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清廉的北宋名臣包拯:就任端州 不取一砚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凌俊峰 参加讨论

    文/凌俊峰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名臣,大家都称呼他“包青天”,人们敬佩的是他不贪污腐败,铁面无私,不攀附权贵的精神,更佩服他足智多谋,公正严明,为民做主给老百姓伸冤的品行。而他的持身,其实是严谨到不通人情的。从他就任端州的父母官时,就能看出来他是多么的廉洁自守。
    
    包拯(资料图 图源网络)
    端州,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广东省。在公元1040年,包拯曾经做了端州知府,也就是做了地方一把手。在北宋,广东省经济并没有今天想象的那么发达,作为天气炎热潮湿的地方,其实这是一个给被贬官员的去处。许多官员接到到端州当官的诏书,就会感觉很消沉,在地方上也没有太大积极去治理政事,甚至有些胡作非为。端州虽然在那个时候落后,却有一个宝贝,就是石头。因为精美,人们将石头开采出来,做成一方砚台,据说这种砚台细腻、润滑,墨汁,研在上面细滑流畅,写出的字颜色也经久不变。更神奇的是,不管天气多么寒冷或炎热,只要把手放在砚台上,放在砚台里的墨就会有水气,所以它实在是太令文人墨客喜欢了。放眼古代,就有许多歌咏端砚的诗词,直到今天也是送礼的好选择。
    这样的宝贝,当然会声名远播。在宋代的时候,它被定为向皇室进贡的贡品,同时,政府下令严格限制开采数量,不允许资源枯竭。但是这个规定其实是一纸空文,无论是哪一任地方官上任后,都会超规模开采,除了给皇室进贡以外,他们自己也会留下一部分,一些是给自己用,一些是给官场上的同僚做礼品,作为一方砚台,它是很轻的礼物,不会有受贿行贿之嫌,但作为文房四宝,它又饱含文化价值,是难以令人拒绝的“雅好”。直到后来,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官场潜规则,送礼之风流行的背后,是劳民伤财与百姓们的叫苦不迭。
    但包拯压住了这一股不正之风。他上任后,亲自下乡了解民情,并且立马下令,不允许过度开发砚石资源。除了给皇室进贡的额度,一概不允许官员多拿。为了起到带头作用,他自己就以身作则,没有拿一块端砚,由于禁令的严格执行,百姓们就没有了被吃拿卡要的负担,他们打心眼里高兴,并拥戴这位父母官。
    
    以身作则 两袖清风(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除了纠正风气,包拯还做了很多惠及百姓的事情。端州一方面常常发生水灾,一方面又没有优质的饮用水,百姓们颇感不便。得知这件事后,他马上带着人,开挖水道,根据地势,低洼的地方被建成鱼塘,西江边也建起了堤坝。他又请堪舆先生在城内选址,亲自带领随从与百姓挖了七口水井。这样,水的事情就被彻底解决了。除此之外,包拯还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建立书院推广文化教育、建立济民仓、扩建城池。在他的身上,完全看不到被贬官员的失意与胡作非为,他用最大的热情为百姓做主,因此也得到了百姓的真心拥戴与称赞。
    时光飞逝,三年过去了。中央下了调令,包拯将另有他用,离开端州。知道这个消息后,全城的百姓都非常不舍。为了感谢他的贡献,有一些百姓亲自送行。离别时,他们送上了礼品,正是端州的特产,几方端砚。百姓们说,这是用最好的石头雕刻的,您在这里为官一任,没有拿一块端砚,今天要走了,还是带走它做个纪念吧。
    包拯没有要,他感谢了百姓们的好意,并开船北上,百姓们依依不舍地看着小船离河岸越来越远,并消失在视线中,包拯也挥挥手,走进了船舱。这个时候,一个书童告诉他:“有几位百姓知道大人您不会收他们的礼,所以在船中留下了一方砚,希望您留下。”
    
    一身正气 清廉自守(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包拯吃了一惊,他马上令书童拿出那方砚台,看了看,的确是方好砚台,这是百姓精心准备的礼物,但包拯摇了摇头,就把它抛入江中。从始至终,他没有带走一方端砚,但是这种清廉自守,却留下了百姓的真心爱戴与千古流传的佳话。
    本文为腾讯儒学频道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