日,留下了珍贵的纪念意义。 如今,游人登上秋风楼,沃野千里,大河滔滔,北瞻龙门,南望华岳,潼关古渡隐约可见,东面峨嵋岭起伏,西面大河映日,陕西韩城的太史公祠遥遥相对,实为晋南之圣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