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孩子的羞恶之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望洲书院微信号 太和遗民 参加讨论

    文/太和遗民
    孩子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里学到的,殊不亚于一本哲学经典。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我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从一个经验论者、后天决定论者变得更能接受先验论哲学了。譬如,孟子说人天生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些是“我固有之,非外铄也”。对此,我一直是有些怀疑的,《孟子》一书里给出的最有力的论证其实只有“恻隐之心”,就是那个有名的乍见孺子落井的例子,其他几端,孟子并没有给出有力的例证,也许“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算是“羞恶之心“的例证吧,但那是成人的例子。不过,在孩子身上,我发现确实有天生的羞恶之心,而且这种羞恶之心是孩子学习、成长的伟大原动力。
    例证一
    去年上半年,五岁的女儿开始学书法,老师让她描字。我发现女儿字没描好的时候自己会很不满意,“爸爸,又没写好,怎么办啊”。我鼓励她说:“下一个描好就是了。”有一次描得不太好,女儿竟然哭起来了。我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孩子有很强的爱美之心、羞恶之心,一定能把字练好,类而推之,有这个心也一定能把别的东西学好,忧的是孩子的羞恶之心太强了、太认真了,可能活得很累。
    
    孩子的羞恶之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例证二
    一次晚上洗完澡让女儿躺在床上听音乐,放了几首古曲,《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幽兰》,小家伙竟然也听得有滋有味。我也洗完澡上床休息了,正好幽兰这首曲子也放完了,下一个是《摇篮曲》。我说,“时间不早了,咱们要睡觉了,下一个《摇篮曲》我们不听了好不好,那是盼盼(女儿两岁的小表妹)这么大的孩子听的,你是大孩子了,不用听了。”没想到女儿回答说:“嗯,那是小宝宝听的,我长大了,再听就很羞了。”原来羞恶之心来自成长的意识!有这份成长中的羞恶之心,孩子才会不断告别原来的一个个阶段,向更高处生长。
    当然,这种羞恶之心也有教育的培养成分在里面。在上面的例子里,女儿毫无疑问已经学会了“羞”这个词的用法。怎么学会的呢?也许是大人曾经这么教训过犯懒的女儿:“你看盼盼这么小都会自己喂饭了,你还要大人喂,羞不羞啊。”诸如此类。但是女儿怎么会把之前学到的“羞”这个词的用法用到上面的例子中?这种举一反三的类推能力无疑是天生的。孩子为什么能做这种类推?是因为先天拥有“羞”的理式,象柏拉图的回忆说所讲的那样学习只是回忆的过程?不得而知,回忆说和柏拉图的理式论也只是假设而已。但是孩子有先天的认知能力,包括道德认知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孟子讲的四端里面,最难在孩子身上发现例证的是“辞让之心”。实际上,就我的观察,孩子的谦让基本上是大人强化教育的结果,在孩子相处的自然状态中,占有欲——抢玩具、争宠,是更为常见的。霍布斯说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彼此相争的战争状态,虽然片面,却也有几分深刻的道理。自然,霍布斯说的那种自然状态绝非人性的完整现实,否则,就只会有法律而不会有美德了。
    善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羞恶之心,使之成为成长上进的动力,又不至于沦为虚荣攀比的压力,也许是儿童人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事项之一。
    本文转自【望洲书院】活在当下的传统书院(微信号:wangzhoucollege)。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