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虽以房屋为主体,但关注的对象还包括更多的方面,如室内外环境。家具是一种生活器具,大致包括坐具、卧具、承具、庋具、架具、凭具和屏具等七大类,主要陈放在室内,有时也在室外。家具既为生活所必需,也以其形象、尺度、质地、色彩、装饰以及陈放的位置和呈现的总体风格与建筑密切配合,共同参与艺术氛围的创造。所以,家具也是建筑艺术关注的一个方面。 原始时代的先民们只能使用石块、树桩、茅草、树叶和兽皮等自然物作为坐具和卧具,只有编席勉强可以算作人工制作的家具,属于卧具。夏商周开始,家具的各种类型都已出现(图1)。 魏晋以前,人们多席地坐卧,魏晋开始向垂足而坐的方式变化,至宋代完成这一过程,家具的形制显然受到这种发展趋势的影响。家具与建筑一样,因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时代、地域的不同风格,且往往与建筑同步发展。其构造方式也往往与建筑相通。总之,家具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宏观看来,与建筑的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了解家具的发展过程,不但为建筑史研究所必需,更可深化我们对建筑艺术本身的认识。 图1 1 漆俎(河南信阳) 2铜俎(陕西) 3 铜俎(安徽寿县) 4 漆案(长沙刘城桥楚墓) 5 铜禁(陕西宝鸡台周墓) 6 漆几(随县曾候乙墓) 7 雕花几(信阳楚墓) 8 铜 (安阳妇好墓) 9 漆凭几(长沙楚墓) 10 彩绘大食案(信阳楚墓) 11 衣箱(随县曾侯乙墓) 12彩绘书案(随县曾侯乙墓) 13 彩绘大床(信阳楚墓) 中国家具(这里指的主要是室内家具)以木材为主,也使用竹材和其他材料,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漆树产出的汁液可以涂饰木竹器物表面,这早已被先民发现。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即出土过漆碗。秦汉以木材为加工对象的制造业十分繁荣,中国大漆更成为家具最好的保护和装饰手段。中国人对木材情有独钟,建筑以木结构为本位,其独特的无钉榫卯体系也为家具所共有。 留存至今的古代家具以明清最多,尤其明代家具,达到艺术的高峰。中国家具以其独特的风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我们按家具的类型,对其发展情况和具体作品略作介绍。此节简述夏商周三代的家具。 坐具 三代的坐具还只是席、筵,是在原始席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用篾编织,技术熟练,纹样有所创新,有的并以锦帛镶边,或用不同颜色的篾混合编织。许多地方都有出土,如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出土的竹席,即用淡黄色和紫红色竹篾编成回纹图案。 卧具 浙江余姚河姆渡、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吴兴钱山漾原始时代遗址出土编织的芦席和竹席,是最早的卧具。 图2甲骨文“席”、“宿”、“床”、“疾”等字 编织技术的出现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各普遍发现的距今六千年前后的席纹陶片就是证明。商周甲骨象形文字已达到四千余字,其中有一些直接反映这一时期的卧具,如“席”字示一长方形编为人字纹的席;“缩”字示一人卧于席上。床是席的发展,是对“席地而卧”的改善。“床”字示一有床腿支撑的平展床面。“疾”字示一病人卧于床上(图2)。从甲骨文和金文床的形象,可知此时尚没有床栏。《说文》:“床,安身之几坐也。从木,爿声。”《释名》:“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 床的最早实物出土于长台关战国楚墓,长225、宽136厘米。床屉很低,仅高21厘米。床身用方木纵四横三组成长方框,各木件搭接后向外挑出作兽头状。木框上搭四根横牚,再上铺竹片,便于通风透气。据推测,竹片上还应有荐席和竹席。床框通体漆黑,以上朱漆彩绘回纹,立面一层,上面两层。床设六足,四角及前后中部各一,各足透雕两组卷云纹相对称,顶端凸榫,插入床身卯内。床足通体亦漆黑。床四周树栏,用竹、木条作成方格状,床栏前后的中部留缺口以便上下,通体漆黑。此床全部髹漆彩绘,反映了楚地在漆工技艺方面的成就(图3)。 图3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黑漆大床 还有一件大床出土于湖北荆门战国楚墓,长2208毫米、宽1356毫米、屉高236毫米,作折叠式构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