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馆 家训是中华文明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形式,清代时期家训尤其兴盛。清朝大学士张英的《聪训斋语》,其间大篇幅提到的精华“致寿之道”,颇能发人深省、受益匪浅! 曾国藩在《谕纪泽儿》中这样评价《聪训斋语》:“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那么“致寿之道”又暗藏着什么养生玄机?国馆将为你一一解开。 致寿之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慈,为仁爱 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讲述的“致寿之道”有四个方面:慈、俭、和、静。 其中,“慈”为仁爱,即“人能慈心一物,不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损于人,亦不轻发,推之戒杀生以惜物命,慎翦伐以养天和,无论冥报不爽,即胸中一段吉祥恺悌之气,自然灾沴不干,而可以长龄矣。” 其大意是不出口伤人,不杀生以爱惜万物的生命,慎砍伐以抚育自然的和气,无论暗地里的报应有没有差失,悲悯之情都会在心中产生吉祥安泰、和乐平易的浩然之气,当然灾祸就不会侵扰,因此就可以健康长寿! 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是把实现仁爱当成责任,而实现仁爱的基础是在于个人的仁人之心的修养,且“仁者不忧”,故常怀仁爱之心、常存悲悯之情正是一个人的健康心态之体现。 慈为仁爱(资料图 图源网络) 俭,为节省 老子说:俭故能广。平时生活节俭平和,不过分追求物欲,生活就能心满意足安定祥和。另外,节省是广义的,任何事都可以以节省的意义去践行,如饮食吃喝的节省,饭菜七分饱,则能够调理脾胃;欲望嗜好节省能蓄养精神;言辞话语节省能养气息非……凡事省一分便有多一分的受益。 诗人白居易有诗曰:“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人的烦恼大多都是自取的,某些事能省下不做就不做,以免操劳苦恼,庸人自扰。简单来说,俭朴单纯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俭为节省(资料图 图源网络) 和,为相安 奔波于名利场的人,有一夜白头的,有茶饭不思、彻夜难眠的,更有极端抑郁自杀的。这一切,不过是心中不和罢了。我们常说和颜悦色,而真正自然流露的和颜,是内心的相安才能拥有的。 河北正定县梁公经常对人说:白天办理公事,晚上回到家里,必须寻找开心喜乐之事,与客人高谈阔论,开怀大笑,抒发一天劳累郁结之气。这真是得到了养生的要诀呀!内心的平和,在于做到“自寻喜乐”,一阵真诚的喜悦欢笑,才是内心平和的直接体现,由此才能心神相安,长寿健康。 和为相安(资料图 图源网络) 静,为安详 “静”就是要一无挂碍,切戒浮躁,从容镇定,宠辱不惊。“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顺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则一切纷扰自然无所施其害。 《黄帝内经》有言曰:“静则神藏,燥则消亡”,素有古人早晚静坐半小时,从而达到心神宁静,真气内存而长寿久安。相传中国历史第一位女皇武则天总揽朝政50余年还能一直保持耳聪目明、思路敏捷,这离不开她在感业寺用了三年的时间“盘膝静坐”。 张英总结说:“此四者,于养生之理,极为切实”,是比起“服药导引”更加重要的养生要义。再看现代各种养生保健品泛滥成灾,都不如“慈俭和静”这四字真义的养生之理来的实在,好好参透品味,定能对健康长寿大有裨益。 转自腾讯儒学合作媒体“国馆”微信公众号(ID:guoguan5000 国馆,最中国的文化微刊),版权归国馆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