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燕》中太平公主剧照(资料图) 自8月24日芒果台独家首播“宫廷女人权谋争夺风云大戏”《唐宫燕》以来,媒体好评如潮。相比其他同类剧目,网民吐槽亦似颇有节制,很给陈十三面儿。试看一则评论:《唐宫燕》注重历史细节,无太大偏差……是第一部让太平公主有了名字的电视剧,作为太平公主的真名,“李令月”是有史可考的。 遗憾的是,笔者追看了10多集,随手记下的错谬或值得商榷之处,为数却是不少。虽不至荒诞不经,但该剧于细节处尚还谈不上慎重。现列举几例如下,以飨唐史爱好者一起较真儿,所谓兼听则明,不必讳也。 武则天的太岁称谓是否恰切 在该剧第一集里,有“太岁病凶”情节,韦后(当时是太子妃)劝说李显去长生殿拜见太岁。李显不同意,并说如若去长生殿,必遭是非。按照剧情透露出的诡秘信息,此次武则天好像是在装病,意在谋杀李显。因为没有明说,暂且不去管它是真是假。那么,称呼武则天为“太岁”,合适吗? 我们知道,民间有“犯太岁”的说法,又叫冲太岁,遇之则百事不顺、事业多困厄、身体多病变,不吉利。这是常识,由来已久。《荀子·儒效》篇中,就有避太岁的信仰。武则天读书不少,焉能不知这些?这是其一。 其二,中古时确有把太岁视为君王的,如东汉王充的《论衡》:“太岁之意,犹长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帝王系命于太岁、后妃系命于岁之阴。”但以太岁直接称呼君王的,起码在正史上还不曾被发现过。 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武则天废唐立周之后,通常自称“朕”,臣子及子女孙辈对她的称谓,以“陛下”居多。 许多唐代古装剧在大臣对武则天的称呼方面大体上没错,而其子女孙辈对武则天的称谓上,却乱成了一锅粥。比如《神探狄仁杰》里太平公主直呼“娘”,有的剧中,还有叫太后、圣母、皇上或母皇的,几乎都不对。“皇上”一词明中叶才开始使用。在该剧中,皇太子李显夫妇及许多女官背后称呼尚在位的武则天为“太岁”,实无史料支撑。 格杀披头散发者恐是儿戏 第二集里说武则天在寝宫疑神疑鬼,眼前出现幻象看到了两个女鬼。于是下令李隆基率领禁军侍卫搜宫,发现披头散发者全部杀死。 如果此事发生在公元684年,也就是光宅元年(684年)或之前,我没话说。因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得很清楚:武则天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后,“数见王、萧为祟,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旧唐书》亦载:“后则天频见王、萧二庶人披发沥血,如死时状。武后恶之,祷以巫祝,又移居蓬莱宫,复见,故多在东都。” 《唐宫燕》所叙这事,已然到了长安四年(704)或神龙元年(705)初了,王、萧两人死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距此过了约40年。在这40年间,她杀了多少人?《旧唐书》评价说:“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何故独为此二人而生疑心病? 武则天迁都洛阳,当然并非完全是为了躲避所谓鬼魂的骚扰。如果是的话,那就很扯了,更多的应该是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战略上的考虑。《资治通鉴》中记载有“驯狮子骢”的故事,当时的武则天还是个小丫头片子,尚且杀伐决断、心如磐石,况乎半个世纪之后?她这种人焉能惧怕鬼魂? 武则天是心狠手辣,但她的杀伐是为其权谋服务的。譬如称帝之初为了固权,她任用了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打击镇压反对分子;7年后政权稳固了,她又及时调整了政策,诛杀了酷吏,任用贤臣来治理天下。 男宠的“太子梦”形同恶搞 在第七集至第九集中,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跟一代才女上官婉儿谈情说爱。他的理由很简单,为了日后的安危,希望上官婉儿接受他的爱,帮助他坐上太子位,将来好有资本跟其他势力做斗争。 稀奇的是,上官婉儿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还在写诏书时做了深刻的思想斗争。 应该承认,武则天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暮年后,对朝政的控制力有所下降,不得已使用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作为耳目,为他们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条件。这直接导致了两名男宠野心的膨胀,比如成功陷害宰相魏元忠,即是其野心的彰显。 但是,野心归野心,跟谋朝篡位不是一码子事。 若说张昌宗想当太子,那是完全不尊重历史条件这个主体了。当时的地球人恐怕都知道,太子之位非李即武,慢说李显已经是太子了,就算当时没有太子,怎么着也轮不到姓张的,何况还是个被人瞧不起的男宠。张昌宗除非是傻子,才会做这等“痴人梦”。 上官婉儿是何等的冰雪聪明?她掌管朝廷制诰多年,素有“巾帼宰相”之名,岂能不知张昌宗兄弟与诸大臣结怨至深的现实,岂能被他的一番“形势分析”所蛊惑?其时她亦已四十多岁,早不再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又怎能意乱情迷,随便接受当朝“西宫娘娘”的示爱? 诸多亲情的叛离有违人性 第十集刻画了唐王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神龙政变”,但“画虎不成反类猫”了。没有还原历史的真实,却把亲情的叛离写成了重头戏,是个短板。 剧中说,武则天以诈病吸引王族造反,意图让所有王族自相残杀,这种所谓的“女人权谋”毫无人性可言,不符合武则天作为母亲、祖母、姑妈等特定身份。当武则天计划失败,亲侄子武三思立刻幸灾乐祸起来,还得意洋洋向武则天叫板,坦言二张是他所杀。另外,身为人子的李显等人在武则天面前的装模作样,身为人媳的太子妃韦氏在武则天面前的嚣张跋扈等,这些既不合史实,亦有违起码的人性。 真实的神龙政变,与上述众人毫无关系,而是几位忠于李唐的大臣所为。正史记载,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朝旧制。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去世,享年82岁。 在这十二个月内,武则天并未去帝号,也并无母子争权、婆媳不和等种种不伦之举,起码是表面上没有。实际上,李显夫妇尤其是韦后对武则天是既尊又怕,行孝还是很不错的,武则天去世前的状况,一如垂拱年间无异。 病逝于洛阳上阳宫之前,武则天才以遗诏的形式主动要求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唐中宗还都长安,才算真正的复辟唐朝,并将武则天与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做了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事。 太平公主没有闺名,“李令月”乃是断句错误 回到文章开头,某评论声称,“《唐宫燕》是第一部让太平公主有了名字的电视剧,作为太平公主的真名,‘李令月’是有史可考的。” 那么,史料出处在哪儿?《全唐文》里有崔融的《代皇太子上食表》,其中有句“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台湾学者雷家骥以此断句为“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于是,太平公主有了名字。 这种断句法显然是不对的,正确断法应是“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理由有三个:一、唐代公主给皇帝上书时候自称“妾李氏”是一个规矩,不需要写出名字;二、“令月嘉辰”如今日之成语,在当时比较固定,即指好月份好时辰,不可拆开;三、“令月嘉辰,降嫔公族”这样的写法,符合当时通用文体——骈文的行文规范。把 “令月”两个字提到前头,作为太平公主的名字并不妥当。实际上,太平公主和唐代大多数公主以及广大女同胞一样,没有自己的闺名,史料中对此也无具体记载。 (文/赵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