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胭脂扣》剧照(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都不懂得爱情。有时,世人且以为这是一种‘风俗’。”李碧华小说《胭脂扣》里有很多佳句,其中,最深刻的,有这一话。但我重读《胭脂扣》,又觉得怎样看也不能说十二少是忘情之徒,即使在赴死之时有所畏惧,不够凛然,那几羹鸦片是切切实实地吞下了(还有他不知道的安眠药),死不去是命不该绝,却落得蝼蚁偷生。 帝女花经典剧照 说到殉情,《帝女花》是个中经典,我有时胡思乱想,“如花”之名,是否就是来自《帝女花》——第一场“树盟”,彩灯熄灭,不好兆头,周世显为表心志,在含樟树下即念上一句“到死如花也并头”。如花也许是烟花之地的普通名字,但《帝女花》最后的“香夭”一场,合卺交杯共赴黄泉,公主就有这一唱段:“半带惊惶怕驸马惜鸾凤配不甘殉爱伴我临泉壤”,如此担忧落入《胭脂扣》却成了事实,说不定真是戏曲迷李碧华的灵感来源。不过,话说回来,《帝女花》的殉情夹着更大的“殉国”,又不那么纯粹。 昆曲《桃花扇》 说到殉情,中国传统故事里,女子都好像比男子壮烈。昆剧《桃花扇》中,权贵田仰要强娶李香君,香君不从,以头抢地,血溅诗扇,桃花扇之名由此而来,所谓桃花,乃以鲜血染成。有趣在李香君、霍小玉这些烈性女子,都是青楼名妓,谁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现实和戏中却常常是文人优柔寡断,应了那句:负心都是读书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 说到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得不说,这个民间故事也多次被拍成电影了。文人身子弱,山伯口吐鲜血即熬不下去,倒是英台真的是决心殉情,哭坟之时头撞碑石,死后双双化蝶,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最近那出把文人改编成武夫的《武侠梁祝》,把原著加入西方《罗密欧与茱丽叶》,结局说祝言之(阿Sa)服药进入假死状态,与梁仲山(吴尊)合葬一墓,泥土填进墓穴之时,见祝言之脸部肌肉微颤,正当苏醒,却继续扮死下去。如此一来,竟成生葬,又未免太煽情了。 十二少殉情不遂,香港电影中,除了周世显(《帝女花》曾两番被拍成电影,先后由左几、吴宇森执导),哪个男角可曾“成功”殉情?我想起刘镇伟导演的《天长地久》。阿玲(刘锦玲)以为方德胜(刘德华)被打死,当场跳楼殉情,方德胜目睹一切,在拍下场跳楼戏时,暗自松开威也,伸开双臂,整个人“十”字般从天台堕下,血溅当场。唉,偏偏又是死不去,戏末从背面拍他坐在轮椅上,沦为废人。如此活着,比死更苦。不过也无用计较吧,反正都是拍戏,一切发生在戏棚,一如《胭脂扣》说及那对现代情侣:“但殉情,你不要说,这是一宗很艰辛而无稽的勾当。只合该在小说中出现。”大家都是普通人,不轻易泣天地哭鬼神,看戏,有时不过为感受一下何谓“大于生命”,也许因此稍稍更懂得爱情,或更以为是“风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